自比万里长城,写下三十六计的名将


自比万里长城,写下三十六计的名将


我们都知道“功高震主”一词,历史上很多名将死在了这四个字之上。如白起,如韩信,如岳飞,又如我们今天的主角,写下了《三十六计》的檀道济。

檀道济这个名字,很多人比较陌生,但提到三十六计,不可能不知道。不论是谁,都能说上一句“三十六计走为上”或“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三十六计就是孙武所写,而实际上,它的作者是南朝名将檀道济。

檀道济生于东晋末年,出身寒微,长大成人后参加了谢玄创建的北府兵,投到了刘裕部下。在刘裕率兵平定京城之乱时,檀道济脱颖而出,被刘裕看中,在刘裕北伐后秦的战役中,被任命为冠军将军,充当先锋。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攻进长安,灭了后秦。通过这次战役,檀道济名声大震。没多久,刘裕取消司马氏帝号,接受晋帝的“禅让”称帝,国号为宋。汉献帝“禅让”给曹丕,魏元帝“禅让”给司马炎,晋安帝“禅让”给刘裕,这样的轮回依然在继续。如果告诉刘裕,他的后代又把皇位“禅让”给了萧道成,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


自比万里长城,写下三十六计的名将


大家可能觉得这扯的有点远了,其实提到这些是有原因,因为这些“禅让”,给檀道济的死埋下了伏笔。刘裕称帝后,檀道济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为护军将军,后又受命出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等职。檀道济镇守北境的时候,屡次挫败北魏南侵的计划。刘裕临死前,封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新帝刘义符。对于顾命大臣这个职位,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就是专门辅佐年幼的皇帝的,比如之前的诸葛亮、司马懿,再比如之后的张居正、鳌拜。凡是顾命大臣,大多是权倾朝野的人物,但同时,也是最危险的位置。诸葛亮如此忠心,也曾被猜忌;司马懿也于同为顾命大臣的曹爽争了个你死我活;张居正死后都被抄了家,差点“遗臭万年”;鳌拜虽然“弄”死了另两个顾命大臣,自己最后也没有落的好下场。即使侥幸逃脱其他顾命大臣的“毒手”,但顾命大臣不愿放权,长大的皇帝的要争权,就比绕导致矛盾的产生。

不过新皇帝刘义符实在是不中用,不管什么父丧,也不管什么军国大事,只想着玩耍嬉戏。四个顾命大臣一看,这不行啊,这么下去要亡国啊,于是就把他废了,随后给杀了,顺带着把刘裕次子刘义真也给杀了。然后迎立刘裕的三子刘义隆为帝。这一年刘义隆17岁,虽然做了皇帝,但他对杀死两个哥哥的四个人怎么可能放下芥蒂?

两年后,刘义隆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刘义真的罪行,要将徐羡之及傅亮治罪,并决定亲征谢晦,命雍州刺史刘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中领军到彦之先行出兵。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则出兵反抗,但知檀道济协助刘义隆讨伐即惶恐不已,无计可施,不久谢晦军队溃散,谢晦试图逃走,但被擒处死。


自比万里长城,写下三十六计的名将


这一次刘义隆只放过檀道济,很可能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如果没有檀道济,北魏必然举兵南下。刘义隆虽然对檀道济予以重用,但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猜忌。

刘义隆体弱多病,屡次病危,彭城王刘义康,也就是刘裕的第四个儿子,害怕皇帝驾崩后,檀道济不可控制。就撺掇着皇帝逮捕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檀遵等人。当时,刘义康派人围住檀府,士兵冲进内室直接抓人。檀道济一看来势,便明白了其中道理,他气愤地把帽子丢在地上,大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意思是说,我乃国家御敌之长城,你们这是自毁防御啊。这就是“自毁长城”的典故。最后,檀道济与其家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就再没有可畏惧的人了!”

檀道济死后,刘宋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魏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檀道济虽然死了,却留下了根据多年战争经验,总结出的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