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Watson被曝給出錯誤癌症治療建議,是悲劇還是誤會?

“曾經是公眾心目中“人工智能”代名詞的IBM Watson,在近4年砸下幾百億美元的研發投入後,前景反而愈發暗淡。醫生抱怨Watson給出錯誤判斷,多家醫院終止了與Watson腫瘤相關項目,Watson真的能治病嗎?”

IBM Watson被曝給出錯誤癌症治療建議,是悲劇還是誤會?

近日,外媒Stat News爆出了IBM的一份內部文件,其中提及Watson計算機經常給出錯誤的癌症治療建議,比如給一個已經大出血的癌症病人開了有可能會導致出血的藥。

不過,不久後一位來自Watson合作方之一——Memorial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發言人解釋道,這其實是個假設的情況,並未真的發生在患者身上。

IBM隨後回應稱,Watson已經為超過8.4萬名患者提供了幫助,而且它也在繼續訓練、學習,但這顯然無法消滅一些人的怒火。美國媒體Gizmodo發文稱 Watson“一無是處”,佛羅里達州Jupiter醫院一名醫生甚至炮轟Watson簡直就是“一坨狗屎”。

Watson醫療重金入場 四年發展前景不明

在IBM的認知解決服務方案中,Watson醫療佔了很大一塊,與政府、醫院、藥企和其他健康機構傾力合作。

Watson醫療是如何工作的呢?簡單說來,在醫生輸入患者的醫療記錄後,這款超級計算機會從已經發表的研究成果裡搜索與該病例相關的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然後提出治療建議。

IBM Watson被曝給出錯誤癌症治療建議,是悲劇還是誤會?

2015年,Watson殺入健康醫療領域的時候曾經許下豪言:Watson將惠及十億人,能夠解決、診斷和治療80%的癌症種類中的80%的病患。

從Watson大手筆進軍醫療行業起,就迅速受到廣泛關注:一方面IBM對Watson的付出可謂不遺餘力,大手筆招兵買馬、把相關企業盡收囊中,還有無處不在的IBM Watson廣告,六年間砸下數百億美元;另一方面,Watson也順利拿到了和諸如MD Anderson癌症中心等世界頂級腫瘤治療與研究機構合作的機會。研發方面,單是2015年,IBM在Watson上的投入就是150億美元。

現在,4年過去了,幾百億美元砸下,而Watson的前景卻似乎越來越糟。

2016年11月,研究機構MD Anderson癌症中心,宣佈停止與IBM Watson的合作。主要原因是:

1. 腫瘤專家顧問研究方向不確定:一開始定位於白血病,後來轉向肺癌。因為該項目對研究方向處於評估階段,項目投入和方向多次變化。

2. 電子病歷系統對接:腫瘤專家顧問是基於MD Anderson老系統訓練的,在開發期間,MD Anderson更換了電子病歷系統。新電子病歷系統與IBM系統不能對接。

3. 腫瘤專家顧問沒有成功推廣到其他醫院:MD Anderson給了普華永道兩千三百萬美元,讓後者做了一份商業計劃,將腫瘤專家顧問推廣到其他醫院併產生收益。但其他醫院對此缺乏興趣。

4.預期收益沒實現:MD Anderson在整個項目上花費了六千兩百萬美元,卻沒有見到回頭錢。

簡而言之,MD Anderson項目中止是因為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投入過高沒有收益。

除了MD Anderson,還有十幾家IBM的合作伙伴和客戶終止或縮減了與Watson癌症分析診療相關的項目。有十幾位使用過Watson的機構和醫生向WSJ記者反饋,Watson癌症應用收效甚微,某些情況下還會出錯。

今年5月24日,Watson傳出其醫療部門進行了大幅度裁員,範圍覆蓋北卡羅來納州、德州、密西根州、俄亥俄州和科羅拉多州多處辦公室,規模佔總員工比例50%至70%。這場裁員發生的非常突然,行業內一片譁然,眾多媒體以“醫療AI泡沫破滅”來形容這次悲劇。

Watson僅為輔助治療 技術尚待成熟

但Watson醫療並不是所有項目都失敗,另外一家與MD Anderson齊名的腫瘤醫院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也在和Watson合作,研究腫瘤輔助系統。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每年都會發布該系統的研究進展,自2014年以來,在腫瘤多個領域都證明了AI可以提升臨床決策和科研水平。

ASCO2017年顯示,該系統已經運用於超過55家醫院,分佈在美國、中國、印度、泰國、韓國等多個國家。美國佛羅里達州的Jupiter Medical Center在2017年2月宣佈引入該系統用於本院腫瘤疾病診治,而且Watson還被用於藥物研發和基因研究等多個領域。

IBM Watson被曝給出錯誤癌症治療建議,是悲劇還是誤會?

其實,不論 Watson還是其他AI項目,難免在發展中遇到質疑。Watson技術核心是自然語言處理,以此給醫院提供CDSS(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說白了,Watson就是要通過學習極大量的過往病例,給出輔助醫生做決定的信息。

在Watson的報告裡,Watson會給出15-20種診療方案。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診療方案裡既包括推薦採用的藥物、治療方式(比如介入、手術、放化療),也包括流程上的建議(比如建議病人直接轉診到相關其他科室)。換句話說,並不是 Watson直接給出病人診斷和治療上的決策。

Watson把這15-20種治療方案分成三個級別:推薦、中性、有風險不推薦。在“有風險不推薦”裡,有些是FDA正在審批、但還未上市的藥品,患者可能可以通過參加志願者的實驗去嘗試這些還未獲批的藥品,也許能獲得一些意外驚喜,這也是 Watson 報告裡最有價值的一頁。而這厚厚報告的其他部分,都是為了佐證這些治療指導意見而給出的信息源。

IBM Watson被曝給出錯誤癌症治療建議,是悲劇還是誤會?

Watson給出的報告,是為醫生提供輔助診斷的建議。不論中國還是美國,最後做出治療決定並承擔後果的都是醫生。於法、於理、於情, 醫生都只會把 Watson 當成一種重要的、能夠彌補醫生知識或經驗不足的輔助工具,絕不會把它當成可完全依賴。

在媒體渲染及IBM對Watson的大力宣傳下, 大家對Watson的期待過高,甚至把 Watson拔高到了“能取代醫生”的程度,導致現在發現AI真正水平不及預期後,產生很大落差。其實任何新技術走入成熟期、應用期前,都會有這個過程。

綜合來看,僅憑Watson給出的結論中有錯誤就說其是“庸醫”,其實有失公平。目前AI醫療可能更適合解決那些瑣碎、重複度高的醫療工作,比如謄寫病歷、看X光片、檢查化驗單等等,這些工作可以把醫生的時間解放出來。讓AI本身去治療重大疾病,無論是技術能力還是安全風險上都無法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