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退休教師田文運:自辦「家庭民俗館」 記錄鄉村發展變遷

織布機、紡線車、木犁、木耬、電唱機、馬燈……一件件承載歷史的物品,折射出時代變遷,留存住鄉村記憶,訴說著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的發展軌跡和改革開放40年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的歷程。中秋假日期間,方城縣二郎廟鎮田樓村退休教師田文運,歷時兩年多創辦的“家庭民俗館”正式對外免費開館。一件件飽經滄桑的實物,深深吸引了人們的目光。

方城退休教師田文運:自辦“家庭民俗館” 記錄鄉村發展變遷

方城退休教師田文運:自辦“家庭民俗館” 記錄鄉村發展變遷

田文運創辦的“家庭民俗館”建築面積250多平米,藏品主要以民俗生活、農耕農具等實物為主,將近300件。同時還收藏有南水北調和鄭萬高鐵工程方城段土、石、沙等樣本。讓前來參觀的村民歎為觀止:“小時候這些東西家家戶戶都有,現在都沒有了。看見這些老物件,都想起小時候那個艱苦勁兒,到啥時候也不會忘了。田老師可有心哪,收集這些東西。以前割麥用的這個綽子,還有耩地用的這個木樓,這些東西和現在比太落後了。現在都農業現代化了,這時代變化多大!”

方城退休教師田文運:自辦“家庭民俗館” 記錄鄉村發展變遷

今年69歲的田文運,1967年參加工作。2011年退休後,他以家鄉田樓村的鄉村社會變遷為題材,先後編寫了《畫說歷史》《圖說民俗》《我的記憶》等圖書。2016年,田文運萌生了創辦“家庭民俗館”的念頭。他利用自家的老瓦房、新樓房作為陳列室,對散落在村莊溝旁的石磨、石磙,犁地、播種、收割、打碾等傳統的耕種勞動工具和農戶用過的老舊桌椅、自行車、收音機等生產生活用品進行收集整理,分門別類陳列展覽。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記憶、一個故事、一段歷史。談起創辦“家庭民俗館”的初衷,田文運說告訴記者,這些老物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正在消失,感到很可惜。所以我要進行搶救性的收集收藏,傳給後代。

方城退休教師田文運:自辦“家庭民俗館” 記錄鄉村發展變遷

田文運表示,自己會堅持初心,把這些老物件保護好、保管好,守住鄉村文明的根和魂。下一步,繼續收集民俗方面物件來充實民俗館。在有生之年,儘自己所能把民俗館辦好。

(方城電臺 王小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