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無人攻擊機其射程與火力都超過美無人攻擊機所能攜帶的武器

俄羅斯Skat -鰩魚”無人攻擊機航程4000公里,可以全自動作戰,其射程與火力都超過美製無人攻擊機所能攜帶的武器。

俄羅斯無人攻擊機其射程與火力都超過美無人攻擊機所能攜帶的武器

將無人機用於戰場以減少人員傷亡進而降低戰爭成本已是全球趨勢之一,也是一些非航空強國在航空領域的一絲希望(因為大家起步差不多)。近年來,各國的無人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航展上現身。不過似乎由於技術原因,大部分都主要侷限於無人偵察機,僅有美、法、瑞典等在發展具有攻擊或戰鬥等更復雜用途的無人“戰”機。可以說,功能複雜的無人機仍是航空強國的“專利”。

機體設計

Skat“鰩魚”採用翼身融合設計,甚至更接近“全翼”設計,進氣口在機身中間上方,無垂尾,可謂機如其名,像只鰩魚,與美國X-45C及X-47B無人機相似。該機引入S形進氣道與內置彈艙等隱身設計,進氣道先向外拐而後再向內收至發動機,從而完全遮住了發動機,內置彈艙則位於翼根附近,共2個。內置彈艙空間很大,長4.4米,截面積為0.65×0.75平方米,除250千克或500千克精確制導炸彈外,甚至還可容納2枚Kh-31A超聲速反艦導彈或Kh-31P反輻射導彈。該機長10.25米,翼展11.5米,高2.7米,最大起飛重量10噸,武器掛載量2噸,低空最大速度800千米/時,升限1.2萬米,航程4000公里,其發動機為克里莫夫設計局的RD-5000B,為RD-93(RD-33改版.為中巴合作的FC-1戰機所用)的無加力燃燒室版本,最大推力5040千克力。以尺寸、噸位論Skat“鰩魚”略大於美國X-45C。

該計劃據稱已秘密進行多年,除米格設計局外,還有TsAGI(中央空氣與流體動力學研究院)、2ndTsNIIMO(國防部第二中央研究院)、GosNIIAS(航空系統研究院)、VEGA(無線電與吸波材料研究院)、KBLuch(“火炬”設計局)、ZAOKhius、RussianAvionica(俄羅斯航電研究院)、克里莫夫設計局、Sayuz(“聯盟”科學生產聯合體)等介入。上述單位通過兩年時間確定了無人機的特性與需求,並完成了必需技術的開發,原型機已建造完成,但未見試飛報道。

上述合作單位中,2ndTsNIIMO自米格1.44發展期間就從事隱身技術的論證併為其提供相關建議。其曾提出下一代戰機的隱身設計構想圖,包括S形進氣道及內置彈艙的使用、精美的機身表面工藝以減少接縫處回波、鋸齒狀接縫、表面儘可能應用吸波材料、天線和座艙處的遮蔽、進氣道內設置吸波網以遮蔽發動機、等離子隱身系統等。總體來看,其方案就像是一架增加了等離子隱身系統的F-22。

Skat“鰩魚”的進氣道與內置彈艙設計在照片上清晰可見,還可觀察到其彈艙門邊緣處採用了鋸齒狀設計。在吸波材料部分,其合作研發單位VEGA是一家生產吸波材料與無線電設備的公司,能夠生產吸收波段在0.8-30釐米、正反射係數小於3%的柔性吸波材料,以及達到世界最先進標準的無線電實驗室用吸波錐。ZAOKhius則提供複合材料。而在天線遮蔽部分,俄羅斯至少已有類似F-22所用的選頻天線罩與蘇-35BM所用的低溫等離子屏蔽(注意這裡提的等離子是產生於天線罩內,不是包在外面的那種)可選用。

Skat“鰩魚”具有相當徹底的隱身設計,而俄羅斯也已具備相應的隱身技術。

像EF-2000、“陣風”、F/A-18E/F這類排除隱身大忌(垂直面、筆直進氣道等)的傳統構型飛機據稱都達到0.1平方米以下的RCS,可推估Skat“鰩魚”這種體形更小、除去垂尾且幾乎全面使用各式隱身技術的飛機,其RCS應很容易低於0.1平方米。

關鍵因素:自動駕駛技術

無人機能否實用的第一道關鍵技術是自動駕駛。相關技術俄羅斯近年已在有人戰機上“偷跑”。如蘇-33UB在機炮模式時便只需標定目標並扣住板機,飛機就會自己進行空戰機動,這與為無人機指示目標並讓其自動攻擊並無不同。在自動降落方面,LllGromov(格洛莫夫試飛院)於1996年便為滿足戰機空中加油需要而開發出一種被稱為SRNK的“衛星一無線電”精確定位套件,將空中加油過程大幅自動化以減少飛行員負擔,空中加油輔助功能已於2000年通過試驗並應用於具備空中加油能力的改型俄系戰機上。此後,LllGromov開始為其添加自動降落功能,至2000年至少已完成34次全自動降落試驗。有報道稱蘇-35BM將具備自動降落功能。雖然Skat“鰩魚”並非由蘇霍伊設計局研製,但俄系戰機的航電整合等方案基本上就是由參與Skat“鰩魚”計劃的GosNIIAS負責。因此,可以說Skat“鰩魚”所需的許多關鍵技術在俄羅斯基本上都已是現成品。

強大的武器

只要Skat“鰩魚”的內置彈艙能像宣稱般掛載Kh-31A反艦導彈,則反艦作戰時Skat“鰩魚”的實戰價值應相當有可看性。Kh-31A是一種超聲速反艦導彈,平均速度600-700米/秒,最大速度1000米/秒,戰鬥部重90千克,其在100米巡航,距敵7.5千米時躍升並俯衝加速,採用主動雷達制導,遭受干擾時可切換為被動模式以攻擊干擾源,超高速使其不易被反制且破壞力極大。該彈基本型的射程有50-70千米,增程型為110千米(Kh-31M)或120-160千米(Kh-31PD)。Skat“鰩魚”無人機體形小且引入了相當全面的隱身設計,勢必比絕大多數有人戰機更難被發現,讓其攜帶Kh-31A將使得後者對船艦的實際威脅大為增加。在有預警機或蘇-35BM之類遠程探測平臺為其指示目標的情況下,其對船艦的威脅估計將大於各式有人戰機上的Kh-31A、Kh-59MK等遠程亞聲速反艦導彈以及3M-54AE末端超聲速反艦導彈(3M54AE僅在末端20千米超聲速,Skat“鰩魚”無人機搭配Kh-31A相當於在末端50-70千米超聲速),而與“布拉莫斯”(即“寶石”導彈)遠程超聲速反艦導彈相當甚至更具威脅。

此外,俄羅斯目前的精確制導炸彈種類齊全,其中包括500千克衛星制導炸彈以及類似JDAM與JSOW的低成本滑翔制導武器(發射重量都約500千克),後兩者在衛星定位與滑翔翼的作用下射程可達數十千米,戰鬥部重量超過300千克,火力投射能力已相當於Kh-29TE等級的導彈。這種衛星制導武器搭配無人機使得整個投彈過程可以實現高度自動化,而其射程與火力都超過美製無人攻擊機所能攜帶的武器。

Skat“鰩魚”的小體形與全面隱身設計使其對地面防空系統的穿透能力理論上優於絕大多數的有人戰機(除非有人戰機搭配很好的電子戰系統).會是一種很好的先遣打擊平臺。此特性各國的無人攻擊機都具備,但Skat“鰩魚”有一項別人所無,便是其能搭載Kh-31P超聲速反輻射導彈,這種導彈與Kh-31A反艦導彈採用相同彈體,但不像後者採用掠海彈道,因此射程可達110千米,增程型達200千米。即使只是基本型,射程也幾乎在各式中程防空導彈防禦範圍之外,而其隱身性能又進一步降低了敵方對其的探測距離,也使得敵方要以關閉雷達來“反反輻射”的成功率降低。

使用模式

在使用模式上,Skat“鰩魚”可以全自動作戰,也可與有人戰機協同。全自動時,目標信息的取得與決定攻擊與否也是無人戰機的一個大問題。無人機如果要自己攜帶遠程探測設備並具備決策能力,往往就要增大增重且目前還不可靠。短期內比較保險的方案自然是以有人機指揮無人機作戰,這時信息來源不外乎就是有人機本身、其他無人偵察機或空中預警機,而“在確定目標後自動攻擊”對現代航電技術而言是相當簡單的,特別是俄製戰機一直都保有全自動與半自動武器射擊的設計,這與無人機自動作戰的方向基本一致,因此俄製無人攻擊機的火控系統幾乎可直接移植有人機的技術,差別只在於駕駛者不是在座艙內而是通過無線通信去下達攻擊命令。

以俄羅斯而言,蘇-35BM與無人機便能形成良好搭配:對側面區域具有120度視野,能以側面對目標區進行合成孔徑探測但又不深入敵陣,能夠掌握的信息雖不見得比預警機或深入敵陣的無人偵察機齊全,但也因參與作戰的機種少以致任務較好規劃。這種技術背景使得Skat“鰩魚”即使短期內無法全自動化,也可以很快具備實用性。

無人機的造價則是另一個敏感問題。無人機沒有人員傷亡的顧慮,所以理論上具有“可耗損性”。然而實際上目前無人機的發展走向已進入兩極分化,無人“偵察機”的確朝著低成本、高產量路線發展,而無人“攻擊機”及“戰鬥機”卻有一部分走向有人戰機的噸位與價格,“可耗損性”短期內已不可能達成,尚待各項技術的成熟化。Skat“鰩魚”無人機走的是哪種路線,將影響其使用數量、可耗損與否,這與其實戰價值密切相關。

Skat“鰩魚”理論上具備的實戰價值其他國家的無人機也將具備,並無特殊之處,唯獨俄羅斯已具備製造這種無人機的多項關鍵技術,並具有Kh-31A、Kh-31P、500千克級炸彈這類他國無人機所無的武器。因此若無資金問題,俄羅斯無人機的進度與實戰價值不無可能後來居上。

俄羅斯攻擊型無人機近況

Skat“鰩魚”公佈不久,俄政府便任命時任蘇霍伊公司總裁的波戈相兼任米格公司總經理,相當於兩者合併。之後俄軍開始醞釀正式研製攻擊型無人機時,蘇霍伊公司便參與競爭,但實際研發者據稱是米格的團隊。

除了Skat“鰩魚”以外,雅克列夫設計局很早就計劃將雅克-130進化成無人機,採用模塊化設計,能成為無人攻擊機或是揹著盤狀天線的無人預警機。雅克列夫設計局高層認為,雅克-130其實已經幾乎算是無人飛機,因為它能模擬各種先進戰機的飛行特性、修正學員的錯誤指令,更重要的是,當飛行員出現意外狀況如喪失意識時,雅克-130可以在指揮中心的命令下自動著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