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爲完成父親的遺願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

中國歷史人物系列21——司馬遷

在中國歷史和文學的大道上,司馬遷和他的名著《史記》是一座偉大的豐碑。司馬遷“剛正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忍辱負重,著成漢史照塵寰”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而他的著作《史記》更是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繼承父親遺願,編書

司馬遷是我國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字子長,生於漢景帝中元,卒年不詳。其先輩世代就任太史的官職,父親司馬談不僅崇尚道家,對儒、墨、名、法、陰陽等各家學說都有涉獵,並在著作《論六家要旨》中對這些學說進行過批判和總結,並希望在有生之年編寫一部通史。但是天不遂人願,司馬談還沒有動筆就抱憾辭世,這種家學傳統影響對司馬遷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按照父親的遺願,像孔子編纂《春秋》那樣,編寫一部能永垂不朽的史著逐漸被司馬遷提上了日程。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撰寫《史記》的工作。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禍從口出,人生遭受大難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事件打斷了《史記》的進程,司馬遷的命運也在這一年發生了巨大的轉折。正直公正的司馬遷為李陵求情,向漢武帝進言:“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雖陷於失敗之中,殺傷匈奴之多,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一石激起千層浪,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被漢武帝判以死刑打入大牢。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為完成父親遺願,用一生的代價換來活下去的機會

萬念俱灰的司馬遷在“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信念支撐下,選擇以宮刑來換取繼續撰寫《史記》的生命。經過艱難的十六個春秋,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工作。《史記》全書130篇,由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組成,共計526500字。司馬遷把黃帝軒轅氏到漢武帝天漢年間近三千年歷史進程中的政治、經濟、文化全部收進了《史記》。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歷史牢記司馬遷

《史記》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裡,司馬遷這位出色的畫家為我們刻畫了破釜沉舟的武將項羽、負荊請罪的將軍廉頗、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揭竿起義的陳涉世家等等歷史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啟迪。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學藝術與史學巧妙地熔鑄於一爐,魯迅先生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浩如煙海的的史學著作中,《史記》成了最受歡迎的書籍。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史記》不僅開創了“紀傳體”的體例,還開創了將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綜合起來的纂史方法。由於紀傳體內容廣泛、靈活性強,能夠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基本概況,得到了歷代史家的認同,影響十分深遠。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司馬遷的《史記》還原了歷史的真實面貌,避免了“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情況出現。在司馬遷筆下,即使是他最摯愛的歷史人物,他也會站在歷史的角度給予公正的評判,項羽就是最佳的例證。這個人物是司馬遷心目中的英雄,他在寫作的過程中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來謳歌項羽,但是他也沒有迴避項羽的驕傲自大和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點。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史記》還對後世的各種文學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是我國第一部以描寫真實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通過突顯人物特徵、進行人物對比、虛構細節等方法把人物加以類型化,其中很多人物如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都成為了後世文學人物形象創作的模板。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鉅著《史記》,為後人展示了一部規模宏大的社會變遷史,為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文學上,司馬遷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他崇高的人格也將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就因替一人求情,司馬遷忍受此刑十六年,只為完成父親的遺願

小科普【李陵事件】

天漢二年,李廣利奉命領兵討伐匈奴,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陵希望通過此行建功立業,但是由於他好大喜功,孤軍深入,被匈奴俘虜。消息傳到長安,觸怒了武帝,群臣均不敢言,司馬遷為人耿直,不合時宜地站出來為李陵辯解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於是受到武帝的遷怒,受宮刑。獄後司馬遷受命為中書令,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的鉅著——《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