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偉大的人格,不朽的名著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

魯迅對司馬遷和他的史記的評價,我認為是再合適不過了。從古至今,無數的史學大師用手中的筆記錄著中國的歷史,名人著作數不勝數。然而,我們回過頭來看,有哪位史學大師能夠跟司馬遷相比,又有哪部著作能夠跟《史記》相提並論?

那麼,為什麼《史記》會如此偉大,司馬遷又是怎樣的一個人?

司馬遷,偉大的人格,不朽的名著

司馬遷

一、他用自己的不幸,鑄就了我們的萬幸

司馬遷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就是從漢武帝徵詢他對於李陵投降匈奴的看法。

其實,即使漢武帝不問他意見,他也會自己上書陳述自己對李陵投降匈奴的看法的,這是他的天性使然。所以,司馬遷的悲劇是無法避免的。

司馬遷看著自己身邊的這些大臣們,這些昔日和李陵同朝為官的大臣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幫李陵說情。前幾天李陵還在打勝仗的時候,所有人都爭著誇他,生怕李陵凱旋高升後,他們撈不到李陵的一點好處。可現在,李陵兵敗投降,人人都爭著踩他,罵他,唯恐和李陵有半點聯繫。這在司馬遷看來,又是多麼的可笑。

司馬遷和李陵,並不熟識。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餘歡。他們只是同朝為官,見面了也只是打聲招呼而已。可是,當漢武帝問司馬遷的意見時,他還是想要為李陵說上幾句話,因為他的正直。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然僕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僕以為有國士之風。他認為李陵是個君子,守節操,講孝道,有禮貌,講信用,為官廉潔又常思報國,是個有國士之風的人。

於是他就跟漢武帝說了自己的觀點:李陵投降匈奴只是權宜之計,有機會他一定會返回大漢的。事實上,班固的《漢書》中的《蘇武傳》中正是印證了司馬遷的觀點。

可是他的觀點卻讓漢武帝大為惱火。

司馬遷因受李陵案牽連而鋃鐺入獄,因為沒有錢,他只能淨身做太監,皆因他的偉大著作——《史記》還沒有完成。

我們無法理解他當時下這個決心的那一份糾結,我們也無法理解他餘生所承受的非議和冷眼。那麼司馬遷怕死嗎?我想,人人都是怕死的。如果有得選擇,我想他寧願選擇死了一了百了吧。只是,如果那樣,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史記》了。

司馬遷,偉大的人格,不朽的名著

所以,司馬遷是偉大的。在於他敢於仗義執言,在於他堅持夢想,在於他完成了千古不朽的著作——《史記》。

二、不以成敗論英雄

成王敗寇,這是自古不變的真理。可是司馬遷卻偏偏不信這個“真理”。他認為,只要是改變了歷史的人,都是值得稱頌的。他認為,不應以最終的成敗來論英雄。

西楚霸王項羽,最終還是敗了,敗給了劉邦。可是,他是英雄嗎?司馬遷認為他是英雄,因為他確實改變了歷史。

司馬遷,偉大的人格,不朽的名著

項羽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鉅鹿之戰成名,鴻門宴上盛轉衰,垓下兵敗定結局。

司馬遷是喜歡項羽的。《史記》這本書主要分為本紀、世家、列傳、表等。"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的;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的;“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的。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項羽的主要事收錄在《項羽本紀》中。也就是說司馬遷認為項羽是和秦始皇、漢高祖劉邦是一類的人,都屬於帝王。項羽雖然號稱“西楚霸王”,也曾名義上屬於當時的最高統治者,但有多少人信服他,我們不得而知,反正劉邦是不服氣的。而司馬遷所在的朝代正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的祖父,正是漢朝的開創者劉邦。所謂成王敗寇,劉邦的手下敗將怎麼也成了王者了呢?這顯然是不行的,漢武帝也不可能同意啊。可是,事實就是事實,王者就是王者,司馬遷堅持不以成敗論英雄。

司馬遷認為,項羽本來就是一個窮小子,不過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就率領原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國諸侯滅掉了秦朝,劃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項羽發出,自號為“霸王”,他的勢位雖然沒能保持長久,但近古以來象這樣的人還不曾有過。所以,他是英雄。只是,這樣的英雄也註定是失敗的。項羽捨棄關中之地,思念楚國建都彭城,放逐義帝,自立為王,而又埋怨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難了。他自誇戰功,竭力施展個人的聰明,卻不肯師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功業,要用武力征伐諸侯治理天下,結果五年之間終於丟了國家,身死東城,仍不覺悟,也不自責,竟然還以“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作為自己兵敗的藉口,這樣的人,又怎麼能不失敗呢?

三、不計較個人恩怨的實錄精神

司馬遷恨漢武帝嗎?按理裡說,漢武帝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待司馬遷,他應該恨的。可是作為一個秉承客觀公正的態度去撰寫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的史學大師,他不能夠表現出來。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舉俊茂、興太學、改正朔、修歷令,南征北戰,漢興以來,版圖擴大近一倍,文治武功赫赫有聲。但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征伐無度,信惑神怪,百姓疲敝,人口減半,晚年盜賊蜂起。按理說,司馬遷在《孝武本紀》中應該詳細記錄這些事情的,可是我們仔細閱讀《孝武本紀》會發現,這裡面花了大部分都是記載漢武帝如何信奉鬼神之說,被方士哄蒙拐騙的事情,貌似漢武帝就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那麼是不是因為漢武帝對司馬遷執行了宮刑,司馬遷藉機報復的呢?

其實不然,《史記》記錄的是上起皇帝,下至漢武帝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而它與別的史書所不同的是,他記載的漢武帝的事蹟時,漢武帝還在位,這樣子就會有一個大困難,就是作為皇帝,自己還在位的時候,當然只希望自己的功績被記錄,而自己的過錯就被抹掉。可是司馬遷卻不能夠這樣做的。所以當他把已經寫好的《孝武本紀》(當時稱《今上本紀》)呈給漢武帝時,可能有些地方漢武帝覺得司馬遷在挖苦、諷刺自己,於是由於你懂得的原因,我們今天看到的《孝武本紀》其實是《封禪紀》,並不是原來的《今上本紀》。

其實真正能體現司馬遷的這種實錄精神,我們還得回過頭去看兩個人,項羽和劉邦。

對於項羽,司馬遷極盡美溢之詞,所以我們看到他力能扛鼎,破釜沉舟的英雄事蹟。即使後面兵敗,四面楚歌,他也把項羽和虞姬之間的動人故事刻畫的感人肺腑,在項羽身上,你看不到窮途末路的痕跡。但是,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也詳細地交代了項羽失敗的原因,殺宋義是為自己樹立威信,那可以說是情有可原,可是他這個把人抓來煮這又是什麼邏輯?在鴻門宴最中,范增幾次暗示項羽要幹掉劉邦,他卻突然仁慈起來,這又是什麼鬼?兵敗烏江,不檢討自己的過失,反而還說:“上天要滅亡我,不是用兵的過錯”,這又是什麼鬼東西?這些都是項羽滅亡的原因,《史記》中都有詳細的記載。這是什麼,這是實錄精神。

對於劉邦,司馬遷在開頭就直接他“好酒及色”,愛好喝酒、喜歡女色,這不是流氓行徑嗎?還有後來劉邦被項羽打敗,追兵緊追不放,他為了減輕車的重量,居然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直接就推到了車下,幸好他的手下把他的兒子和女兒又抱了上來,可是你以為就完了嗎?劉邦又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推到了車下,如此者三次。為了活命他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後來項羽被他打敗了,項羽就抓了他老爸來要挾他,說你再不退兵,信不信我把你老爸煮了吃了。劉邦笑嘻嘻地說:你我一起在義帝面前結為兄弟,那麼我的老爸就是你的老爸,既然這樣,你要煮我們的老爸,那麼煮熟了也請你分我一杯羹吃。貌似,在司馬遷眼裡,他毫無道義,全是一臉無賴相。

可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無賴相的人卻打敗了西楚霸王,奪得了天下,成為了九五之尊,難道這只是運氣?

當然不是。

劉邦雖然好酒,但是他知道這是個好東西,它能團結自己想要團結的人。他大度,作為泗水亭長,為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他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他的大度換來了別人的忠誠。他果斷,當知道自己的手下曹無傷向項羽告密自己有稱霸的野心時,他從鴻門宴回來之後立斬曹無傷。他懂得為人善用,項羽僅一個范增而不能盡用。而劉邦,文有陳平、張良,武有韓信、樊噲,手下能臣武將不計其數。他雖好錢財,卻懂得取捨。韓信想要自立為王,劉邦滿足了他。他懂得爭取民心,先入為主咸陽,卻與咸陽百姓約法三章,停止殺戮。這一切的一切才使得他成功戰勝項羽,成就偉業。而這司馬遷也都記錄了。

這是什麼?這就是實錄精神。

回到漢武帝,我相信,對於漢武帝,司馬遷也是如此詳實地記錄了他的功過的。人都有對錯,可人人都只希望別人看到自己光鮮的一面,漢武帝更加。所以,司馬遷沒有特地貶低漢武帝,是漢武帝自己怕遮羞布被司馬遷撕開了而已。

司馬遷,偉大的人格,不朽的名著

司馬遷,生而不幸,卻偉大不凡。他的《史記》註定千秋萬代成為史學界和文學界一顆璀璨不滅的明珠。他用自己的不幸,自己的成就告訴我們,身可殘,志要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