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眉剑出鞘——老照片里的““鉴湖女侠”秋瑾

位于浙江省绍兴城西南的鉴湖,为浙江名湖之一,湖面开阔,波平如镜,素有“鉴湖八百里”之说。这片水乡泽国,曾经诞育出了众多名人,它是周恩来总理的故里,是鲁迅先生的家乡,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南宋诗人陆游、明代画家徐渭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而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一位生长于斯的女中豪杰,她,就是“鉴湖女侠”秋瑾,这个32岁便香消玉殒的美丽女人,用澄澈的鉴湖水梳妆,用青春的祭献完成了人生的突围。

扬眉剑出鞘——老照片里的““鉴湖女侠”秋瑾

清末贵族女性

祖籍浙江绍兴的秋瑾,少女时代是在福建度过的,和当时的封建女性不同,秋瑾对封建主义的反抗意识和女性解放的突围意识,从很小就已植根于心中。对给女性带来巨大肉体痛苦和精神痛苦的裹脚缠足陋习,秋瑾誓死反抗,最终父母顺从了她的心愿,揭去了让她感到屈辱的裹脚布,而年幼的秋瑾也正是从拒绝裹脚的那一刻,开始了一个女性向封建礼教叫板的突围之路。她聪颖好学,在其母亲的教习下,日益显示出其卓而不群的文学才华;性格坚毅,重侠尚武,成为她迥异于当时封建女性的重要标签,在清王朝的晚钟声里,秋瑾执一柄长剑刺破黄昏,这个被其父叹息错投女儿身的豆蔻少女,从一开始就在以一种逆行的方式冲破世俗的禁锢和生命的樊篱。

扬眉剑出鞘——老照片里的““鉴湖女侠”秋瑾

初为人妻的秋瑾

对不幸婚姻的抗争,是秋瑾女性解放意识的升级。秀外慧中的秋瑾到了出阁的年龄,提亲者众多,可她还是由父母做主,嫁给了湘潭富豪王黻臣之子王子芳,这个纨绔子弟专横暴戾既赌且嫖,从秋瑾嫁入王家的那一刻起,就让本来对爱情生活充满向往的秋瑾陷入到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而满是世俗气和铜臭气的婆家环境,更让秋瑾感受到几乎窒息的压力。新婚不久,王子芳捐了清庭户部主事的官职,从湖湘前往京师赴任,秋瑾随之同行。原本以为脱离了婆家的压抑,丈夫也要开始走上正业,自己的处境会有所好转,没想到王子芳却秉性难移,不久便旧态复现,继续过起偎红倚翠纸醉金迷的生活。孤独苦闷的秋瑾为了排遣压抑,遂着男装偕家仆去戏院观戏,结果王子芳得知,不由分说就是一顿暴打。秋瑾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住在了京师的泰顺客栈,正是在这段时间,秋瑾以一腔悲愤写下了声声泣血的《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这首《满江红》作于中秋,中秋本是阖家团圆之日,但秋瑾望着一轮皓月,却愈发生出冲出牢笼的渴望,进一步坚定了反叛世俗的志向,而作为这首《满江红》效应的直接呈现,便是秋瑾继出走京师之后,更远的离家出走——赴日留学。对不幸婚姻的怨怒,对颓衰国势的忧患,让这位中国传统女性大胆走出了封闭的家门,走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郭沫若曾将秋瑾誉为“中国的娜拉”,和易卜生经典剧作《玩偶之家》里那位毅然摔门而去的娜拉一样,秋瑾也正是在离家出走远赴东瀛的岁月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彼时的日本,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深入的交往中,一群热血友人成为她留学生涯中最难得的收获,当宋教仁、陶成章、孙中山、黄兴、陈天华这些响亮的名字成为秋瑾的“热血之交”,当参加中国同盟会让早年因找寻不到知己而陷入痛苦的秋瑾重新点燃激情,这位少年时代便有男子英气的中国女性已然将自己的叛逆气质与古代侠士精神形成了最紧密的对接,她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大量吟咏刀剑的作品,在“剑气棱棱贯斗牛”的气韵中,我们感受到的已不是当年“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孤独,而是“右手把剑左把酒”“夭矫如见龙蛇走”的仗剑报国的侠女形象。

扬眉剑出鞘——老照片里的““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离日归国前着和服执倭刀小照

上面这张照片,是秋瑾决定离日归国前,身着和服、手持倭刀拍摄的一张照片,也是秋瑾遗照中传播最广的一张。1905年12月,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秋瑾愤而回国,来到浙江湖州南浔镇浔溪女学堂任教,留日期间形成的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思想,让秋瑾有了目标,有了行动的指南,她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激进的革新思想,给学生们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不久,她在上海又见到了孙中山,孙中山指示她:作为浙江同盟会的主盟人,应在宣传、起义两大战线上,积蓄力量,准备革命。孙中山的一席话令秋瑾热血贲张,很快,她便与尹锐志、陈伯平等人以“锐进学社”为名,联系敖嘉熊、吕熊祥等长江一带会党,准备起义。到杭州后,又与将去安徽的徐锡麟约定,在皖、浙二省同时发动起义。与此同时,秋瑾的宣传工作也紧锣密鼓,1907年1月14日,由她主导的《中国女报》创刊,她充满激情地为该报写了《发刊词》,号召女界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并将“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作为《中国女报》宗旨。当女性解放的火种在《中国女报》燃烧起来,秋瑾,这个从暗夜里走来的女人,已经成为了一个无畏的旗手,一个勇敢的战士。

就在秋瑾积极筹办《中国女报》的时候,在绍兴大通师范学堂的徐锡麟派王金发找到秋瑾,请她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并商约共谋义举,形成皖浙联动之势,秋瑾欣然应允。回到桑梓之地,秋瑾倍感亲切,也愈发意识自己肩头的使命,独行于鉴湖之滨,她再次舞起长剑,她相信,这柄长剑就是劈开长夜的利器,而她主持下的大通学堂也必将成为一个迎接曙光的起点。

扬眉剑出鞘——老照片里的““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主持大通学堂时的男装照

然而,随着徐锡麟在安庆起义的失败,秋瑾的人生也站在了一个风雨交加的拐点上。由于徐锡麟其弟徐伟的供词中牵连秋瑾,浙皖联合起义的计划泄露,得知消息的大通学堂师生纷纷劝秋瑾火速离开绍兴,但抱定必死之心的秋瑾却镇定自若,她悲壮地写下“牺牲尽我责任”的绝命词,表达了以自己之血唤醒同胞、推翻腐朽清王朝的决心。她遣散了大通学堂师生,唯留执意与她坚守的程毅等人,彼时的大通学堂阴风怒号,秋瑾,一路进行生命突围的秋瑾,冲破了沉重的婚姻枷锁,吹响了摧枯拉朽的革命号角,却选择在绍兴故地,静静地坐下来,等待被俘,等待一道血光在鉴湖缓缓升起。

“秋风秋雨愁煞人”,史载秋瑾被捕之后,拒不吐供,只是愤笔写下了这七个字便从容就戮。当绍兴轩亭口的那抹朝霞将秋瑾的生命定格在32岁的青春韶华,这个自号“鉴湖女侠”的辛亥革命先驱给后人留下的,永远是那个挥剑而起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扬眉剑出鞘——老照片里的““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生前挚友吴芝瑛在秋瑾墓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