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10周年,航天服却不得不烧毁

48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上天,中国的声音第一次在太空响起。

20年前,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在这20年间他们共完成6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11人遨游神州。10年前的今天(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走出航天飞船,完成出舱活动。为了完成出舱,“神舟七号”的航天员们要先在地球“上天入地”。

“神舟七号”航天员乘组共有3人: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在太空中飞行60多个小时,完成了舱内日常活动,飞船操控和出舱活动等任务。

为了完成好出舱活动,航天员要在上天前进行多种模拟训练:

失重飞机训练是在特别改装的飞机中短暂体验太空飞行中的失重感,在其进行抛物线飞行时进行空间定向、人体行为、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和工作等训练。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10周年,航天服却不得不烧毁

浸水训练要求宇航员身着重达120千克的装备,利用水下环境模拟太空中体液头向分布和漂浮感。在10米深的水下多人进行出舱活动模拟训练,每次长达5小时以上。

做如此多的练习就是为了顺利完成最后的出舱。在真正的出舱前,他们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组装舱外航天服。

这套航天服并非一开始就是可以穿卸的整件而是需要组装的,整个过程极为复杂。由于均在微重力条件下进行,再加上舱外航天服组装与测试工作十分困难,翟志刚、刘伯明分别组装完成的“飞天”服和“海鹰”服共花了10个小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曾介绍,舱外航天服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适当的大气压力、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湿度,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需要,还能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保证航天员的工作能力。同时,航天服还能提供可靠工效保障及遥测通信保障等,每套单价在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10周年,航天服却不得不烧毁

舱外服

虽然舱外航天服可重复利用,但在本次“神七”飞行中,因为返回舱容积和重量受到限制,舱外航天服和轨道舱(气闸舱)一起坠入了大气层燃烧消失,只带回一双手套。在未来,舱外航天服或将避免被“火化”的命运。

曾任中国航天员系统总指挥的陈善广说,“神舟七号”航天员使用的是中国第一代舱外航天服,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未来会进行减重、使用新型材料,让其更加方便灵活,便于人的操作。不光是舱外航天服在升级,中国也正迈入“空间站时代”。

2016~2017年,中国分别发射了天宫2号空间实验室、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1号货运飞船。两种飞船先后与天宫2号对接,验证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截至2018年9月25日,天宫二号已在轨正常运行738天,状态设置正确,各项功能正常、指标良好。为进一步发挥空间应用效益,天宫二号将在轨飞行至2019年7月,之后受控离轨。

在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成长期载人的大型空间站,大规模、长时间开发太空资源。它将在轨运营10年以上,成为我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试验的重要基地。

编辑:伊凯新
综合:网易军事、央视网、《重庆晨报》、人民网、腾讯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