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陝西往事」之五:華縣大地震(二)

關於這次亙古未有的大地震,歷史記載不少。

《陝西省志•地震志》稱:“華縣地震以其傷亡人數之眾冠世界震災之首,引起了中外地震學家的關注和興趣,大震雖然已過去430多年了,震災之重、傷亡之慘仍躍然紙上,至今仍使人膽戰心驚” 。

這段文字對華縣地震的歷史影響做了很好的評述,然而閱讀正史的記載,發現文字太過簡單和平淡,似乎無法讓讀者真實感受到數百年前那場讓人談之色變的災難。

「大明陝西往事」之五:華縣大地震(二)

咸寧縣誌 書影

幸而康熙朝《咸寧縣誌》中記載了一位名叫秦可大的明朝進士,他是西安府咸寧縣(今西安市)人,這場震災發生時,他正好因母老而辭官返鄉。就他在和家人相聚咸寧之時,遭遇到這一場令人膽戰心驚的大震災。在僥倖求生,驚魂未定之餘,他將所見所感用文字記載了下來:

是夜,予自夢中搖撼驚醒,身反覆不能貼褥,聞近榻器具若人推墮,屋瓦暴響,有萬馬奔騰之狀。初疑盜,繼疑妖祟,俄頃間,頭所觸牆轟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見月色塵晦,急攬衣下榻,身傾如欹如醉,足不能履地焉。家南有空地,從牆隙中疾走,比至其處,見母暨兄及弟侄鹹先至,無恙,曰:“急號呼汝,汝不聞耶?”蓋其時萬家房舍一時摧裂,聲雜然塞耳,都不聞也,矧號呼哉!

時四更餘,勢益甚,聲如萬雷,可畏!迨五鼓,少定,始聞四鄰遠近多哭聲矣……比明,見地裂橫豎如畫,人家房屋大半傾壞,其牆壁有直立者亦十中之一二耳。人往來哭泣,慌忙奔走,如失穴之蜂蟻然。過午,人俱未食,蓋爨具頓毀,即谷面之類皆覆土埋壓。

秦可大用寫實的筆法,生動真實記述了震災發生時的眾生相。地震發生的時辰,親人的焦慮心情,震區受災情況,災民恐慌狀態,讀之使人有身臨其境般的感受。遠離華縣近百公里的西安府咸寧縣尚“地裂橫豎如畫,人家房屋大半傾壞”,可知這次地震的慘烈程度。

這場地震最終造成多達八十餘萬人的傷亡,傷亡人數8倍於現代著名的日本關東大地震,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3.5倍,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5.5倍。

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大的傷亡,除了華州地震震級高,烈度強外,還有一些特殊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地震發生在夜半時分,大多數人已安寢入夢,如秦可大就是“自夢中搖撼驚醒”,突然遭到強震,縱然能起身躲避也多有不便,加之關中盆地人口密集,不少人不明就裡便葬身殘磚亂瓦之中。此外,由於震災區多黃土地貌,地震引起的黃土滑坡和黃土崩塌造成的災害也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一個因素。

華州地震發生的當年,關中地區已連續數年遭受旱災的蹂躪。

《明史·世宗本紀》記載,嘉靖三十一(1552年)年因旱災“免陝西被災夏稅”,三十二年關中、隴東大旱,“賑陝西飢”。三十四年陝西各地旱災程度更加嚴重,朝廷鑑於民生維艱,當年八月“以旱災免陝西西安、延安、平涼、慶陽、鳳翔五府州縣衛所稅糧有差”,十二月又“以陝西西安等府歲飢,命發本省茶法倉糧贖金賑濟”。

在地震發生前,關中地區實際上已經面臨著數年乾旱的困境,明政府不得不減免賦稅、設法賑濟。而強震的突然爆發,無疑使得脆弱的地方社會雪上加霜。

明政府的救災行動遲緩也是這次地震傷亡人數甚巨的一個原因。

地震發生於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份,明政府遲至次年二月份之後才陸續開始救援活動,並且還將重點還放在祭告山川上,明中央財政救災資金的撥發並不充裕,災後救援和賑濟活動主要是靠地方的力量,在經歷地震及其伴生的社會動亂和瘟疫等災害之後,地方政府財政疲敝,無力組織卓有成效的社會救濟,這也是導致這次大地震傷亡人數達八十餘萬之眾的一個重要因素。以上各方面的綜合因素,使得這次地震成為中國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大災難。

這一場突如其來的震災,使得官民宅舍倒塌無數,人口傷亡慘重。據秦可大記載:“潼、蒲之死者什七,同、華之死者什六,渭南之死者什五,臨憧之死者什四,省城之死者什三,而其他州縣,則以地之所剝別近遠分淺深矣。”

這對地方社會發展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有學者已經注意到此次地震對明代陝西文化發展的深遠影響:“震後陝西災區經濟凋敝、學宮損毀、典籍散失、名儒離世,致使文教事業呈現出久難復甦的態勢,陝西文學無復之前的喧囂鼎盛局面,延及晚明,陝西文學家更是徹底退出了明代文壇主力軍地位,此次大地震似乎是晚明陝西文學走向沉寂的重要推力之一。”關學大家馬理、韓邦奇等人皆斃於此震。

強震也對改變了關中平原的微地貌,《鳳翔府重修文廟學宮記》稱:“陵谷變遷,起者成阜,下者成壑,或崗阜陷入平地,或平地突起山阜”,關中平原的母親河——渭河也因此次強震而北徙四五里。

「大明陝西往事」之五:華縣大地震(二)

地震造成的斷層至今可見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在關中平原感受到這場大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壞,西安碑林大多碑刻都被震毀,其中著名的唐開成石經被震裂多方,其他歷代碑刻如《多寶塔碑》、《玄秘塔碑》、《孔子廟堂碑》等,或撲倒於地,或折成數段。後來雖然經過多方整理修復,但己很難恢復到原來的面貌。

「大明陝西往事」之五:華縣大地震(二)

西安碑林所存摔斷成兩截的《玄秘塔碑》

如今位於西安市薦福寺內的小雁塔,為唐代遺存古塔,在這次地震中,“塔裂為二”,原來15層的塔身也被強震毀掉最頂的兩層。

「大明陝西往事」之五:華縣大地震(二)

未經修復之前的小雁塔

華州地震之後餘震不斷,秦可大稱:“無年無月,居常震搖,迄今萬曆之歲,未甚息焉。”關中生民也在這一次次的震災中,逐漸加深了對地震災害的認識:“震之輕者,房壁之類尚以漸傾;而重者則一發即傾蕩盡矣。震之輕者,人之救死尚可走避;而重者雖有幸活,多自覆壓之下掘挖出矣。”

基於這些來自實踐的認知,時人總結出一套防震抗震的建築和遇震求生措施:“有力之家多用木板合廂四壁,上起暗樓;公衙之內,別置板屋;士庶人家亦多有之,以防禍也。”,“居民之家,當勉置合廂樓板,內豎壯木、壯榻,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翼完卵。力不辦者,預擇空隙之處,審趨避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