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带4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吃苦教育是磨炼还是伤害?

01

乐嘉作为爸爸火了。

乐嘉四岁的女儿灵儿,克服种种困难如被蚊虫叮咬、大腿擦出疹子,腿脚磨出水泡以及风沙大雨等,和父亲一起穿越沙漠,走到了终点。

4岁小孩,4天要走76公里,平均每天20公里,约6万步!

这个事件,在网上炒得很热,专家和网友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大部人评论认为,乐嘉带着4岁的女儿徒步穿越张掖的沙漠,是一场自我角斗,是他自我价值的胜利,而不是孩子意志的胜利。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带孩子四处徒步,骑车进藏,雪地打滚,万里长奔是滥用孩子的体力。为了吃苦而吃苦,对孩子的教育并无任何实质的作用。

无独有偶,几年前一篇描写姜文教子的文章《姜文,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在朋友圈热转,文中讲述了姜文眼见分别为6岁和4岁的两个儿子在家中娇惯成性,决定带他们离开溺爱的老人,息影对两儿子进行为期一年的军事化训练,通过带他们到新疆阿克苏沙漠吃苦的方式磨炼儿子的意志力。

虽然文章日后证明是杜撰,但姜文对孩子的吃苦教育在当时被受到推崇。不少奶爸奶妈表示深受影响,打算照着姜文的方法教育孩子。

爸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跟姜文一样,能吃苦、讲义气、肯担当、关心家人、对人热情,对事业专注执著。

文章中讲述,作为军人出身的姜文,看不惯儿子们在家如龙似虎,出门却似小绵羊的生活作风,尽管阿克苏的昼夜温差很大,早上6点半姜文把他们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拖了出来,三两下套上防寒运动衣,半梦半醒地被呵斥着开始了锻炼。

乐嘉带4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吃苦教育是磨炼还是伤害?

两个儿子退缩,本能地想往暖和的房间里钻。但姜文不给他们机会,一手拉一个,几步就拖出了庭院,告诉他们:“跟着我跑,跑不动了走也行,转完这一圈才能回家。”这一圈大概一千米,两兄弟只跑了不到两百米,剩下的八百米都是喘着气走下来的。

除此之外,家里没请钟点工和保姆,两个儿子在姜文的指挥下担任起了保洁员。收拾床铺也包干到人。只要天气不恶劣,他经常带他们出去转悠,不走到两个儿子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不停下。

小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从最初的走不上几百米就叫苦叫累,到一个月后,两个儿子一左一右牵着姜文的手,一口气走上三千米,粗气都不喘。

文章最后还列举了姜文式训娃吃苦教育的成果:一群成年人都因为高原反应气喘吁吁、头疼如裂、食不下咽、连续失眠时,姜文的两个儿子却精力充沛,拎着小弓箭追着野兔射……

当时,那篇文章打动不少人。

02

同样是让孩子吃苦,为何姜文去做,是陪孩子撒野的好父亲!

乐嘉去做,是个自负且固执的中国父亲。

我想,这其中主要涉及到孩子锻炼“强度”和“量变”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孩子可以在当下发展水平上增加一点点难度,跳一跳,够一够,挑战一把,充分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

但乐嘉给女儿的却是一个挑战身体极限的任务,让孩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灵儿身上起了大片的疹子,脚起了泡,累得坐车上就睡倒,但不到十五分钟又被爸爸叫醒继续徒步……这明显就超出了最近发展区,就是所谓的拔苗助长了。

乐嘉带4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吃苦教育是磨炼还是伤害?

我虽不赞同乐嘉极限挑战式的做法,但却赞同他培养孩子“吃苦精神”的理念。

关于没有吃苦精神的故事,我听到过最极端的例子是朋友儿子幼儿园的90后钢琴老师。

这位老师因为不会吃鱼,卡了鱼刺被送到医院。

她说,她从来没有自己吃过鱼,都是父母把鱼刺挑了再给她吃。

后来大家了解到,这位老师小时候家庭富裕,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但她十六岁那年,父亲做生意失败,生活忽然从锦衣玉食陷入有一顿没一顿,她甚至因境遇改变而轻生过。

乐嘉带4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吃苦教育是磨炼还是伤害?

不光是因为不会挑刺而不会吃鱼,这姑娘也因为没有任何“吃苦”能力而干不了任何事,就连这份幼儿园当钢琴老师的工作,还是她父亲朋友帮她安排的。

朋友受这事触动很大,他开石灰厂,非常辛苦,早出晚归,给家人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各种玩具都有,衣衫光鲜,零食不断。

但他越来越意识到孩子的娇气和软弱,因为有爷爷奶奶的宠爱,再加上有专职的保姆伺候,两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个子虽然有见长,但坏脾气也见长了不少。

在家摔跟头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爬起来,而是扯开嗓门号啕,非得等人把他们扶起来。去爸爸厂里玩,嫌有灰尘脏。

但最终让他真正对孩子实施“吃苦”教育的导火索是同行老李的“不肖”儿子。老李马上六十了,不得不从前线退回来。

他唯一的儿子不愿意继承他的事业,觉得这活儿又脏又累,吃力不讨好,一上任就着手工厂拍卖事宜,气得老李心脏病病发晕倒过去。

俞敏洪说:进入社会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抗击打能力。 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一步一步走下去,你会走到自己都想象不到的高度。

朋友说,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营养品,也不是父母对他们的爱,而是苦头。多吃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能力。

少时吃苦不算苦,算财富!的确如此。

03

然而,许多父母见不得孩子受苦,甚至恨不得将全世界的爱都给孩子。但爱过头了就变成了溺爱,而让孩子适当吃苦,既能培养孩子的逆商,也是让孩子掌握爱人的一项手段。

当然,“吃苦教育”虽然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和培养责任感,但也需要设计途径和方法,否则事与愿违。

1、刻意、盲目地把孩子置于“苦”中,是徒劳和一种伤害

一到暑假,有父母一厢情愿地把孩子扔进一个和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地方,且自己也不在身边陪伴。父母希望孩子体会自己童年生活里的艰苦,可孩子感受到的是陌生的环境,飞扬的尘土,枯燥的生活,这种“牢笼式”地吃苦,除了让孩子产生“我不是亲生的”想法,根本就不会开阔眼界,也不会让他们懂得惜福感恩。

2、“吃苦”教育需要因人而异和循序渐进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大计莫如树木;终身大计莫如树人。”在这个凡事讲究速成的时代,父母养孩子也希望一锤定音。可唯一走不了捷径的就是教育,尤其是吃苦教育这件事。

乐嘉和姜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姜文给了孩子一个自我调控的空间,比如他说,跑不动走也可以走。这样对孩子的体能也有个强度定夺。文中说他对孩子的训练长达几月,并且常常有意训练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3~6岁孩子的徒步要求是:

● 3~4岁,能行走1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 4~5岁;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 5~6岁,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

而乐嘉让女儿平均每天走了约20公里,严重超负荷的长途跋涉,他如此坚持是因为他认为——“只要过了这个坎儿,(她的)自信心也培养起来了。以后她做任何事情,就会告诉自己要坚持。”

乐嘉的意思是,坎过了,以后就能永远做到。

但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次高难度的挑战,最多是在孩子心田里播种了一颗不惧怕失败的种子。

而种子能不能发芽,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还在于今后对这个孩子爱的教育和苦的磨炼的不断重复。

乐嘉带4岁女儿暴走76公里沙漠:吃苦教育是磨炼还是伤害?

3、吃苦教育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循循善诱

最近,上微博热搜虎爸除了乐嘉,还有刘国梁。

在8月6日结束的2017U.S.Kids Goft世界高尔夫锦标赛中,刘国梁的女儿刘宇婕以总杆数106杆获得女子及7岁以下组的亚军,6岁的她就已经为国争光了。

作为父亲的刘国梁,细心地为女儿规划未来的道路,尽管他不能时刻呆在女儿身边,但从未缺席女儿的成长。刘国梁像管理球队一样,从小就给女儿立规矩,尽量陪练,比如两个人每一星期至少一起打一次或者两次球。这样一礼拜,女儿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她就不觉得辛苦了。

孩子也明白父亲的循循善诱和良苦用心,她3岁开始打球,4岁开始全国各地打比赛,从来没有喊过苦。

在陪伴这一点上,乐嘉做得比较好。纵观全程,乐嘉一直在陪着女儿,用尽一切办法让女儿坚持下去。但不足的是,他的“循循善诱”是用哄、用骗、用恐吓在逼孩子不断坚持。

4、通过劳动开展“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让孩子适当地参加一些劳动,或承担一些家务,从小给他们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让他们挑战一些需要踮踮脚才能够得着的劳动,这些都是“吃苦教育”。

如果遵照“爱就是照料”的命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们怎么去“照料”周围的人,即教会他们爱的能力。被父母从小到大无微不至的呵护包绕的孩子,早已对关照体贴熟视无睹,他们不会照料他人,也就不懂爱,也不具备爱的能力。

毕淑敏说,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才会举步如飞。

或许,爱一个孩子,就让孩子从适当的“吃苦”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