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金剛經》有哪些關係?

微世界


《道德經》和《金剛經》都是非常著名的經典,兩者都以高深而著稱,其中《道德經》號稱萬經之王,《金剛經》是大乘佛教根本經典,同樣也是經中之王。兩者哲理同樣精深,都需要深入的體悟。

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講的是名法,“道”如果可以用固定的文字、語言來形容,那就不是我們應當遵循的“常道”,這是《道德經》的根本要點。

《金剛經》說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在《金剛經》中,佛陀同樣強調我們見到的一切所有現象,都不是“如來”的本體,如果有人能透過現象認識到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這就是“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在這裡的《道德經》和《金剛經》,就是用不同的方法在闡述“名”、“相”之別,“有”、“無”之別。

世間的人,多執著於有,執著於相,而把虛幻當成是真實,最後離道越來越遠,也就不能照見自我,到達智慧的彼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金剛經》最後一章中,佛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再次告誡弟子,一切一切的“有為”之法,都是幻夢泡影一般,也如同露珠和閃電一樣,轉瞬即滅,而只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拋棄單純從我、他人、眾生、時間的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本質,才能到達無上的智慧彼岸。

而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同樣也強調“無為”,擯棄“有為”。但在老子的眼中,有為和無為不僅僅限於對世界宇宙萬事萬物的觀察,而同樣涉及到治國理政,最後希望到達真正的“無為而治”的極高境界。

說了以上的兩點,你覺得《道德經》和《金剛經》還存在哪些異同點呢?


談者無語


《道德經》是聖人老子寫的,《金剛經》是記錄佛和弟子的言行,類似《論語》,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講的本質是一個“東西”,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老子稱之為“道”,《金剛經》沒有冠之以名,你也可以用任何名詞來替代,不糾結了,繼續往下講。

此二經有很多表意類似的章句,且摘來看一看:

“道”是什麼?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佛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個東西本來就在那裡,無物,無相,不知從何而來,不可思量,說不清楚,只能體悟。

如何“體悟”?

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又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佛說:“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色聲香味觸"皆不停留,和老子講的少思寡慾、見素抱樸何其像。持戒也罷、入定也罷、致虛極也好,悟道之途,何其類似,表述不同而已。

如何同於“道”?

老子說:“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又講:“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佛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功也罷,佈施也罷,是極自然的,無所謂功,也所謂恩,要“不侍”,要“無所住”,就是說不要停留在這上面,停留了便著了相,與道不合。

”無“與”非相“

老子講:”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和諸相都是表現,其本質是無,是非相。無不是沒有,非相也不是沒有,只是存在而無法表述,就像老子所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可以體悟得來。

結語:聖人與佛很難,很無私,竭盡所能想表述這個”東西“,所以有了《道德經》,有了《金剛經》,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意思在講:我講得夠清楚,夠透徹,大家還是不理解,總說有家有事業難以割捨。誤解啊!又為何要割捨,且不知"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此處”無“是重點,大家慢慢想。


執古問途


雖然二者分別是道教與佛教最出名與最流行的經典!但二者完全沒有關係!

《道德經》的核心是辯論法!不信天,不信神,守柔愛民,崇尚自然,反對刻意作為與作偽!為而不爭,學習的目的是為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金剛經》主要講空性,破眾生的執著!應無所住(執著)但要廣生其心(度眾之心)!卻又要為無所為,度不掛心,一切無礙!先要提得起(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步需要悲心),次要看得破(萬法皆空,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是暫時的幻相,這一步首推智慧與覺性)!最後要放得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一步需要定力)!慈悲為本,定慧等持,方能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究竟能脫!











內觀自在外觀世音


提問有水平,有一篇(老子化胡經)裡就講老子西出函谷關,到天竺開悟了釋迦摩尼,釋迦摩尼因此得道,創立佛教。雖然這個是謬傳,東晉王浮繆作,但也看出來佛道之間有許多相似的宗旨和思想。大家知道大乘佛教之所以能夠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大乘佛教善於吸收本地的宗教為我所用,釋迦摩尼不立一言,後世的佛教經典都是其弟子發揮出來的。不言之間教就和老子的道德經思想一致。這是其一,其二佛教經典(金剛經)裡的一問一答,其中許多句子都和(道德經)裡的思想和文字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看出大乘佛教善於融入當地宗教文化的絕妙之處。總之(道德經)似乎是啟發道教和佛教的理論基礎或一種文字結構基礎。當然老子的道德經和後來的道教是有區別的。


仙鶴一瞥88


《金剛經》講述 了 名~上半部,《道德經》講述了功 德 名~~ 它們都 講了 名 是如何成就的~


念頭源於心


無道就沒有一切,人無道,方向不明,君王無道,國將不國,社會無道,生靈塗炭。佛也歸道,世上無道,沒有光明。老子《道德經》乃世界宇宙之根本,玄妙道德真經。眾妙之門。


自在瞭然1


《道德經》是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最為經典的思想成就!未來人類思想很難超越其最高哲學高度!道德經高度理性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客觀規律,以及超現實的玄妙之妙。

《金剛經》是古佛教之最高思想集成者,其根植於原產地(尼泊爾)對世界及人生觀的基本思想!其思想及廣度不及《道德經》。

至於後來的佛教大量吸收《道德經》中基本理念以及中華文明的文化,比如“戒欲”“持素”“慈悲”等,漸漸成為中國化的佛教!

2018.09.12


世音自在


《道德經》講有無。

《金剛經》講空色。

兩本講的是一回事而已,只是方式不一。

個人認為《道德經》講的細緻,但相對難懂。《金剛經》講的精短,但是不詳細。


遲程陽911


道德經 萬經之中。 金剛經 萬經之釋。

其聯繫: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釋迦牟尼說:如來說道則非道,是名道, 如來說名則非名,是名名。

看到沒? 中心思想完全一致。 一個以理解道,一個以說釋道。這便是聯繫。


蝶龍45


這一問題提的意義很大。或者說很有價值。試談自己對這兩部經典的理解。道德經是講宇宙的哲學的體與用,有言,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顯然,無也是一種東西,是看不見的東西!萬物的有,是看見的東西,或者說通過儀器可以發現的東西。說到底,有無一體!無是道體,有是道用。道,如果從心的角度說,心是體,德是用!中國文化講心物一元,而道德經著重是從物的角度說的,而金剛經是著重從心的角度說的,核心是講,無所住而生其心。重點是講善護念!而無所住是講心體,而心的用就是告訴我們一句話,要善護念,也可以說善護念就是德!因此,看似兩篇文章講的不同,如果我們理解了,會得出同樣的道理,它的聯繫,或者說關係,就是心物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