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覆蓋的NB-IoT,才能承載起公共服務的職能

深度覆盖的NB-IoT,才能承载起公共服务的职能

與很多物聯網解決方案廠商交流,在談及NB-IoT項目落地時,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意見:NB-IoT網絡覆蓋和性能不足,導致很多應用沒法落地。作為全國性運營商部署的公共網絡,連接作為其核心業務,那麼用戶對其要求就是無處不在的網絡覆蓋,至少在主要應用部署的場所都要有穩定的網絡信號。目前,業界對做好網絡的覆蓋和性能的需求越來越明顯,運營商做好大規模的深度覆蓋、網絡優化工作也需要全面開啟,這個過程中“全員參與”的方式或許是一個可嘗試的方向。

“網絡先行”有其合理性,但深度覆蓋、網絡優化不可少

在低功耗廣域網絡(LPWAN)進入人們視野開始,就存在著“網絡先行”還是“按需部署”的爭論,一方觀點認為網絡建好後自然會有大量創新者推出各種應用,另一方觀點認為有具體的落地應用對相應網絡產業需求時再按需建網。筆者曾在《低功耗廣域網曾經栽過的坑!看看Sigfox和LoRa廠商的故事》一文中引用了多個Sigfox和LoRa的廠商在過去兩年大規模部署城域網絡後,終端接入數量和速度並未達預期的案例。從這些案例中,似乎“網絡先行”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對於授權頻譜NB-IoT網絡卻是一種相對合理選擇。

對那些率先部署城域LoRa網絡的廠商來說,雖然只是建設了數十個LoRa基站,但每月需要支付鐵塔租金、動力、人力維護等成本,而長時間裡沒有太多應用的接入,運營收入與成本極不匹配。但對於運營商來說,類似的成本是電信運營商本身已經付出的沉沒成本,大量成本均可和傳統的2G/3G/4G網絡複用,比如鐵塔租金、動力、維護這些成本,運營商本身已對傳統蜂窩網絡進行了支付,NB-IoT網絡對此的邊際成本非常低,但對於非運營商企業來說,部署LoRa城域網絡並進行運營,這方面的邊際成本是非常大的。

另外,NB-IoT會面對所有行業物聯網應用接入,具有非常明顯的公共網絡屬性,這種屬性本身就需要一個連續的、完整的服務,公共服務一般也是先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再提供服務。目前,除了公用事業、消防、家電等少數規模化的領域外,大量應用呈現碎片化、長尾化狀態,各行各業和各種位置都有可能有接入NB-IoT網絡的場景,這就需要除了已開展的NB-IoT網絡部署外,運營商還要進行全面的深度覆蓋、網絡優化。

深度覆盖的NB-IoT,才能承载起公共服务的职能

雖然NB-IoT相對於LTE、GPRS有較強的增益,但也不能保證在任何物聯網設備需要部署的角落都有信號,目前中國電信已完成40萬、中國聯通完成30萬NB-IoT基站建設,但大量場景依然沒有有效的網絡信號,因此進一步的深度覆蓋,尤其是網絡優化工作必不可少。

物聯網網絡優化要做更多複雜工作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針對人與人通信的2G/3G/4G網絡,電信運營商每年會花費數百億進行網絡優化,也催生了大量第三方專業的網優公司,其中也有多家上市公司。對於NB-IoT網絡的優化工作,電信運營商也在進行中,不過由於成本收益經濟性的問題,還沒有大規模、全面開展網優工作。

在運營商的採購招標平臺上,可以查詢到運營商多個省公司開展了NB-IoT網絡優化工作的招標,這些招標更多是在一些已經確定了具有規模效應的公用事業、消防、電動車防盜等項目時,針對性地進行網絡優化,保障這些規模化的項目實施。

深度覆盖的NB-IoT,才能承载起公共服务的职能

針對人與人通信的場景,網絡優化從業者已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而且所需優化的場所都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對信號測試相對便捷,且測試工具更為豐富。但是,對於物聯網的場景,很多都是人不會去或者不容易去的地方,網絡信號測試、優化不一定那麼容易,而且少量設備部署在各種角落,網絡環境惡劣,為了少量設備專門進行網優的人力成本太高。

和傳統蜂窩網絡類似,NB-IoT網絡優化主要是由運營商主導,設備及服務廠家參與的模式,同樣也會遇到物業協調困難、人力成本高、活力不足的困難。在更為複雜和多樣化的物聯網場景下,或許可以探討讓更多主體參與到網絡優化中。

探討:多主體參與的NB-IoT網絡優化

實際上,在國內大多數LoRa網絡是一種“按需部署”的模式,在用戶有物聯網應用落地的場景才進行網絡建設。由於是小範圍的網絡部署,網絡優化就比較方便和簡單。此類網絡優化工作是物聯網解決方案商、集成商在用戶的場所進行,物業協調難度低,靈活性也非常高,當然,參與者也非常多。

在進行NB-IoT網絡優化工作中,也可以參考類似的方式,將大量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商、集成商和應用廠商發展為網優的參與方,形成全員參與的網優模式。由於物聯網應用場景非常多樣化,以運營商主導、設備及服務商參與的模式並不能保證所有場景做到無縫覆蓋,但如果發揮多參與方的力量,每一個應用的方案商、集成商或直接用戶都能快速瞭解自己所處場景的網絡質量,並和運營商合作進行網絡優化,則大大降低網優的難度。

不少項目的實際運作中,一些場景NB-IoT網絡覆蓋不足,而這些場景的規模並不大,運營商不會專門對此做針對性的網絡優化。這種情況下,方案商、集成商往往會選擇LoRa進行補盲,保證所有傳感數據的上下行。由於LoRa部署的靈活性和低成本,在中小規模的物聯網項目中,NB-IoT和LoRa形成非常明顯的互補性,在一定程度上LoRa成為NB-IoT網絡優化補盲的唯一選擇。

LoRa能夠補盲、補充,很大程度在於其高度靈活性和便捷性。目前LoRa系列產品中除了有專門的大容量基站外,也有小巧的室內網關、第三方網絡管理平臺,就像家庭路由器一樣可以低門檻部署一個小範圍網絡。當然,參考LoRa的靈活性,我們也可以設想一個新的模式:如果產業鏈能夠推動低成本、低複雜度和便捷接入的NB-IoT網關的普及,則方案商、集成商或者用戶在所在場景NB-IoT網絡覆蓋不足情況下,自行部署NB-IoT網關進行補盲,通過這樣“眾包”式的操作,NB-IoT的深度覆蓋或許能夠快速實現。不過,此類模式需要不少前提,首先需要一個低門檻的網絡測試工具,讓各個分散的集成商、解決方案商可以自行開展落地場所NB-IoT網絡性能的測試;其次業界需要將NB-IoT網關類設備做的更加簡單、便宜,運營商需要提供一個簡單的第三方核心網和網絡管理平臺,讓各類分散化應用廠商可以快速實現小範圍NB-IoT網絡部署,同時也將這個小範圍的NB-IoT網絡納入到運營商統一的網絡管理中。當然,這樣的操作會形成一種類似於“人人運營商”的模式,進行網絡補盲的主體對這個小範圍網絡擁有一定的所有權,運營商無法對補盲後接入的收入收取連接費用,不過對於運營商大連接和網絡完善意義更大。

作為運營商級公共網絡,NB-IoT需要深度的覆蓋才能承載起公共服務的職能,長期運營商主導的網優模式還能將NB-IoT這張網絡做成一張精品網絡嗎?或許是時候可以嘗試一下“全員參與”的網絡優化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