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毀掉的「帝國長城」,名將檀道濟悲劇人生

東晉末年,門閥政治的日趨腐敗,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結果導致爆發了孫恩、盧循武裝舉事,在鎮壓這場武裝舉事的過程中,一些出身地主階級中下層——寒門的將軍,開始掌握了東晉王朝的兵權。他們中間的代表人物劉裕,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藉助東晉“第一王牌軍”北府兵的力量,“奮起寒微”,滅亡了東晉,登上皇帝寶座,建立起劉宋新王朝。

劉宋王朝的建立,使東晉以來門閥士族的統治地位遭到削弱,專制主義的皇權重新抬頭。宋武帝劉裕嚥氣之後,他的繼承者多為貪婪不厭足、殺人不眨眼的暴君,為了奪取和鞏固帝位,他們彼此猜忌,互相殘殺,上演了一幕幕勾心鬥角、你死我活的“骨肉相殘”醜劇。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其餘波之所及,使得劉宋朝廷的文武大臣,尤其是聲望高、地位重的功臣勳將,也往往在莫須有的罪名中被無辜屠戮。遂造成了劉宋王朝內部君臣離心離德,軍力不振,無法抵禦北魏政權進攻的一系列嚴重惡果。

被毀掉的“帝國長城”,名將檀道濟悲劇人生

檀道濟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開始其人生跋涉的,而他最終的蒙冤被殺,則是這種黑暗政治之下,功臣宿將歷史命運的一個象徵。

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北)人,出身寒門,是劉裕的最早追隨者之一,也是劉宋王朝中最著名的將領。歷任揚武將軍、寧朔將軍、徵南大將軍、司空、江州刺史、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等要職。

他智勇兼備、驍勇善戰,長年擔負戍守北邊的重任,在與北魏大軍相拒中,屢建功勳。北魏軍中上下對他都是忌憚三分,惟恐避之不及。以其軍事才能和卓越貢獻而言,稱檀道濟為捍衛國家的“萬里長城”並不為過,說他維繫劉宋政權安危的中流柱石也恰如其分。

檀道濟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在治軍管理上也頗有建樹,往往能臨事不驚,處危不亂,善於量勢設計,穩定軍心,扭轉戰局。如著名的唱籌量沙,巧解敵圍就是突出的一例。無怪乎後世兵書《三十六計》也要和他扯上關係了,將“檀公三十六計,走為上”作為全書的立論依據及切入之點。

檀道濟雖然功勳卓著,兵權甚重,可是對於劉宋政權卻是一片忠心,並無貳志。這一點連宋武帝劉裕本人也看得非常清楚,所以他一直沒有效法當年漢高祖劉邦的做法,將這位大功臣推上斷頭臺,並且在臨終之前淳淳囑咐他的繼承人少帝劉義符說:“檀道濟雖然軍事上頗有一套,但即政治上沒有什麼野心。”

被毀掉的“帝國長城”,名將檀道濟悲劇人生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忠心耿耿、威震強敵的英勇將領、元戎功臣,最終還是不能為他參與擁立起來的宋文帝劉義隆所容納,慘遭滅門大禍,留下千古遺恨!

檀道濟平生唯一可算是做錯的事情只有一件,這就是他當年出於為劉宋朝廷前途考慮,參與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人所策劃的廢殺少帝、擁立文帝的活動。雖然說這件事情有干預朝政(其實也是皇帝家中私事)之嫌,文帝上臺後並不感激,對事件的主謀徐羨之、傅亮、謝晦等人大開殺戒,恩將仇報。

然而,宋文帝劉義隆終究是不會放過這位功臣元勳的。他登基後,始終對他心存“疑畏”。之所以暫時不殺檀道濟,不過是他還有利用的價值,可以替自己鎮守北方,抵禦北魏大軍的進攻。這一點,是隻知道打仗,不懂得政治權術的檀道濟將軍所永遠也不會想到的。

宋文帝這一陰暗的心理,恰好為無恥小人所利用。彭城王劉義康十分嫉妒檀道濟的功名,便趁宋文帝久病不愈、心情鬱悶惡劣之際,屢進讒言,誣陷檀道濟。這正好撓著了宋文帝的癢處,牽動了他隱忍多年的凜凜殺機,於是即把檀道濟從其駐地江州召回朝廷。

當時,檀道濟的妻子已經預見到此去凶多吉少,危在旦夕:“高世之勳,自古所忌,今無事相招,禍其至矣。”

但是,檀道濟的見識似乎還比不上一個婦人,總以為自己有大功於朝廷,對皇上忠心耿耿,大概還不至於有大的危險,依然奉詔入京。在京城建康住上一段時間後,宋文帝的病情略有好轉,恰好北魏又於此時入侵邊境,宋文帝一看檀道濟還有他的用處,就準備讓檀道濟“還鎮”,放他回江州。檀道濟剛剛踏上回歸的船頭,尚不及拔錨啟航,宋文帝舊病復發,沉痾不起,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內”,於是再度下達聖旨,把檀道濟從船上召喚下來,收付廷尉,並將其子孫、親信一網打盡。

被毀掉的“帝國長城”,名將檀道濟悲劇人生

當檀道濟面臨逮捕之時,曾憤怒得“目光如炬”,摘下帽子往地上猛地一摔,恨恨道:“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這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自毀長城”的由來。

檀道濟的悲嘆感慨太有道理了,“自毀長城”的惡劣後果立即呈示了出來,宿敵北魏君臣聞知檀道濟的死訊,禁不住大喜過望,雀躍歡呼,認為劉宋朝廷方面再也沒有能同自己相抗衡的大將之材了,於是便趁機加強了對劉宋政權的軍事攻擊,劉宋北部邊境局勢驟然緊張,防禦陣線幾至頹潰。

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劉宋皇帝才想起檀道濟守邊安境的好處來,免不得浩嘆一番:要是檀道濟還在就好了,豈能容北魏“索虜”軍隊如此囂張搗亂!可惜人死不能復生,再說也等於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