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是个被世人称之为盛产丹砂圣药的地方。据清朝乾隆十九年版《庆远府志》载:南丹“以盛产朱砂(丹砂),向朝廷进贡,又地处南方”,故称南丹。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南丹近代被称之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已探明得有锡、铅、锌、金、银、铜、铁、锑、锰、钨、铟、锗、等20多种有色金属以及汞、砷、硫、;莹石、水晶、云母、铝土、煤等矿物,被称为“矿物学家的天堂”,可谓“无山不藏宝,无岭不藏金”。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丹砂是银锡的伴生矿,在中药中具有镇静、安神和杀菌等功效,一直 以来被当作驱灾辟邪的吉祥之物。南丹开采丹砂的历史悠久。1638年夏季,明代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徙步来到南丹,在其《徐霞客旅记》中对大厂和芒场孟英山、挂红街开采丹砂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记录。把丹砂开采纳入了民俗文化盛赞。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南丹更流传着“炼丹”的古代神话。炼丹术是道家的修身之术,道士们推崇清静寡欲、养神致寿之理。千百年来,道教中人大部分相信经过自身的修炼,和丹药的辅助,可以返本还原,与“道”一体, 继而长生久视,成为神仙,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丹砂在我国古代一直是炼丹的重要原料,自从唐朝以来,南丹盛产丹砂,所以从唐朝到明清时期,南丹炼丹之风一直盛行,因而也流传有“炼丹”的古代神话。据说:明朝万历十年,南丹壮族土司官罗武杰的弟弟罗叹因看破红尘,聚集了家族的财富在今吾隘镇昌里村的丹炉山修建了供道人炼丹、养身的“三山赤水宫”,祈求修道成仙。现丹炉山上还保存着占地七亩的炼丹和修道遗址。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南丹炼丹遗址: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丹炉山上一块石阶上刻有“银盆山”3字。在丹炉屯村民中流传着“大鼓对小鼓,银子两万五”的说法。据说,在兴建丹炉营盘时,因山路险峻陡峭,难以营建城池和宫观,罗谦端于是放话:“只要来山上做工,月底结帐时,将由做工的人拿自家的簸箕来装银子作工钱。”或许这就是银盆山的来历。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坍塌的石拱门和城墙。当地传说,罗谦端在世时曾留下壮语遗嘱,放于床底,翻译成汉语为:“吾身留在慎安亭,代代贤孙为公卿。若是葬于冬囊地,官家后裔不安宁。”但在他羽化后,遗嘱被请来料理后事的地理先生私下对换了第2、4句,于是在棺材出第一道石拱门时,拱门就倒塌了。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距第一道石拱门约200米,是第二道石拱门和城墙,保存基本完整。从第二道石拱门沿山路继续往前走约200米,就到了第三道石拱门和城墙,同样保存较为完整。丹炉山三道古老且保存完整的石拱门连同山中明代碑刻,于1992年被南丹县政府定为“丹炉山古营盘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赤水宫 在丹炉山天香顶和宗阳顶之间,有一块狭长坡地,宽约40米,长约150米。在空地上留存有赤水宫台阶和房基遗址。依赤水宫建有砌置规整的两段台阶(每段至少有10级台阶)、三层房基(最厚一层近3米),两段台阶连接三层房基。从第三重石拱门走近赤水宫,可以领略宏大的宫观图景。以目前所见房基和台阶遗址推断,其建筑占地近千平方米,可谓规模宏大。宫门朝南,站在宫门遗址前,远眺正方,正是唯一一条溪水和通向那地的通道。宫门正面临近丹炉山山边,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岩石屏风。因宫门正对着通向吾隘镇那地村的溪水水道洞穴,为避邪而在修建宫门过程中将岩石屏风保存下来。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宗阳、金华、天香顶丹炉山3座山顶,在《逸迹》碑中,被称为左顶天香、右顶宗阳、中顶金华。中顶有道教炼丹时作屋(修筑炼制外丹实验室)、筑坛(用于安放炼丹炉)、安炉(承纳丹鼎的丹灶)留下的遗迹。现仍可看到丹灶内火法炼丹时留下的煅烧痕迹。在丹灶内还有一块断裂的圆形石板,用于承放烧丹的丹鼎,上面明显留有三个丹鼎足印。中顶的丹坛前有一石制香炉,用于烧香通神。不远处还有一口丹井。如今山中虽林木稀疏,但仍水源不断。万历年间山中树木茂盛,或许水量更大。右顶在摩崖石刻《水调歌头》前有一张石制讲经台,长108厘米,宽54厘米,高33厘米。此讲经台或许正是当年观阳子罗谦端为弟子们传授和讲解丹经要诀时所用。左顶有一处房基,应是道士居所遗。

走在南丹丹炉山上 品味远古仙丹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