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共同成長、互相成就的。

孩子在社會規則中優勝劣汰,好的父母也一定是在這樣的規則中自我成長。

01

你可能很難想象,楊絳先生小時候也是一個淘氣包。

小學的時候,上課與同學偷偷講話,被老師罰去面思過。

楊絳心裡很不服氣,兩個人說話,憑什麼只罰她一個!於是,她故意不好好思過,而對著同班的同學哇哇大哭。

老師勸她回座位,她都不予理會。直到校長過去哄她,才停止大哭大鬧。

初中時,楊絳先生卻從一個淘氣包,變成了一個愛讀書的好學生。本質的改變得益於她的父親楊蔭杭先生。

楊絳先生在接受《文匯報》採訪時談到,自己就是受到了父母、師長的影響,才從淘氣變成好學的。

小時候淘氣,父親從來不會教訓她,而是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告訴她道理,幫助楊絳先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楊絳先生說:“爸爸說話有情有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著一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向他請教秘訣。

爸爸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楊絳先生聽了這些話,去找父親的藏書來讀,詩歌小說、中外名著、無不涉略,在閱讀中找到了樂趣。

她與錢鍾書先生的女兒錢媛,也受了他們深深的影響。錢媛見父母如此酷愛讀書,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

好的家風,是會遺傳的,父母的樣子,決定了孩子的樣子。

02

郭德綱曾說過:“望子成龍的家長,自己都不是龍。”

央視有一部紀錄片,叫《鏡子》: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無奈下的父母決定將孩子送去特殊教育學校改造。

然而大家意外發現了,需要改造的居然是父母。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問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家庭教育模式出了問題。

紀錄片中,有一個14歲的男孩,叫澤清。

他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外公外婆是某大學的退休老師,自己爸爸有很體面的職業,媽媽在單位算是業務骨幹,還有過留學的經歷。

按理說,這樣的家庭環境算得上”頂配”了,應該培養出一個陽光上進的孩子。

可是,孩子初二就輟學、逃學、迷戀上網,甚至毆打自己的母親。

從片中澤清對著鏡頭說的話,能看出一些端倪。

他說他的媽媽脾氣暴躁,有時候會製造一些家暴。每次澤清要和她溝通交流,總是以忙和累作為藉口。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四周充斥的都是冷漠、暴力,每天給孩子的都是惶恐,又如何能指望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材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就是父母的複印件,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原件沒有出了紕漏。

俞敏洪看完紀錄片感慨地說:“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這個年少卻看起來老成的孩子,在鏡頭前說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將家人從夢中喚醒。

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

以史為鑑,可以正衣冠。有多少家長思考給孩子樹立的榜樣,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03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這樣說:

“你看看XXX,考試第一名,你呢?”

“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看看人家,多優秀。”

“你怎麼這點小事都堅持不下來,XX每天都堅持這麼做。”

別人家的孩子天然地成為了自己孩子的“天敵”,而家長在毫不客氣地拿別人家的孩子做榜樣時,卻忽略了別人家的家長在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

糟糕的父母,是教不出優秀的孩子的。

董卿在《面對面》節目中說了一句話:“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你希望孩子少玩電腦,自己卻一天到晚拿個手機刷不停;

你希望孩子溫文爾雅,自己卻時不時地出口成髒;

你希望孩子學識淵博,自己卻只刷短視頻看肥皂劇。

你想孩子成為“期待中”的那個樣子,但你自己卻不具備這些素質,而你討厭孩子身上的那些缺點,你的身上全都有。

你都沒有成為“別人家的父母”,又憑什麼要求孩子是“別人家的孩子”?

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先把自己變成“別人家的父母”,身體力行,傳遞給孩子向上的力量,讓孩子看清成長的方向併為之努力。

別讓自己的糟糕毀掉孩子的未來,作為父母,能給予孩子最負責的財富,就是以身作則。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教育不等於說教

而是讓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潛移默化

與梁辰民老師一起學習怎樣與孩子溝通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看了楊絳先生,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富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