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因何被殺,其實真正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明末袁崇煥被殺,歷來眾說紛紜,誰也說服不了誰。關於袁崇煥到底該不該死,一直是爭議不斷。一方面,認為崇禎愚蠢,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另一方面,則認為袁崇煥本就該死,且反間計屬於子虛烏有!需要說明的是,關於袁崇煥該死的原因,雖說有多個,但都沒有說出真正根源!

袁崇煥因何被殺,其實真正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本不該死”的人被殺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

提到袁崇煥的死,人們大多用了“冤殺”二字。一個“本不該死”的人被殺了,當然很冤。

“冤”從何來?普遍認為是崇禎中了後金的反間計。

後金的反間計之所以能夠成功,與袁崇煥所犯“低級錯誤”有關:1629年,皇太極率10萬騎兵,避開有明朝重兵把守的寧遠、錦州一帶,繞道遼西,順利攻破喜峰口以西的長城防線,很快打到北京,並且把袁崇煥派去阻擊的軍隊都幹掉了。在關外的袁崇煥得到消息後帶領人馬增援北京,當他得知皇太極的軍隊越過薊州正往西去時,卻未採取任何措施,只是跟在其屁股後面,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攻佔北京東面幾個縣城。

袁崇煥的打算是:把軍隊部署在北京外圍,和皇太極在北京外圍進行決戰。

他的想法當然不錯:在北京外圍決戰,至少可以避免對北京的破壞,北京的老百姓也可免受戰火之苦。 但他沒想到,這個打算卻讓被困在北京的君臣既驚恐又憤怒,認為他這是有意把戰火往北京引,懷疑他不安好心。

這給皇太極實施反間計提供了可能,他們抓住兩個明宮太監,讓人假扮滿清將軍進行耳語,故意讓被抓住的明宮太監聽到:咱們和袁崇煥有密約,咱們的軍隊,實際上是袁崇煥引進關內的。然後皇太極把其中一個太監放掉,那個太監回去一彙報,崇禎皇帝便信了,認為袁崇煥謀反。

袁崇煥因何被殺,其實真正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袁崇煥因何被殺,其實真正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關於皇太極使反間計這件事,《明史•袁崇煥傳》記載得清清楚楚:

“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

關於這一反間計,細節就不多說了,簡直就和《三國演義》中,周瑜設計,導致曹操殺蔡瑁張允一般無二,甚至細節都高度雷同。反間計是在對方內部有漏洞的情況下,才得以實施成功的,否則的話,即使是再高明的反間計都是難以成功的,這就像民間俗語說的一句話一樣:“蒼蠅不叮無縫之蛋”也就是這個道理。雖說人類總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自己的愚蠢,但整個大明上下,愚蠢到這一種地步,也可謂舉世罕見了。因此,這一反間計給人感覺不真實!

《明季北略》的記載更為詳細:

“都中又喧言崇煥導虜入犯,上甚切齒。先是,虜出獵,擄我多人。中有二璫,上命偵崇煥者,亦被擄。虜視之,知為璫也,乃設一記,佯為袁遺書約犯邊,答雲:‘知道了,多謝袁爺。’又佯驚雲:‘乃為璫聞,縛璫亟斬之!’又故遺一奴私放璫歸。璫歸,上其事。上再召崇煥入,即下詔獄。此言周延儒親語餘者,延儒久與虜比,虜每輸情,故知其言不誣。”

還有一些人認為,崇禎皇帝之所以非殺袁崇煥不可,是因為閹黨餘孽的誣陷,皇太極的反間計只不過做了個推手。

袁崇煥的失誤,使皇太極的反間計得以奏效。

問題是:袁崇煥是崇禎二年十二月被逮捕入獄的,為什麼直到崇禎三年八月才以“謀叛欺君,結奸蠹國。斬帥以踐虜約,市米以資盜糧。既用束酋,陽導入犯,復散援師,明擬長驅,及戎馬在效,頓兵觀望,暗藏夷使,堅請入城,意欲何為?致廟社震驚,生靈塗炭,神人共忿,重闢何辭”的罪名被處死?

這說明,在長達八個月時間裡,崇禎對是否處死袁崇煥是有猶豫不定的,或者說崇禎皇帝根本沒有處死袁崇煥的打算,否則沒必要拖這麼久。通常來說,中反間計都是一時腦袋發熱犯錯,例如曹操事後就悔恨殺了蔡瑁張允!中間有8個多月緩衝,說反間計,這實在是一個推脫之詞罷了。

既然如此,袁崇煥因何而死呢?關於這一點,歷史學家認為這三個原因,就是袁崇煥被殺的導火索:(1)擅殺毛文龍,(2)在沒有朝廷授權下,和皇太極議和,且還“市米以資盜糧”,(3)清軍入關搶劫,督師袁崇煥竟然毫不知情(在十萬清軍入關之後,袁崇煥才獲悉)!因此,孫承宗、王在晉、朱舜水等,對袁崇煥被殺,並不認為袁崇煥冤枉!

然而,這就是袁崇煥被殺的根本原因嗎?其實也不是!其實,這二個細節才是崇禎皇帝的心病,即:(1)袁崇煥被抓之後,關寧鐵騎不打招呼就走了,在他們眼裡根本就沒有皇帝,(2)袁崇煥被抓之後,崇禎控制不了關寧鐵騎,無奈之下,讓獄中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關寧鐵騎才再度入關勤王!

袁崇煥因何被殺,其實真正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關寧鐵騎”

戰鬥力爆表的“關寧鐵騎”,竟然不聽從皇帝的調遣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是什麼? 讓我們把目光轉到一支名叫“關寧鐵騎”的軍隊身上。

所謂的“關”,指的是山海關,“寧”指寧遠。當時的山海關、寧遠、錦州等地,是明朝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

所謂“關寧鐵騎”,是指袁崇煥訓練的一支騎兵,規模雖然不大,人數雖然不多,但戰鬥力極強,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位於“明末三大軍”之首,另外兩支是以孫傳庭為首的秦兵和以盧象升為首的天雄軍。

到了明朝後期,軍隊的戰鬥力普遍大為下降,但“關寧鐵騎”似乎是個例外,是極少數能與滿清八旗軍正面交鋒的軍隊之一。

“關寧鐵騎”的打造,與袁崇煥的練兵思想有關:他“看不起”客兵。

“客兵”,也就是所謂的“外地兵”。袁崇煥認為外地兵很“脆弱”。俗話說好鐵才能煉好鋼,這樣的兵是練不成精兵的,練不成精兵就打不了勝仗。所以他認為最好還是“以遼人守遼土”。

為什麼他要高看遼人一眼?因為遼地民風彪悍,而且遼人善於騎馬,是當兵的好材料。

袁崇煥尤其青睞歸附的十萬遼民,這些流民基本上與後金都有深仇大恨——任何人的家鄉被人佔了,都會恨佔其家鄉的人。

於是,他把他們當中的身強體壯者挑出來充實各軍,同時對遼將進行大力栽培,其中就有祖大壽,並很快苦練出一支人數不多,但戰鬥力極強的騎兵。 這支被譽為明末最精銳的軍隊,後來被人們稱作“關寧鐵騎”。

祖大壽(?—1656年),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吳三桂的舅舅。本是明朝武將,後降清。

袁崇煥的最大悲劇,也許就是訓練出了這麼一支軍隊。 因為,這支軍隊只聽他的,連皇帝老兒都指揮不動。

袁崇煥被抓的場面頗具“戲劇性”。 他是被崇禎皇帝讓士兵用大筐吊進北京城的。 袁崇煥被吊進北京城後,崇禎皇帝就以通敵的罪名把他抓了,下了大獄。

與袁崇煥同時來到北京城外的,還有他的“關寧鐵騎”。如今主帥被抓,浴血奮戰多日的這支鐵騎,帶著一身血跡和滿腔悲憤,返回關外。

“關寧鐵騎”一走,皇太極沒有了對手,大顯身手的機會來了,他們先是在盧溝橋幹掉7000多明軍,接著在永定門外把滿桂等人率領的40000多人打得潰不成軍,把4000名山海關援軍殺得一個不剩。

皇太極的“瘋狂”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北京城外的明軍已經全軍覆沒,再無一兵一卒,意味著此時的北京城完全不設防,意味著只要後金軍願意,一個衝鋒就可以殺入北京城,然後血洗北京,大明朝無論君臣,想怎麼抓就怎麼抓,想怎麼殺就怎麼殺。

袁崇煥被抓後,“關寧鐵騎”由祖大壽掌控。這位先森對皇帝老兒要他進京勤王的調令卻視而不見,因為他只聽袁崇煥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身為一國之君,居然調不動自己的軍隊,這使崇禎皇帝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感到不寒而慄。

先別管其他,把燃眉之急解決了再說。

“關寧鐵騎”尚未抵達北京,僅僅是消息傳來,就把皇太極嚇尿了,立即撤兵。

完全撤走當然不甘心,不然之前的諸多努力全TM白費了。皇太極撤走了,但留下了其堂兄阿敏指揮的重兵,讓他們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

皇太極沒想到,他前腳剛回到盛京,阿敏後腳也回來了。 原來,手握重兵的阿敏僅僅堅持了幾天,就被“關寧鐵騎”打得丟盔卸甲,阿敏算是運氣不錯,好歹撿了一條命,狼狽逃回盛京,其據守的關內四城復歸明軍之手。

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遵永大捷”。

對於“關寧鐵騎”的戰鬥力,崇禎皇帝似乎不是高興,而是深深的恐懼,因為擁有如此戰鬥力的這支軍隊,心中根本沒有他這個皇帝,除了袁崇煥,誰也指揮不動。一支最能打仗的軍隊,除了主帥連皇帝的命令都不聽,這對皇帝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為了消除心中的不安和可能的後患,唯一的辦法是弄死他們的主帥。

“關寧鐵騎”只聽袁崇煥的,讓崇禎皇帝感到恐懼。

袁崇煥被處死後,“關寧鐵騎”也遭到肢解,被一分為三,祖大壽一部分,吳三桂一部分,其餘被調進關內。 祖大壽那一部分和調進關內的那一部分,後來分別“死”於清軍和李自成之手。

也許,袁崇煥至死也不明白崇禎皇帝為什麼那麼恨他,非千刀萬剮不可。他和歷史上不少軍事天才一樣,袁崇煥在政治上也是個“白痴”,不然,當初組建“關寧鐵騎”時,他就應該意識到:一支只忠於主帥,連皇帝都不鳥的軍隊,實際上是把雙刃劍,既可以殺死別人,也能讓自己死於非命。

因此,袁崇煥被殺,關寧軍不聽中央調遣才是真正原因。

袁崇煥因何被殺,其實真正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

封建功臣逆君王,

位高權重喪無常;

袁督不尊崇禎旨,

綁縛法場刀下亡。

功名是把雙刃劍,

巔峰至極危險現;

關寧鐵騎忠袁督,

無常帶你閻王殿。

配詩:荷塘月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