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388年前的心痛

袁崇煥,388年前的心痛

袁崇煥將軍像

388年前的1630年,原籍東莞、長在福建、身任薊遼督師、年僅46歲的袁崇煥慘死的北京。當年,袁崇煥被明朝崇禎帝處以磔刑,(即民間所謂的“千刀萬剮”),劊子手在北京西市行刑。由於被宣傳為“通敵賣國”,除了被零刀碎剮外,圍觀的民眾亦蜂擁上來,咬食他的身體。一個為國家拋卻一切頂天立地的傳男兒,就這樣被他所保衛的國家和民眾唾棄、殘害,離開了人世。

此後,袁崇煥的一名奈姓部下冒著株連九族的危險夜盜其屍,葬於北京崇文門東花市斜街,並囑託後代守墓共計十七代,最後因被告知不必再守墓了且原址建成了一個展覽館,方才撤離。數年前,面對電視臺的鏡頭,佘家後人泣不成聲。

袁崇煥曾如佘氏十七代矢志不渝地為他守墓一樣,守護著明朝本已風雨飄搖的江山。同樣在北京,崇禎帝曾經放下皇帝的架子,以誠摯的兄長般的態度勸說受過委屈的他“出山”,進士出身的他丟下了所有人世的負累,以一顆丹心,萬丈豪情,當然還有縝密且高遠的智慧,以文官蹈武職,至於兵部尚書、薊遼督師。

袁崇煥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在諸多不利條件下獲得後世著稱的寧遠、寧錦大捷,有力地阻遏了後金軍南下。對於這個攻克不了的“釘子”,皇太極決定“繞開”。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區,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聽聞京師告急,袁崇煥率部以不可置信的行軍速度馳援,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

皇太極從此退避三舍。這也是皇太極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棋逢對手”。如果不是“反間計”很快得逞,有袁崇煥在就意味著邊防固若金湯,後金軍隊依然進不了北京城。但生性多疑的崇禎帝卻聽信了此起彼伏的讒言,還在佞臣的攛掇下相信了皇太極精心措辭的“信件”,並以之為鐵證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很快判處磔刑。不知崇禎帝后來在煤山自盡時,有沒有後悔過?

研究軍事史的人曾經有些困惑,明王朝早已衰竭,不僅糧草供應不及,連士兵的衣裝也捉襟見肘,為何袁崇煥能夠率部禦敵那麼多年,而且這個敵人還是無堅不摧的皇太極?其實很簡單,人心潛力無窮。袁崇煥在大小戰事中均能衝鋒在前,即便負傷也不言退,他還將自己的家人從安全的地方接到了寧遠,以示“城在人在,城亡人亡”;而對於士兵,他做到了愛兵如子。對於百姓,袁崇煥心中也有大愛,做知縣時,曾經路遇百姓房子著火,他毫不猶豫地拿桶提水,爬上房子滅火。

袁崇煥不僅自己有此心,還通過捨身忘我、身先士卒的行為,將此種力量傳遞給了所有吃不飽、穿不暖的士兵們。緣此,他們成為空前絕後有著大無畏、大智慧的軍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聽聞他含冤暴死街頭,守城將士號哭不止,那個支撐他們拋酒熱血的精神支柱,就這樣去了。雖然袁崇煥舊部祖大壽、何可綱亦驍勇善戰,但軍隊一旦被打回原形,再加上沒有了袁崇煥獨特的用兵之道,不久後潰敗。後金軍隊長驅直入,沒了袁崇煥,北京城也似不再設防。

古話說“文死諫,武死戰”,但文武兼修的袁崇煥,卻沒能戰死沙場,而是死在人心的計較爭鬥,死在了他拼命捍衛的皇帝的猜忌裡。他留在寧遠城裡那震撼人心的力量,至今繞樑。

袁崇煥的對手也一直以沒能有一個他這樣的將領為憾。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解密”了皇太極的“離間計”構想,袁崇煥當年拼死抵抗的敵人的這個後代還為他樹碑立傳,奇冤終得雪。

然而,中國再也沒有了第二個袁崇煥。388年前的心痛,註定還要世世代代痛在某些活著的人心裡。

袁崇煥,388年前的心痛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袁崇煥祠、墓和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