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 国学放异彩——谈佛典厚重的思想文化价值

编者按: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出时代困境探寻新出路。本平台将陆续发布参会嘉宾的论文,以飨读者。

走进新时代 国学放异彩

——谈佛典厚重的思想文化价值

荆三隆

走进新时代 国学放异彩——谈佛典厚重的思想文化价值

荆三隆教授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荆三隆先生,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导师,主持传统思想文化研究所的工作。兼任长安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香港玄奘研究中心理事。

摘要:佛典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与艺术、佛教建筑和佛教活动的理论依据,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典的诠释以及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样的研究工作,贯穿古今,代有传承,与我们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于促进各国人民文明交往有着不应忽视的积极作用。中国佛教经过长期发展在教义和文化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些精神遗产于我们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倡议,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气度,促进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佛典;诠释;文化价值

走进新时代 国学放异彩——谈佛典厚重的思想文化价值

一、佛典研究的文化意义

佛典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对其中包含的与当代社会文明有互动价值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引起人们对这一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关注,进而可以认识佛教在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汲取佛教文化中的思想成果,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佛教突出的惜生向善、和谐尚德的人文理念,有利于我们进行先进文化体系的构建,形成现代文明与佛教传统思想资源的互动。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展现佛教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调动佛教思想文化的积极因素,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目的,对于促进世界各国人民文明交往中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是汉传佛教的发源地,对佛教的研究不能脱离汉译佛典,因此对佛典的阐释和研究就是佛学研究的基础。佛典在思想上具有两个特征:一方面表现出把“万法唯心”的理念推向了“信受奉行”的信仰高度;另一方面又具有世俗化的人人皆可成佛、往生极乐世界的信仰感召和思想内涵。比如汉译佛经的特征,使之在中国的历史传播中,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调动了各种文化形式,如绘画、雕刻、建筑以及讲唱戏剧等,补充和诠释佛教的义理,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佛教文化体系。可以说,佛经思想文化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佛教本身,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佛学有益于开启心智,调节自我心态,疗治心理病痛。大乘佛教普渡众生脱离苦难的理义、情怀,已变成了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追寻的理想境界。因此,佛典诠释和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现实意义。不仅有佛教内涵,而且有文化意蕴。其世界性的文化影响,也是不应忽视的。汉译佛典传播的历史过程,就是世界文明融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的过程。

走进新时代 国学放异彩——谈佛典厚重的思想文化价值

二、佛典研究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佛典博大深厚的思想内涵,涉及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实现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宏伟战略,可以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具体表现在:

首先是增强胸襟坦荡的自觉意识。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本身就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是更加开放的心态,自信、自觉意识的体现,是一种中国为世界的繁荣进步承担责任的承诺和担当。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无穷的变化之中,即一切无常。人所“执有”的偏见就在于看不到“我”的本质,不能认识到“我”所具有的形态,是由外部和内部的条件构成的,是各种因缘的合和。因去果无,缘尽人散,一切形态,本自于空,如持“有”“我”,就无法摆脱生、死、爱、欲等烦恼。因此,修身的目标在于:驱有除妄,进入无我的空灵境地。修身首先要修心,修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佛教认为,“万法皆空”,世间的一切存在都是人们意识的虚幻,是人的妄念,不是本来实有的。因而,对于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一切现象与形态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正念”。要树立起这种认识,其方法就是要通过禅定智慧,要能静于一室,止定观照,看透自身都是由各种因缘的组合而构成,只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短暂现象,所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四缘假合,妄有六根”,“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六境又称为“六尘”,意指六种迷惑,六境出于六根,六根又源于由四大合成的身心,而心实无存,归之于妄,那么最终一切为无。人们对于由六根认知的六境幻以为真实,从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所以佛家常讲明心见性,要“观心无常”,讲的就是对治妄有之心的道理,是一种思想和意念的文化自觉。如《佛说月喻经》,以出家人心澄如皓月,说明佛弟子弘法利生、勇于担当的心境、自觉无染的情怀。这种认知对于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自身作用的准确定位,既能够负起责任、敢于担当,也要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霸权主义倾向,不断调整心态都有借鉴意义。

其次是完整的人生价值判断。佛教对于物质与精神的认识是完整而细致的,具有唯物的内核,充满辩证因素,与佛教的人生论和对世界的看法联系在一起。认为世界是客观的,依因缘而生,并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至色、声、香、味、触、法、形成心识,亦即从各种感官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这其中包括心理的机制,只有通过“止观”,即禅定智慧,以主观的意识俯视透析客观世界,才能完成对主体、客体的“反观内照”“如实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无常,主观世界的无我,达到彻悟人生的境界。佛教否定了人的意识和存在,“幻身灭故,幻心亦灭”,进而否定了整个世界。从认识上看是唯心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对动荡的社会,惨淡的人生的否定。人类不也总是在由一个否定上升到另一个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的吗?或许正是佛教义理中具有的这种否定的态度,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才逐渐获得了人们的广泛接受。如《五阴譬喻经》以色、受、想、行、识,皆空、幻有,阐发一切无常、一切无我的教义。佛门“空”论、“无我”的义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其积极意义,如“人到无求品自高”,“无私者才能无畏”,“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些有益的格言中,都包含着“无我”的意蕴。可见,佛家的修身思想对于人欲望的自觉内敛,心理疾患的疗治,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都具有能动作用。这种思想促使我们在和世界各国人民交往中尊重他人,重视奉献精神,创造共同发展的更大空间,反对一切狭隘的民族意识,是不可多得的思想文化资源。

第三是渡众生于苦海的慈悲观。佛教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并成为人的信仰观念,其中也不乏道德和伦理思想。佛家对于社会是持否定态度的,但这也丝毫没有消泯释门在伦理道德观念上所持有的特殊见解,无论是在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还是在加强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方面,都对我们有所启示。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最常讲的“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离别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由此佛陀所倡导的忍辱修行,达到了人类难以企及的灵性境界,包含着极深刻的道德和价值。要彻底消灭苦难,就必须脱离现实世界的苦海欲波,行善除恶,乃至生大慈悲心的菩萨情怀,如《佛说咸水喻经》以海水为喻,说明人们脱离苦海的七种境界。这样佛教就把人间伦理推到了信仰主义的理想高度,虽具有神秘的不可思议性,但却极大地提升了人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认识水平,展示出以苦身、舍命以利一切众生的情怀,理念,而且落实在严格的践行上,这种令人敬仰的牺牲精神,是由自甘受尽世间一切苦难的决心和身体力行躬践的毅力共同构成的。

修行忍辱实际上也是通过自我牺牲精神来消除恶业的方法,是与“无我”论结合在一起的。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进入“无我”境界,对于一切人间烦恼、怨怒还有什么可争执或抱怨的呢?这是一种极具感召力的、无比高尚的价值伦理,尽管是唯心或唯灵的,充溢着浓厚信仰主义色彩,但其道德观念无疑闪耀着崇高的理想之光,与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解脱,而是要以“菩萨心”度一切众生。

这种施于一切众生的大悲心,有益于确立“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共赢、团结协作的思想,各国人民共同分享发展带来的机遇,促成人类协作互助、团结友爱的和谐关系,达成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思想境界。

第四是业力果报、因果轮回学说。从佛教伦理道德观看,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在“业力”与“果报”上,其表现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学说极易被广大的处于社会底层、善良而受尽人间苦难的人民大众所接受,同样被那些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从扬善止恶和伦理教化的角度出发而予以肯定。业力果报学说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而发,都是前世善恶的因果,而现世的一切善业、恶业,也必然会在来世中表现,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这就给一切善良的人们以心灵的期许和诱导,引导人们永远向善,远离邪恶。佛教还倡导将人的善行推及到一切有情众生,这对我们今天深化改革,和各国人民建立和谐共荣的国家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因果是佛教说明现实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即“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指任何行为,都有相应的结果。轮回,又称轮转等,意指如车轮旋转于六道,永不停歇以至于无穷。“六道”亦称“六趣”,即根据生前所作之善恶,死后往生的六种去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轮回学说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主张不同地位的人在轮回中永不改变。佛教则认为在轮回中众生是平等的,轮回到何处,是由现在之善恶所决定的,即由现在之因,得未来之果。如《法句譬喻经》“生死品”就讲述了善恶有报、业力不失的喻理。由于佛教的轮回学说是和善与恶的观念相伴相随,密切联系在一起,揭示了一个多层面的生命空间,把生命的流转变迁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并将这些层面与人的善恶行为结合起来,互为因果,从而形成了佛教完整的生命伦理、道德意识和独有的价值观。佛门的“杀、盗、淫、妄”四大戒,是《四分律》中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渐次完备的基础,也同样可以成为对治现代社会中伦理弊端的认识基础。教内的自持是难能可贵的,而教外乃至全人类的共持,才是中国大乘佛理的精神风范,其社会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对人有道德上的预告、警示作用,使人能小心行事,不做坏事,以期得到福报和善果。而且客观上有助于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尽管业力轮回说是无法证明的唯心学说,但就其体系而言,仍然是严密完整的。它代表了广大善良人们的心愿,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形成人人自律、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对建立被各国人民广泛接受的国际新秩序、普世的价值观有增益作用。

五是响应国家新时代的文化召唤,自觉做好讲中国文化,宣传佛教经典中独特的感恩思想,回报时代、回报社会,能够使人们通过对佛典的阅读和研究,把惜福感恩的认识落实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要融入新时代,就要了解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了解中国宗教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迎难而上、不被一些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困扰,才能学会不抱怨、不故步自封而努力有所作为。这种思想在佛典中不乏见地。诸如《中阿含》“比丘请经”云:“诸贤,如是若比丘观时,则知我无恩。不知恩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断。诸贤,若比丘观时,则知我不无恩、不知恩者,即便欢悦,我自清净,求学尊法,是故欢悦。诸贤,犹有目人以镜自照,则见其面净及不净。诸贤,若有目人见面有垢者,则不欢悦,便求欲洗。”指出不知感恩的人,就会不欢乐喜悦,感恩、感恩佛法教化,这一基本思想体现在相互对比的论述之中,把这种见解和认识,通过反复强调,成为佛教修行中独特的思想内涵,令人思绪万千,发出由衷的感喟。

我们认为其实感恩的认识,具有广泛的思想意义和推广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我们倡导弘扬这种认知,要学会和懂得感恩:感恩我们所有的一切,广阔的天空,蓝天白云;感恩日、月、星辰,草木鱼虫;感恩自然界的一切,乃至于风雨雷电。这样的感恩之心,会使我们永远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所有的一切。这种认识,如果上升到社会生活领域,就会产生感恩父母和师长;感恩一切为我们做出默默奉献的一切人们,促进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相互爱护,有利于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其丰富的思想底蕴,不是简单几句话,能够表述完整的。但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知道感恩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感恩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深深地感恩一切的人,就是最美好的人。此外,其中的比喻句:犹如有眼睛的人用镜子照自己,就会看见自己的面貌干净还是不干净。分别从两个层面阐发了修行就是反观内照的喻理,也隐喻反省自身,去除心灵污垢的人,才是这个世界最值得尊敬的人,才是最美的人;反之,就是最丑陋的人。而新时代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造就具有新的思想和精神风貌的人,就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不断努力进取的人。

走进新时代 国学放异彩——谈佛典厚重的思想文化价值

三、佛典中的譬喻文化价值述要

佛教经典具有睿智超妙的思想特征,它通过精湛致密的论述方式,用百态纷呈的形式表现了社会生活。诸如佛门的喻世论理、巧妙细腻、精彩动人,起到了化深奥玄机为人人皆可理解、形象生动的作用,并产生了寄浅训深的效果。喻语是佛家因语、果语、因果语、喻语、不应说语、世流布语、如意语七语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能力。佛教以简短有趣的寓言故事、因缘故事弘扬佛法,用通俗而生动的生活语言来表现佛教的智慧,往往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在大量的佛教比喻经典中,都十分注重概念的辨析,形成了系统的概念和名相,其中条分缕析、层层推进的表现手法,以及注重因果、注重过去、现在、未来相互联系的逻辑方式,对于中国哲学、史学和文学的论述方法、表达方式,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同时,佛教经典中的比喻蕴涵着丰澹的思想菁华,可以扼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整的修身理论。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修身思想,它的一整套修行方法都要落实到对治妄念之上,修行先修心,万法唯一心。并由此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这些基本思想在佛教的比喻经典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形成了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方法,使佛教的义理贯彻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

第二,对人生伦理的价值判断。佛家伦理的突出特点在于:把人生伦理的善恶与业力果报、因果轮回学说紧密结合,以业报、轮回来阐发伦理,以达到施善行、除恶业、断轮回的清澄之境。佛教的比喻故事中,突显了佛教的伦理思想,它把人生伦理的业力果报与因果轮回学说联系在一起,已达到扬善去恶的目标,其中的三世两重因果论把人际伦理纳入到了一个极为宽广的时空坐标中来加以审视,不仅要求协调好人际关系,还展现了代际公平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建设仍然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万物融摄、众生平等的自然观。佛教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是缘起论,即一切现象形态都是由因缘合和而成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切因缘法,此生故彼生,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佛教的生态环保理论不仅是完整系统的,而且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实践。华夏大地,几乎所有的佛教文化场所,都是环境优雅、景色怡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是千百年来,佛教四众精心呵护的结果。反映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佛教比喻经典中最具有影响力的部分。

第四,自我完善的行为自律与实践。自律是佛教经典“三藏”中“律藏”学说中的组成部分。佛陀制定的各种戒律,不仅使自律成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戒学理论,而且是全体佛教信众行为的律条,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佛律为出家人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汉传大乘佛教,还形成了专门以精研和传持戒律的宗派——律宗。佛教的行为自律,虽是建立在宗教的道德准则上的,同时也符合现实社会中人们扬善惩恶的愿望,四大戒也同样是社会伦理道德中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第五,佛教有益于开启心智,调节自我,疗治心理病痛。面对纷扰的现实世界,如何化解人的内心冲突、祛除烦忧、培养健全的人格,佛教反省自心、返观内照、探索对治妄心形态的思维方式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其对治妄心的实证,把人的思维推向了极为精巧的阶段,对人的理念、思辩、心理探究的贡献难以估量。

第六,为人处世与交际往来。在为人处事、交际往来上,佛家的观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世俗社会的往来,二是佛教内部各僧团、寺院、教派乃至不同国家佛教机构之间的联络。其特点在于:佛教的交际观念,首先是建立在否定等级贵贱思想基础之上的,主张人皆平等,鲜有君臣等级、礼法刑治的主张,从而更能深谙世事、体察人心。在与人相处方面,《佛所行赞·卷一》中从各方面显示了佛陀的为人之道。主张以慈悲心对一切人,即使在与自己有怨仇的人相处时也要“以德降怨敌”,即以德报怨,用道德感化人。而且要“软语而教敕,矜施以财物”,度化人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要以物质利益去引诱。要做到“成人饶益事,遭难不遗弃”,从而进入“捐弃世荣利,进步随我来”的境地。佛门善于将义理寓于人情之中,引导人们摆脱世俗名利的约束,走向清澄,这种理趣往往体现出精巧、细致的特征。在处世上,面对世事的纷扰,人们对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的追逐,佛家选取了“舍”与“施”的态度,“钱财非常宝,宜应速施为”“世利皆有尽,圣利永无穷”“唯念贪嫉苦,慈心欲令安”(《佛所行赞·卷三》),认为金钱、财富应当尽快地产生效益,为社会服务。人们所追求物质的利益,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而对精神价值的追寻却会代有传承。

第七,佛教慈悲喜舍、普渡众生的教义和情怀,在千百年的流传和演变中,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对于我们妥善解决环境污染、能源紧张、贫富差距、地区争端和教派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具有积极意义。佛教平等无际、扬善止恶的基本思想,反映了全人类一切善良人们的普遍愿望,对于协调不同信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们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都有借鉴意义。

第八,极其丰富的和合思想,可谓湟湟譬喻经,和合化大千。其内涵丰蕴、启迪心智。佛教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譬喻经不乏主张国家之间和合相向,提倡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教化主张。

在《杂宝藏经》第十五篇《迦尸国王白香象养盲父母并和二国缘》就有“白象使两国和睦”的比喻故事。经中以佛陀前生白象教化迦尸国王面对邻国时云:“莫与斗诤,凡斗诤法,多有伤害。”化解争拗,提出和合相处,不彼此加害,即:“汝二国王,应除怨恶自安其国,岂不快乎?即说偈言:得胜增长怨,负则益忧苦。不诤胜负者,其乐最第一。尔时此象,说此偈已,即还迦尸国。从是以后,二国和好。”在九十五篇《拘尸弥国辅相夫妇恶心于佛佛即化导得须陀洹缘》即“教化国王的故事”中,佛陀更进一步提出了国家安定的三项原则:“有三事,倾败王国。王复问言:‘何谓三事?’答言:‘一者亲近邪佞谄恶之人;二者不附贤圣,不受忠言;三者好伐他国,不养人民。’”

这篇比喻故事阐述的是佛陀有关治理国家的基本主张。佛陀以鹦鹉比喻自己的前身,全面生动地表达了治国安邦的理念。针对国君如何成就仁德懿行,如何使得民富国昌,向国王要提出七个方面的要求,并告诫其远离三种祸端。之后,又一连用了十一个贴切生动的比喻,描述了佛陀理想中的仁德之君所应具备的品质与人格,即国王应当如桥、如秤、如大道、如日、如月、如父母、如天、如地、如火、如水、如圣王,文采飞扬,层出不穷的妙譬联喻,让人叹为观止。如此教导国王,把佛陀爱民之心之切、治国之法之严和盘托出。读来犹如恒河之水,滚滚而来,滔滔不绝,给人以义正言辞、不可阻挡的感受。最后落在了信奉佛教十善的教义上,表达出善行能治国的喻理。

佛教的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包括相互尊重,尊重各国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法句譬喻经》“吉祥品”中提出了国与国友好相处的“十五吉祥”的认识。指出各国都有自己的吉祥物,有的是金子、银子、水晶、琉璃、明月神珠,以及象车、马车、美女、珊瑚、法螺、歌舞、凤凰、孔雀,有的是日月星辰、宝瓶、四色莲花,以及修行者、悟得法理的人。这就是各国人民所喜好的不同的祥瑞之物,如果你们见到这些,一定要称赞,因为这是他们的吉祥物,是一个国家祥瑞的象征。佛陀认为和顺的则为吉祥,反之则为凶祸,最为吉祥者,就是修行佛理而得到福报,永远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达到涅槃境界。随后一连采用了两两相对、四句一组、十六组共六十四句的偈语,详尽阐述了一个国家乃至世间十五种最吉祥的好事情,内容涉及了佛教教义的许多方面,体现了内蕴丰富的和合理念。

总之,佛典诠释在新时代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构想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可资借鉴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发掘佛典优秀的文化资源,弘扬佛学的普渡精神和菩萨情怀,对于促进文明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合具有积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