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獎懲對很多孩子是無效的?

曾經,一顆糖果、一塊蛋糕,或許就可以讓孩子不再吵鬧,乖乖聽話;

曾經,30分鐘的玩耍時間、10分鐘的手機遊戲時間,或許就可以讓孩子積極完成功課;

曾經,一個嚴厲的眼神、一頓凌厲的責罵,或許就可以讓孩子停止那些不良的行為;

曾經,關小黑屋、沒收手機電腦,或許就可以讓孩子反思他的行為;

……

然而,過不了多久,父母們就會發現這些獎勵或懲罰的手段,已經不管用了,孩子不會輕易被獎懲左右。父母們不得不繼續升級,增加獎懲的力度。

為什麼獎懲對很多孩子是無效的?

但很多父母發現,到了青春期,似乎所有的獎懲對孩子都失去了效力。父母們絞盡腦汁,苦口婆心,孩子卻“軟硬不吃”。

在青少年心理諮詢個案中,我們聽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嘗試了各種方式希望孩子改掉不良的行為習慣,但效果總是大打折扣。

他們想不通,為什麼曾經很有效的獎懲教育方式為何到現在就行不通了呢?他們很擔憂,是不是孩子出了問題,紛紛過來尋求青少年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在育兒中,很多父母會很自然地運用自己的各種資源來獎勵或懲罰孩子,以控制、指導或訓練孩子的一些行為或思想。但他們從未研究過獎懲機制為何會起效,以及它的侷限性。

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青少年、兒童心理諮詢師徐文嬌老師指出,運用獎勵和懲罰來影響孩子有一個重要的侷限性:在“訓練”中,它需要非常嚴格的條件。

而更為關鍵的是——大多數父母每天都會破壞一條或幾條有效“訓練”的“法則”。

徐文嬌:聽說吧心理諮詢中心高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諮詢師

為什麼獎懲對很多孩子是無效的?

1、“訓練對象”必須具有很強的動機

他必須有一個強烈的需求,能夠讓“獎勵生效”

老鼠必須非常飢餓,才能學會如何穿過一個迷宮到達末端的食物那裡。

而父母常常試圖通過提供孩子當下不是很需求、很重要的獎勵來影響孩子,比如,承諾孩子如果她馬上上床,你就給她唱歌,結果發現她根本不買賬。

2、如果懲罰過於嚴厲,訓練對象會完全地避開這個情況

通過電擊可以讓老鼠學會不要進入迷宮的死胡,但若電擊過於強烈,它們就會“停止嘗試”,不再學習如何穿越迷宮。

同樣的,當你因為一個錯誤而非常嚴厲地懲罰了孩子,他可能會“學會”不再試著做某事。

為什麼獎懲對很多孩子是無效的?

3、必須在足夠短的時間內得到獎勵

在訓練老鼠推動正確的控制桿以獲得食物時,如果你在它們推了正確的控制桿後,延遲太長時間才讓它們得到食物,老鼠就學不會哪個是正確的控制桿。

同樣,若你告訴孩子,如果她今天做完功課,三個星期後就可以去動物園,你會發現,這個遙遠的獎勵缺乏刺激孩子立刻動手完成功課的動力。

4、 必須總是保持很好的一致性

在對符合意願的行為進行獎勵或對不符合意願的行為進行懲罰時,必須總是保持很好的一致性,才會有效。

如果你在沒有客人的時候在飯桌下給狗食物,而在有客人時,當狗懇求食物時卻把它推開,狗就會迷惑而沮喪(除非它明白有客人和沒客人之間的區別)。

現實中,父母們在使用獎勵和懲罰時常常缺乏一致性。比如,有時允許孩子在正餐之間吃零食,但某一天,當晚餐有特殊的菜,媽媽不想讓她毀掉“她的晚餐”(或者我們最好把它稱作媽媽的晚餐)時,卻剝奪了她吃零食的權利。

為什麼獎懲對很多孩子是無效的?

5、複雜的行為,需要使用非常複雜而耗時的“強化方法”

的確,心理學家成功地教會了猴子打乒乓球,教會了鴿子為導彈導航,但是這些成就需要驚人的努力和耗時的訓練,並且要在最嚴格控制的條件下進行。

同樣,在教導孩子做出複雜的行為時,簡單的獎勵和懲罰很少生效,除非使用非常複雜而耗時的“強化”方法。

為什麼獎懲對很多孩子是無效的?

廣州青少年心理諮詢提醒:

獎勵和懲罰能夠有效地教會一個孩子避免觸摸電插排,或不亂動餐桌上的食物,但父母們會發現,這種方法無法制造良好的學習習慣,無法讓孩子對某門困難的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無法讓孩子誠實、善待其他孩子……

這些複雜的行為模式不是被教給孩子的,而是孩子在很多情況下通過他們自己的經驗學到的,而且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