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就是没去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就是没去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

在春秋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和流派交织混杂,就是要将各个门派的思想,成为各个国家的主流思想。因此,各门各派并不是隐居深山著书立说,而是积极参加当时的政治生活,积极融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作为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也不例外。他周游列国,教化万民,为自己的学说而奔波。各国都留下了孔子极其门徒的身影,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孔子周游这么多国家,就是没有去秦国。这可能也影响了后来历史的进程,秦国一直对儒家学说不感冒,自始自终奉行法家思想,哪怕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也不例外,甚至还发生了焚书坑儒的悲剧。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就是没去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去秦国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客观原因,那就是秦国实在是太远了,在当时就是边陲之地。孔子出生在鲁国,活动范围一般是在山东一带,离秦国的距离太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孔子一行人要去秦国,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他在四处碰壁的时候,还真打算去秦国碰碰运气。那是在楚国游说后,孔子提出要去秦国。没想到,楚国令尹子西不仅不重用孔子,阻止他的学说在楚国流传,而且还担心秦国会重用孔子,便想出一个办法阻拦。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就是没去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

那就是佯送暗阻,楚国人将孔子送至白羽城东郭外关隘,并且制造混乱局面来恐吓他。孔子看到兵荒马乱,只能望洋兴叹,扭头而走,罢绝了去秦国的心思。后来韩愈还专门写了一首《石鼓歌》,中间有一句“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就是惋惜孔子去秦的半途而废。

其次是主观原因,孔子对于秦国是非常瞧不起的。其实本身孔子就是一个很自傲的人,他对于不礼貌的人,对于蛮荒之地,总是嗤之以鼻的。在当时,秦国被东方诸侯视为蛮夷,就相当于后来汉朝对于匈奴,唐朝对于突厥的态度。

这样的国家,至少在一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被孔夫子列为应该教化的国家。他的目标,一直是东方的礼仪之邦,最好还是当初周朝刚刚立国后的那些老牌国家,这样才能体现出孔子的能力。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就是没去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

据说孔子刚刚踏入秦国地界时,就有几个孩子在玩泥巴。孔子希望他们能够让自己的车马路过,然而这些孩子却说他们在堆城墙,哪有城墙让车马的道理。这让一向能言善辩的孔子也哑口无言,只是长叹一句:秦童尚且如此,秦人何须我来教化!随后就离开了。

除了主观和客观上的两个原因外,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秦国对于儒家思想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其实,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在太平盛世自然没有问题,然而在战乱年代,不光秦国,就是东方的诸侯国,又有几个能听你讲仁和不仁的故事?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就是没去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

别说秦国,就是当时东方的三桓,孔子都搞不定。可以这么说,虽然后来儒家思想一统天下,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孔子的儒家在百家之中毫无优势。

当时流行的是兵家、法家,即使是墨家也比儒家要吃香。这些门派的人,很多国君都慕名邀请,甚至不远千里而求访。但是,相比之下,儒家式微,尽管孔子是天下闻名的贤人,但是他的那一套太过理想,完全不能在乱世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就是没去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

于是,有了这三点原因,孔子就与秦国失之交臂,而且儒家思想始终没有在秦国推广开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确定法家思想,重用的是李斯这样的人,还执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偌大国家后来只找出一本《尚书》。

也就是幸好秦国的国祚比较短,如果太长的话,说不定孔子的思想会完全失传,世间说不定也没有儒家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