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從歷史保費看上市險企


保險:從歷史保費看上市險企


從2017年6月底開始,筆者多次在雜誌以及雜誌新媒體平臺刊發“保險系列”文章,從保險永不過時的業務形態;中國保險市場概況及規模預期;估值標準的內含價值構成;保費市場準備金釋放帶來的利潤釋放以及“保險姓保”後的價值率提升等多個角度,對中國保險業,主要上市險企等進行了粗略的介紹。

本文及此後,筆者將嘗試單純以數據為切入點,從負債端、資產端或者是內含價值對比等不同角度,看A股的上市險企。


保費:從未下滑的“奇蹟”

從1999年保監會數據算起,中國保險市場無論是從總保費、財產險保費還是人身險保費中任意角度看,保費市場都延續了驚人的19年時間,均同比正增長的神奇數據。這源自期間中國經濟的持續給力。但保險行業的在保費端,基本沒有出現諸如房地產行業08年銷售面積大幅下降、13年白酒行業“三公消費”和塑化劑危機以及15年空調行業銷量同比下滑的問題。

中國保險市場17年以3.66萬億元的原保費收入,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但中國保險市場依舊處在初級階段。2017年我國保險深度為4.42%,保險密度為2632¥/人(約384美元)(保險深度=總保費/GDP;保險密度=總保費/人口)。2017年,全球保險深度約為6.23%(一說6.13%,未核實),保險密度為650.85美元。中國上述兩個數據與全球平均水平的比值分別為:70.95%和59%。注意,這只是和全球平均水平比,如果是和保險市場成熟的發達國家比,6—10倍的差距非常明顯。

1999年保險市場的總保費收入為1393.22億元,財險市場保費521.12億元,人身險市場保費872.1億元(其中壽險768.3億元)。到2017年,上述數據已經分別增長為,總保費收入36581.01億元,財險保費收入9834.66億元和人身險保費收入26746.35億元(其中壽險21455.57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總保費:25.26倍;財險保費:17.87倍;人身險保費:29.67倍(其中壽險:26.93倍)。從更細的分類看,人身險中的健康險表現最為搶眼,從36.54億元到4389.46億元,同比增漲119.13倍。

所以,在壽險市場監管不斷趨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大眾健康意識的覺醒,某一天健康險超越財險市場,甚至成為與壽險並駕齊驅的市場時,請不要驚訝。

保險:從歷史保費看上市險企

通過圖一,可以看到2011年和2012年,人身險市場同比2010年其實是下滑的,從未下滑的‘奇蹟’似乎並不成立。不過,這主要是因為2010年實行的《保險合同相關會計處理規定》,對保險公司混合合同進行分拆,更好把握保險公司的真實風險水平。在2013年及之後,保監會發布的保費數據,開始單列出兩個項目:“人身保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和“人身保險公司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大體可以理解2010年混合合同分拆,主要是針對保險公司類似於券商的“資管業務”,保險公司只收一點管理費,該部分保費無法通過風險測試(也包括可分拆萬能險中投資部分),收入不得歸入保費收入,計入“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而“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主要針對投連險中,非保費的負債。

2013年,上述兩個項目的市場總金額分別為:3212.32億元和83.18億元,均未算入當期保費,但2011年和2012年保監會也並未單列這兩項數據,若這兩個年度即使加上金額不及2013年的數據,對保費提升也是一個等級(或其此前保費減去上述數據)。

投資者一般都認為2011年和2012年是市場原因導致的保費收入低迷,不過從2010年各險企每月公佈的新舊會計政策前後數據的差異看,標準不同(或曰:監管趨嚴的原因)才是最大症結所在。這從財險、健康險和人身意外傷害險市場同期保持穩定增長可見一斑,因為這3個產品較少涉及上述混合合同問題。

中國平安:讓人驚歎的強大

平安在保險主要的兩個細分市場:財險和壽險都不是行業第一。不過,雙雙取得第二的好成績,依舊足夠讓人驚歎,且與第一的位置持續拉近。

筆者選取2011年至2017年為區間(2010年會計準則變更,同比意義不大),整體市場看,總保費2017年同比2011年增長155.11%。其中,財險同比112.97%、人身險同比175.13%(壽險同比146.74%)。

同一區間,中國平安壽險同比210.11%,財險同比159.18%。中國人壽保費同比60.95%;中國太保壽險同比86.68%,財險同比70.62%;新華保險保費同比15.29%;中國人保財險保費同比101.47%。可以看到,平安負債端的增速是令人驚歎的遠超市場的整體增速,而人壽、太保、新華和人保等雖然同樣增長,但連市場整體水平也沒有達到(平安的健康險和養老險表現更加驚人)。(詳見圖表)

保險:從歷史保費看上市險企

保險:從歷史保費看上市險企

保險:從歷史保費看上市險企

版權聲明:股市動態分析除發佈原創財經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財經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聯繫方式:0755-82075959;微信原文留言等(微信號:gsdtfx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