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度和量」方面常見三大誤區

保險“度和量”方面常見三大誤區

保險“度和量”方面常見三大誤區

不甘心做安安靜靜的投保人,喜歡兼職風險預測

這類朋友非常可愛,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也非常有義務兼職的熱心。他們非常喜歡測算風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與概率大小。但風險預測都是基於一個群體的,是需要大規模的統計數據的,放在某個體上,是否會遇到意外事件,會遇到多少意外事件,什麼時候發生,還真不是能夠算得出來的!

與其去預測和評估某個人身上將來的經濟風險,還不如在賣號保險之後就卸下“包袱”,讓它隨風去吧。一個群體發生保險事故的概率是精算師在得到方方面面的大數據和各項參數後才能估算出來的。而現在的精算師往往可拿到年薪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人家往往是花了數年乃至數十年工夫,經過無數次專業訓練才修成正果的。如果普通人寄希望於花幾個小時就想達到人家數十年的效果,預測自己的風險,那是絕不可能做到的,而且群體性的出險概率根本就無法代表個體的出險概率,實際上就連精算師都無法推算出具體個體的出險概率,包括他自己。估計也就算命先生才能只收三五十,就把前世今生,事業姻緣算個一清二楚吧。

保險“度和量”方面常見三大誤區

把保險當投資,計算其收益,忽略了保障性

保險並不是一個短期就能夠獲利的賺錢工具,因為它是一個長期的風險管理工具,是一個現金管理工具,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對沖風險。

相對於看起來“高大上”的銀行、證券業、信託業等投資業態,目前保險業處理的是隱性的、或然性的風險,只有在風險來臨時才能看到它的作用,而在風險不來時,它才能夠幫助保險公司得到“利潤”,所以保險產品絕對不是獲利工具,更不可能短時間內快速賺錢。

相反,如果在短期之內讓資金在保險公司的賬戶裡進進出出的話,保險一定會變成一個“快速貶值”的工具,這會打亂保險資金的長期計劃安排。幾戶所有保險品種在短期退保時,損失率都會很高,其主要原因就在這裡。保險的保障屬性要求保險公司的資金計劃必須長期、穩健地操作,絕對不能短、平、快地操作。

所以,所有以收益為“賣點”的保險產品從理論上來說,都是巨坑。

保險“度和量”方面常見三大誤區

無視保額相對於保費所具有的上百倍的放大效果,卻糾結於“利潤”相對現金價值只有幾個百分點的波動

保險不是一個賺錢工具,不會讓人一夜暴富,而是個彌補人身損失的管理現金工具。

如果一定要用投資回報率來衡量的話,一旦保險事件發生,其“數學回報率”可高達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比在證券市場上賺那十幾個或幾十個點高得多。這個點數是相對於現金價值而言的。很顯然,現金價值小於所交納的保費,是保費減去純風險保費、運營費、銷售費、管理費和其他費用之後得到的數字。

舉例來說,如果被保險人A非常不幸,只交了幾百元的首月保費就意外死亡,但他的家人卻可以領到數百萬元的綜合理賠款,投入產出比高達5000~1萬倍,這可以理解為人類在管理風險時的一個“意外收益”。由於風險本身不受人控制,相應的“保險收益”也就難以受人掌控,但潛在的“數學回報率”卻真的可能這麼高!

所以,要想評價保險這個特殊的金融產品,往往不能用投資回報率來衡量,而應該用應對風險的能力和反應時間來衡量。

保險“度和量”方面常見三大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