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有三時,養生各不同!

秋天,氣候由熱變涼,是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秋季分初秋、仲秋和晚秋三個階段,不同階段進補也不同。

秋季有三时,养生各不同!

初秋御暑熱、保脾胃、解秋乏

初秋是夏季剛過的第一個月,此時,陽氣浮越,氣耗陰損,而秋季的幹風有時送來一絲涼意,稱為“溫燥”,人們表現出皮膚乾燥、咽乾口燥、乾咳少痰、心煩少眠等症狀。建議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的食物或藥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後遺症”,並調理脾胃功能,為仲、晚秋乃至冬季進補奠定基礎。

御暑熱初秋暑熱仍未退去,因而仍要加強各種解暑降溫保健措施。由於暑熱最易傷心,因而應有意識避開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到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

保脾胃此時雨水較多,溼氣偏盛。溼邪為患,最易傷脾,淋雨、涉水後要及時將身體擦乾;飲食應清淡,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少食冷飲、秋瓜等寒涼食物,以免中傷脾陽。

解秋乏由於炎夏的消耗,入秋後不少人會出現渾身疲軟無力,精神欠佳,睡意連綿,呵欠不斷,食慾增強,卻又不易消化的秋乏現象。對此應從生活起居上進行調整,將夏天的晚睡早起改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過勞。

秋季有三时,养生各不同!

仲秋防秋燥、護毛髮、常秋凍

仲秋是暑熱散盡,冬寒未至,不冷不熱,氣候宜人的好季節,可謂是養生的旺月。此時的飲食原則要突出一個“和”字,以防“秋膘”和三高(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以及脾胃損傷。所謂“和”是指所食食品的性味不能大熱大寒、大辛大咸,相互之間應協調和諧。

防秋燥 伴隨自然萬物乾枯萎黃,人體也反應出津幹液燥的徵象,對此應從飲食上進行調理,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蘿蔔、番茄等新鮮果蔬,以養陰潤燥。

護毛髮秋天乾燥的氣候可致脫髮相對增多。為做好頭髮的養護,這段時間最好暫停燙髮,用溫和的洗髮劑洗髮。另可適食芝麻、核桃、黑豆、黑木耳等食物,以養髮護髮。

常秋凍 仲秋氣溫開始下降,雖涼卻不甚寒,這時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尤其是青壯年以及身體健康的老人和小孩,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為入冬打好基礎。

秋季有三时,养生各不同!

晚秋避風寒、 消秋愁、打“底補”

晚秋是接近冬季的月份,可以說陣陣北風陣陣寒,因肺主氣,又為嬌髒,很容易受到外邪而致虛,故養生時應注意吃些益氣散寒的食品。

避風寒晚秋早晚溫差變大,氣候開始轉寒,此時須及時添衣,預防冬季多發的傷風感冒等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對於既往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講,在深秋要格外注意,要預防寒流侵襲誘發中風和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消秋愁秋天的蕭索之景,往往令人多愁善感,難免情緒低落。要注意精神調養,設法改善種種不良心境,要多出戶外活動。

打“底補”此時是調整脾胃、打“底補”的最佳時期。對於“底補”,芡實是最好的食選,可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瘦豬肉、雞肉等食用,通過“底補”,脾胃健運,入冬就可放心進補,以此抵禦嚴寒。為預防冬季呼吸系統疾病的產生,除選用具有補肺益氣功效的食物外,還可用1~3個核桃肉與1~3片生薑同嚼服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