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積石山:山海聯動 大山里撐起「扶貧傘」

【一線】

山海聯動 大山裡撐起“扶貧傘”

「一线」积石山:山海联动 大山里撑起“扶贫伞”

積石山縣山海協作產業園雨具廠一角。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洪文泉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洪文泉

一場細雨過後,積石山縣城秋意正濃。

8時剛過,在距離縣城不遠的一處產業園區,寨子溝鄉瓦窯溝村三社的村民馬薩來言快步進入入口處,熟練地打卡簽到。

樓前的牌匾上清楚地寫著:積石山縣山海協作產業園。明亮的玻璃牆裡,馬薩來言坐在一部嶄新的縫紉機前,開始忙著縫製手中的布料。

就在一週前,馬薩來言還在為孩子讀書的生活費犯愁。對於這個貧困的4口之家來說,僅靠丈夫在外地建築工地打工的微薄收入,日子過得緊巴巴。

馬薩來言說,為了增加收入,她也曾試著去青海的餐館裡打工,但沒走多久,就因為孩子的生活問題而返鄉。這些年來,打工和照顧孩子,一度讓自己無法抉擇。

前不久,村裡的親戚告訴自己,縣裡跟廈門市海滄區在縣城開辦了一家雨傘廠,招聘女工做縫紉,她決定試一試。

“在家門口工作,既可以賺錢,又可以給孩子做飯。”馬薩來言說,雖然這才是她第四天接觸雨傘製作,但踏實肯幹的她每天已經能完成300多件雨傘的珠尾縫製任務。

“為了讓我們熟悉工作,廈門來的老師們都是一遍一遍地教學。”一旁的女工馬明芬告訴記者,自己也跟馬薩來言一樣,因為照顧孩子上學沒法外出打工,以前除了農活一無所長,縫紉機也是第一次接觸,但經過十幾天的培訓和學習,已經能夠熟練地操作設備縫製雨傘了。

“培訓學習期間吃住都有補貼,還有1000多元的工資,等轉正了收入還能翻一番呢!早來一個月的親戚,上個月領了1800元的工資。”說話間,8片裁剪好的碎布,就在馬明芬的縫紉機上變成了一整塊雨傘面料。明亮的燈光下,在五彩斑斕的雨傘布料中,她笑顏如花。

“好的好的,您的訂單保證沒問題……”廠房一角的經理辦公室內,一位身材稍顯發福的中年男子正接著電話。

他叫謝根生,操著一口濃重的湖南口音。今年夏天,在廈門市有兩家雨具廠的謝根生突然做出一個讓家人都不能理解的決定:他要跨越大半個中國,到西部山區的積石山縣辦雨具廠。

“有點冒險,但絕對不是一時興起。”謝根生坦言,今年得知兩地政府深化東西扶貧協作,尤其是在海滄區政府組織來積石山考察後,深深地感受到了一個企業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作出這麼重大的投資決定,絕不是僅憑一腔熱情。謝根生說:“這裡勞動力富餘,而且用人成本比南方低很多。對於企業而言,能在回報社會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這本身就是一個誘人的機會。”

從4月份實地考察到6月初簽訂協議、註冊企業,再到6月底第一批員工培訓上崗,開始試生產,謝根生的心一直懸著。

“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遠比想象的要多。”謝根生直言,當地群眾文化基礎欠缺,培訓和管理難度都遠超預期,但是看到這些女工們一雙雙期盼的眼神,看到積石山政府部門為企業全心提供的各項服務,他時刻勸告自己:沒有理由半途而廢。

培訓人手不夠就從廈門調;新手加工的產品合格率低,就多發來配件給工人們“練手”;生產進度慢,就提前安排訂單製作日程……總之,就是“遇到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

終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8月份,這個剛剛在大山裡開辦兩個多月的工廠,製作出第一批雨傘漂洋過海發往日本。謝根生的第一單“積石山製造”為公司銷售出180萬元。

“按這樣的速度,兩年後,我們的貨值預期可達1億元,3到5年成熟之後,還可以擴大好幾倍。”謝根生笑著說,等那時,積石山加工的雨具也可搭乘中歐(廈門)班列出口到東南亞、歐洲等地。

談到未來,謝根生表示工廠將在一年內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重點吸納貧困戶就近就業。下一步,自己的配套企業會陸續遷到積石山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讓企業真正落地生根,做成屬於積石山自己的雨具基地。

“積石山產業基礎薄弱,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與縣裡富餘勞動力充裕的縣情高度契合。”積石山縣工信局局長張立談到,積石山縣通過與廈門市海滄區持續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變“送勞務出去”到“引企業進來”,辦起雨具廠,短短几個月裡就帶動了附近100多戶貧困戶就業,既解決了眼前脫貧攻堅的產業支撐問題,又為當地打造長效產業鏈提供了積極的示範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