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還合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古代採集珍珠是多麼的不容易

今天聽曹寶麟先生給我們講在古代廣東漁民採珍珠的故事。“珠還合浦”是一個成語,出典在《後漢書·循吏傳·孟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趾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採求,不知紀極。珠漸徙於交趾郡界。

於是商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死餓於道。嚐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貨流通,稱為神明。”合浦屬廣南西路廉州,南臨今北部灣。蔡絛貶所博白去合浦不遠,他所記錄的合浦珍珠的採集情況,尤其是父老的一席話,都是不可多得的史料。珠母即珍珠蚌,其豐歉竟會隨著太守的善惡而發生變化,極不可信。應當與貪婪竭澤而漁導致減產甚至絕收有關。政策好了,提高珠戶的積極性,自然擴大種植,獲得豐收。蜑戶的蜑,後來也寫成疍,讀蛋。一種以船為家的漁民,幾乎屬賤民,遭人鄙視。蔡絛就說他們雖屬“王民”,“特其狀怪醜”。他們採珠的艱辛皆賴此則記錄下來,在沒有潛水設備的情況下,靠定石(即石錨)下沉的長繩,“直下數十百丈,舍繩而摸取珠母”。一口氣憋不住就順繩浮出,但壓力的突然改變,久久才能緩過來,好像讓他們從鬼門關邊走了一遭!蔡絛讀到太平興國七年(982)海門(在今越南)獻珍珠五千斤,皆徑寸大小,不禁失色。“久而思之,此無他,實命吏之效”。他悟出的道理,不是官方的盤剝,似乎還是設置官員管理的功效!蜑民命運的改變也只幾十年的工夫。廣州芳村有條陸居路,顧名思義就是安排他們上岸結束水上生活的意思。恐怕此時才成為“編民”而沒有了任何區別。


“珠還合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古代採集珍珠是多麼的不容易

“珠還合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古代採集珍珠是多麼的不容易

“珠還合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古代採集珍珠是多麼的不容易

“珠還合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古代採集珍珠是多麼的不容易

“珠還合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古代採集珍珠是多麼的不容易

“珠還合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古代採集珍珠是多麼的不容易

“珠還合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古代採集珍珠是多麼的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