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珍珠生長在蚌腹內,吸取天地月光精華而孕育成型,生長週期越長的,越成為珍貴的寶物。我國古代有珍珠生於蛇腹,龍頷,以及鯊魚皮之間的傳說,但都是以訛傳訛的虛妄之言,不過是想給珍珠加上更為傳奇的出身罷了。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事實上,廉州(廣西合浦)和雷州(廣東海康)才是我國曆史記載中最大的兩個珍珠生產基地,這裡的珍珠按照生產區域被稱為“南珠”。

雷、廉兩州的珍珠生產總量,滿足了我國絕大部分封建王朝和商品貿易的需要,各朝各代也都有與此相關的文獻記載。

漢武帝時平定南越,元封元年因為“不產穀食,而海出珠寶”設立合浦郡,又因為“大海中懸崖之邊,有真珠”設立了珠崖郡。

唐代劉恂《嶺表錄異》中記載:“廉州邊海中有州島,島上有大池,謂之珠池”。

由於珍珠極高的市場需求,在南朝到唐期間,廉州已經形成了“珠市”,南朝梁任昉《述異記》中提到“越俗以珠為寶,合浦有珠市。”一直到唐後期都是“合浦珠池與民共利”的官民共贏形式。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五代十國期間,南漢劉鋹(chǎng)在嶺南地區設媚川都,置八千軍士監管採珠,大肆捕撈,勞民傷財。原本一片祥和的珠市環境也被破壞,珍珠都被劉鋹這個無道君主霸佔。

在明朝,廉州雷州一帶有十多處珠池,如斷望池,烏泥池,平江池,楊梅池,青嬰池,竹林池等等。

但是再多的珠池也禁不住明朝皇帝高頻率的開採模式,最起碼的生長週期都不給人家珍珠貝,史料記載採珠數量最少的一次是在嘉靖五年,出海三月僅得珍珠八十兩。

清朝對珍珠的需求只增不減,但捕撈南珠的規模遠不及明朝。因為清朝皇室有自己獨特的心頭白月光——“東珠”。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東珠,又稱為北珠,(明清都城遷至北京後才改稱為東珠)。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生長在東北地區黑龍江,鴨綠江以及烏蘇里江等幾條江河流域的淡水珍珠。

滿族人們從東北發家,將白山黑水視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出產於這裡的珍珠,自然是最為珍貴的寶物,是上天和祖先的恩賜。

但如果從另一個說法來看的話,東珠的來歷顯得更加傳奇。

東珠的“東”源於我國古代的一種猛禽——海東青。

海東青,史料記載:“海東青沍(hù)者,出五國,五國之東接大海,自海而來者,謂之海東青”。

遼金時期契丹貴族的狂熱喜愛,讓海東青名聲大噪。而這種喜愛,主要來自於對狩獵天鵝的痴迷和對“北珠”的推崇。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海東青生性兇猛,又耐嚴寒,可以和自己體型相近的動物廝殺,最重要的是可以捕殺天鵝。

《三朝北盟會編》中曾記載,品相上乘的北珠都是遼東一帶江海中出產的。如果有一年八月中旬,月光明亮如白晝,那麼今年的北珠一定圓潤飽滿。等到十月北珠長成,東北因為天寒地凍,水面早就結了幾尺厚的冰。

如果這個時候鑿冰下水,零下十幾度的酸爽也可想而知,更何況也不是沒有奉命下水取珠的,往往是取不到珍珠,人凍了個半死。

但是天鵝可以,不僅可以在寒冬捕食蚌,還會把北珠藏在自己的喙裡。

然而天鵝捕蚌,海東青在後,一不小心,被咬斷脖頸,丟了性命,沒了北珠。

北珠也因此取海東青的“東”字,改稱為“東珠”。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由於海東青桀驁不馴的脾性,經常在捕殺之後棄主高飛,所以契丹貴族對海東青的需求很大,甚至開闢了專門的“鷹路”“鷹坊”,因為進貢海東青而免罪或升官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女真一族是馴養海東青的好手,所以經常受到無盡的索取和掠奪。不僅海東青的數量急劇下降,女真族的生活也進一步陷入水深火熱。

為了不再受壓迫,女真族憤然反抗,在阿骨打時期一舉滅遼,結束了受人欺凌的時代。

滿族入關,清朝建立,懂得馴養海東青的人越來越少,清中後期,海東青已經徹底失去蹤跡,東珠也再難以獲取。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但不論是哪一種說法,東珠對於清朝皇室來說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象徵的都是崇高的地位,只有身份無比尊貴的人才有資格佩戴。

《大清會典》中記載,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可以使用東珠做朝珠,朝冠。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清代皇后冬朝冠,就是一件典型的東珠製品。皇后冬朝冠的材質以燻貂為主,上綴朱緯,三層累絲金鳳做頂,貓睛石、珊瑚等寶石裝飾,除此之外,最貴重的是大大小小三百零二顆東珠,顯示著一國之母的華貴身份。

清代皇后的夏朝冠與冬朝冠形制相差不多,只是夏用青絨,頂端是三層金鑲樺皮鳳。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除了朝冠之外,瀋陽故宮博物館中珍藏的一件皇帝參加大典時佩戴的朝珠,由一百零八顆東珠串成,四個珊瑚結珠等分,結珠兩側穿八粒青金石結珠。

背雲上嵌金鑲貓眼石一顆,並有蝙蝠造型的珊瑚結牌,東珠結珠四粒,墜角以金累絲為託,下墜紅寶石一顆。紀念三串,每串穿綠松石10顆,墜角為紅寶石,上系東珠結珠各一。

這是瀋陽故宮博物館收藏的二十餘盤朝珠中最為貴重的一盤,足以彰顯朝珠在清皇室的寶貴程度。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珍珠的形成,根據科學解釋有兩種情況:

一是異物侵入,就是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的砂礫變珍珠的故事。蚌體受刺激分裂出珍珠囊,包裹異物後分泌珍珠質,長時間後形成有核珍珠。

二是因為蚌體受病理刺激,內部分泌有機物,包被之後逐步形成珍珠囊,產生無核珍珠,大概可以看做是蚌體內部的自我昇華。

而在古人眼中,是蚌接受了月光照耀,吸收月光精華,形成珍珠形魄,又經過長期的“月光浴”加持,最終凝結成珠。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除此之外,另一個來歷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鮫人落淚的傳說。

張華的《博物志》中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

鮫人生活在南海之中,面容姣好,成年之前不論男女;善於紡織,製成的織品被稱為“鮫綃”,入水不溼;以吟唱作為交流方式;以魚蝦為食;鮫人油長燃不滅。

雖然天賦異稟,能夠落淚成珠,但如果被捕撈上岸被迫流淚,得到的也是渾濁不堪的珠子。只有極少時間悲痛落淚,得到的才是美麗的珍珠,神奇的是鮫人生性樂觀,一生之中幾乎不會哭泣。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這樣的傳說多來自於人們的美好想象,大概只有這樣傳奇的出身才更能體現珍珠的稀少與珍貴。

然而事實是古代珍珠的採集,主要依靠蜑(dàn)戶進行原始的人工作業。

蜑戶,多在廣東福建沿海地區,深受封建社會的壓迫,不許陸居,不列戶籍,從生致死都在船上度過,以打漁採珠為生。

詩人楊萬里曾為蜑戶寫詩:“天公分付水生涯,從小教他蹈浪花。煮蟹當糧那識米,緝蕉為布不須紗。”

中國古代被禁奇書之一——《天工開物》之珍珠篇(一)

在《天工開物》的記載中,蜑戶每年三月前後下海採珠,在下海之前會宰殺牲畜虔誠恭敬的向海神祭拜,以祈求採珠時的順利平安。

蜑戶不僅能夠生食海里的魚蝦,視力完全不受海水影響,透過水色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奇的是蜑戶能夠知道蛟龍的藏身之所,遠遠躲開,保證自己的安全。

蜑戶的具體採珠活動再此不多贅述,下一篇中會有詳細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