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

陈晓卿,某天突然转发了何教授的一个自拍音乐视频:《你瞅啥》

这个视频后来被梁欢、刘春、谷大白话、张发财、老Fin、灯灯HOHO等一众微博大V相继转发,累计了上万次,也让他这个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素人一夜之间暴涨了数万粉丝。

“某天”的确切时间点是在2016年12月10日。

那个时候何教授根本没接触过这些大V,他甚至都不知道当时已经凭借揭露艺人假唱和发表尖锐乐评在微博上颇有言论影响力的梁欢是何许人:

“他转发《你瞅啥》那个视频了,我点进去也不知道这人是谁,但看着微博粉丝挺多,是个大号,我就关注上了。”

梁欢在转发这个视频的时候对他的评价是“Swag Rock”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这背后没有任何网络推手,纯粹基于这些大V自愿

“红”,对于何教授而言有点儿意外,在此之前他只有寥寥几千微博粉丝。

在内容上,《你瞅啥》是一个有点儿类似音乐评书的东西——用东北话和带二人转味道的唱法讲了一个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都清楚和完整的,永远以烧烤和貂皮为时尚的东北人之间的街头斗殴事件。

能听出来带了点儿脏话

去年7月14日,陈晓卿把这个视频带上了知名谈话节目《圆桌派》,用这个视频向窦文涛和蒋方舟描述东北饭局文化:在东北,你盯着任何一个人看都不能超过三秒,群架冲突常常源于必须弄清一个问题——“你瞅啥?”

《圆桌派》上陈晓卿介绍了何教授是东北(辽宁)人,后来定居广东惠州。

他的微博网名先后改了两次——最开始是“断子绝孙何教授”,后来改为“低能智障何教授”,现在叫“毒打妻儿何教授”

本来就姓何,“教授”源于他最早玩儿微博的时候曾是网红段子手银教授的粉丝,那个时候银教授的粉丝常常用“×教授”给自己起微博昵称。

“毒打妻儿”是他在微博上的“人设”。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过去两年时间里,何教授的新浪微博积累了十八万微博粉丝,是国内相当罕见的“无专辑、无演出、无商业推广”,纯粹凭自己兴趣弹弹唱唱就红了的音乐博主

但是他并不喜欢被人这么定义,之前新浪送了他一个“微博音乐人”的黄V,被他自己要求撤销了。

东北人的自我歧视


“生活是最可怕的,最变化多端的,最匪夷所思的,是天堂、地狱、黑洞、命运和自我挣扎。

艺术对于生活来说,仅仅是锦上添花或者是火上浇油,艺术永远无法超越生活。”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东北人其实比任何地方的人(包括海南),都更瞧不起东北人。

那些最最歧视社会摇喊麦的,你去找,永远都不会是和东北无关的人。

因为东北近年人口流失居全国之首。

率先走出了山海关的东北年轻人,最了解东北人的言行弊病——因为了解,又因为迁出东北产生了地域文化距离,在某个时间点上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再认同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

一旦以前意识不到的东西现在被意识到了,对先前的反对自然也就最尖锐。

所以这批东北人的“自黑”也最力透纸背。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何教授就属于先走出来的这批东北人。

在东北的时候何教授还没玩儿后来的“弹唱式流行二人转”,这是他到广东之后的事情——在东北的时候他是玩儿摇滚乐队的。

他的第一支正式摇滚乐队名叫教室24,是上学期间和同学组建的,后来更名

C24,参加过很多次不以营利为性质的业余演出。

真正发行过专辑的乐队是他担任过主唱的人质安全,也是他参与时间最长的一支重型乐队。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这张专辑是他自费制作的,

一半用来售卖一半用来送人,也是他第一次在音乐上得到“收入”。

也做了相对正式的乐队演出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但是如果谁说他是音乐人,他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谁。他不懂音乐——这是事实,他参加过的音乐培训仅限于少年时期学过几个月的吉他,在《人质安全》里用的嘶吼唱腔都是他

仿照国外乐队自己琢磨出来的。

“什么叫六级和弦”这类问题就是用来否定他这种“音乐人”,但不用被逼到被人拆穿的一步:任何人想要否定他之前他都已经先把自己彻底否定了。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东北人当中有爱装腔作势的,也不乏爱

“拆台搅局”的。他们始终都以相互敌视的方式在东北长期共存——所谓“解药大都长在毒草边儿上”

在后者眼里,任何披着一层假“皮”的东西都应该被彻底摧枯拉朽。

出身和性格,决定了后来他的音乐走向。

新浪的黄V也因此被他摘了——在他看来这个东西“太傻逼了”


用二人转弹唱讥诮转基因民谣和伪文艺


何教授对东北人的“自黑”多使用对“东北人”进行脸谱刻画的方式,没有添加多余主观评价,显得“克制”了许多;但对“转基因民谣”和这种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伪文艺青年的讥诮就明目张胆多了。

《火乍了》是一首“弹唱式流行二人转”音乐作品,以下是填词,不妨观赏一下——

你在南山南,我在象牙山

你是董小姐,我是王木生

你唱着公路之歌,我赶着大马车

你说再见杰克,我他妈不叫杰克

你易燃易爆炸,我爱闹爱打架

你说你旅行有意义,我在盘锦种大米

你有淡淡的忧伤,你蛋蛋上还长疮

你说你清新又文艺,我就去你妈了个逼

在丽江的山和洱海的畔,我看着你被酒托骗

在穷游的路上被人干,回家打胎没有钱

你有诗你有远方,你的八月还未央

吵吵吧喊地去流浪,闲逼蛋忍得总受伤

——《火乍了》

乍看上去似乎有点儿刻薄

《火乍了》最早发布于2015年11月9日,创作背景是“转基因民谣”的持续火爆带动了一波以吉他、穷游和一夜情为主要内容,打着“文艺青年”旗号的商品文化,向年轻人大力灌输和贩卖,一时之间成为时尚。

作家、背包客、民谣歌手、电视主持人、酒吧掌柜、禅宗弟子……有着多重身份、横跨各个行业的山东出版人

大冰,就是这其中的典型。

而今大冰已经走下神坛,被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其“中华土味”的伪文化本质。

但在2015、16年前后,大冰却一度被“文艺青年”视为崇高的精神领袖,受邀在各个高校大肆演讲,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有意传导错误观念:朝九晚五努力奋斗的生活是“苟且”,只有放下学业和工作去丽江西藏搭车交友、艳遇才应该是生活的本来样子。

他的主要营销手段之一就是以自己“年轻时”大量此类经历为素材现身说法,与今天他的西装革履相对照,向大学生“实力”证明:过这种生活的人也能当上“人生赢家”,你根本不需要为了生活学会忍耐和刻苦。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这是典型针对青年群体的文化传销。

与此相应,“精神领袖”大冰在全国连锁的大冰的小屋里,常年向这些依靠父母救济才能生活的穷大学生兜售四十元一瓶的康师傅冰红茶,十倍的超额利润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根本不可估算,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利润”是来自这些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透支未来的超前消费。

《火乍了》大概就是创作于这个时期,在何教授揭穿了“伪文艺”本质的时候,国内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传销”有什么问题。

他也揭穿了自05年以后为这种传销“摇旗呐喊”的主要音乐体裁:转基因民谣。

何教授并不是不能接受这种流行弹唱音乐形式的存在,比如他在微博上就曾经多次赞美过同样以流行弹唱为主打的

朴树,和老狼也相识多年。

他只是不能接受自05年以后这种音乐形式突然被有心地大量灌入了“文艺青年”的意识形态,也不能接受流行音乐对“民谣”这个音乐概念的张冠李戴——“不是民谣”这四个字,在他微博上至今一搜一大把。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他致力于证明“民谣”的真实意义——为此他经常为以赵牧阳张尕怂为首的真正的民谣音乐人做微博宣传。在他看来,只有地域性和原创性是民谣音乐的特征, 民谣并不是被某个音乐人创作出来的,它是由地域文化传承下来的。今天在市场上通行的“民谣”最多只是流行音乐弹唱。

这种努力是有用的,现在很少有弹唱流行音乐人会再公开介绍自己是民谣了,有的甚至还会刻意站出来纠正“自己不是民谣”

不过在这种音乐形式刚刚走红起来的时候,它们“不是民谣”却并非一个音乐常识,不少音乐人、音乐媒体、演出活动宣发都会用“民谣”来虚假包装这种弹唱流行音乐。

“转基因民谣”这个词也是这个时候也应运而生:专门用来打击这种音乐形式的名实不副。

在最早纠正“转基因民谣”盗用了“民谣”音乐概念的那批人里,何教授是主力

“弹唱式流行二人转”也是在此时被他“开山立派”,在他之前没有先例。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在东北文化当中,二人转常常带有讥诮讽刺的功能。何教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用同样的流行弹唱音乐形式来科普这种音乐并不属于民谣。

何教授也没有真正学过二人转,他对二人转的了解同样来自于对二人转演员舞台唱腔儿的业余模仿。由于生活原因定居广东以后,何教授有好几年时间都没再玩儿过音乐,理由是惠州城市太小,找不到什么人能和他组乐队,他甚至一度以为音乐已经和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了。

在2005年转基因民谣横空出世的时间点上,他才突然经过考量,把方向从摇滚乐队转移到了自己首创的“弹唱式流行二人转”。

也是这个决定,让他成为了后来常常表情搞怪的音乐网红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你或许会觉得他有点儿“多管闲事儿”,但对一个连自己的“台”都能拆的人,肯定容不下这些打着艺术旗号的装腔作势。

表达,本身就是音乐的价值之一。

向生活低头:不得不面对的文化审查


“爱听我歌儿的就两类人,特别有文化的和特别没有文化的,反正特别没有文化还爱捣乱那批也已经叫我拉黑得差不多了。”

“特别有文化的”比如把他捧红的微博大V们,几乎都是文化界名人;“特别没文化还爱捣乱的”是指只能听懂他音乐里表面意思并坚持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乱做解读的听众,何教授并不是非常欢迎这类人。

他这么说的时候我开玩笑地回答他这是“雅俗共赏”,但其实我知道这是中国艺术理论当中所谓的“淫者见淫”:按照艺术接受理论,创作者永远只是完成了输出某种艺术形式的义务;至于对这个艺术形式的理解,是和欣赏者的意识水平直接相关的,与创作者的关联反而甚微。

尤其对于何教授这种大俗之中裹着每个人真实生活状态的音乐,自然可以有着更多的欣赏维度:比如他开黄腔儿的时候(《你爹我爹不知道》,网易云音乐直接搜索歌名即可),“低文化”听众必然只会看到淫字当头,但是对生活有着不同理解的人就会做出完全不相同的思考。

另外一个造成理解差异化的重要原因是他的歌词也常常有些“暧昧不明”——比如凭借和耳光乐队主唱赵荒唐在酒桌聊天当中得到的灵感,何教授回去之后不久创作出了这首《英雄主义》

这首作品在微博上得到了音乐人老狼、作家王小山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在内的近两千次转发。这是这首作品的填词,我至今也不觉得我自己完全“懂”了他唱的是什么,只能每多听一次就尝试着多做一次领会:

路见不平,深明大义

不畏权力,百毒不侵

惩恶扬善,藿香正气

你舍己为人,没人舍己为你

……

他们抬着你

他们扛着你

他们会默默地看你人头落地

他们说爱你

他们说疼你

他们说说笑笑看着你死去

对给了他这首作品灵感的耳光乐队主唱赵荒唐,何教授一直非常感恩:他还在微博上默默无闻的时候,赵荒唐是第一个发现了他的弹唱音乐“有点儿意思”的公众音乐人,并在自己的微博上多次推广他的音乐视频,帮他增长到了四千粉丝。

“音乐网红”这个标签,对于何教授而言是非常意外的——他在创作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以自己的业余水平能够吸引到这么多人关注。眼下,他已经有了出版一张个人专辑的筹备

,在和我的对话当中提前透露出了今年会尽量多写几首新歌,用于专辑发行。

横亘在他面前的除了需要增添新作品之外,还有不得不面对的审查问题:他早年没想过自己能靠音乐变得被这么多人熟知,因此他在前期创作许多音乐的时候都会按照东北传统二人转的表达方式加入少许黄腔儿和粗口俚语。

这给后续带来了不小的问题:目前不少之前创作的音乐他都无法发到网上公之于众了。

音乐永远都是自由的,但是音乐人有时不得不向生活低头。在粉丝量日渐增长以后,他写新歌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这个问题了:尽量摒弃会遭到审查禁止的填词。

对于许多之前不太“合格”的老曲,他也在渐渐改用新词,以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作品被允许公开发布。

最后


有一个看似“怪异”的音乐现象:真正能走向大众的原创音乐人至少半数以上都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这在中西方通用,西方很多被尊崇为音乐大师的人,甚至有着基本的按弦手法错误。

音乐的诞生肯定早于乐谱和乐理,乐谱是用于记录已有的音乐,乐理是音乐创作累积达到一个高峰量以后对其现有理念和技巧的总结。

音乐创作能力与其说是“学”来的,毋宁说是基于与生俱来的天赋

无论是近年大批针对底层艺人的选秀出位、造星,亦或是网络平台上以何教授为典型的民间音乐人走红,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音乐来源的多元化。

艺术并非“居庙堂之高”。

何教授丨微博时代,为音乐另辟“网红”蹊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