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脑”助力东莞港发展

“外脑”助力东莞港发展

滨海湾新区东莞港集装箱货运码头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政摄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汪万里)东莞港已发展为全省5个亿吨大港之一,面临“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机遇,东莞港全域该如何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昨日从滨海湾新区管委会获悉,目前管委会正在对东莞港内河港区规划及集疏运体系研究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希望借助“外脑”,优化内河港区整体布局,提出陆港(无水港)规划方案,构建立体集疏运网络体系。

东莞港为省5个亿吨大港之一

东莞港是广东省地区性重要港口,是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是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联系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口岸。多年以来,东莞港充分发挥港口对外门户枢纽作用,对东莞市乃至珠三角地区经济、产业、对外贸易、城市空间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港已呈现出大型综合性港口的发展格局。东莞港大型专业化散货、液体化工、集装箱码头项目建设以及临港产业区开发取得丰硕成果,麻涌港区新沙南作业区、沙田港区立沙岛作业区已基本建成为规模化、专业化的散杂货和油气化工品作业区,沙田港区西大坦作业区的集装箱运输发展到一定规模,为逐步打造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从滨海湾新区管委会获悉,截至2017年底,东莞港已建成码头泊位217个,码头岸线总长达21656米,全港设计通过能力为11224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44万标准箱/年。2017年东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达到15714万吨,是2010年的2.8倍,东莞港已发展为全省5个亿吨大港之一。东莞港集装箱发展迅猛,2005年~2017年年均增长28.2%。2017年东莞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1万标准箱,较2016年增长了7.4%。

东莞港全域发展有待规划

相关负责人介绍,东莞港的发展面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机遇,从更高、更广、更远、更新的视角,对东莞海港、内河港、空港、内河、公路、铁路等集疏运体系以及口岸、无水港等物流节点在内的东莞港全域发展进行规划研究,是实现东莞港全域高质量、高水平、跨越式大发展的需要。

从东莞港发展条件来看,广东省内内河航道密集,有通航河流1265条,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1843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东莞港西邻广州港出海航道、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区域内航道纵横交错、河海相连、天然成网,其经西江航运干线可辐射到滇、桂、黔等西南地区,经东江可辐射到韶关、惠州等粤北及粤东地区。

东莞市境内有内河干支流82条,通航里程达798公里。东莞港发展内河集疏运面临着较好的基础条件。东莞港建成有内河港区,包括中堂作业区、石龙作业区及莞城作业区三个作业区。截至2016年底,东莞港内河港区建成89个泊位,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1063万吨。

因此,立足于新的发展环境和形势,对东莞港内河港区进行规划,同时对水铁、水陆空等集疏运体系进行研究,促进东莞港实现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将构建海陆空集疏运体系

东莞港腹地范围广,涉及的内河集疏运通道多。多年来,内河港区在东莞市城镇生产、生活所需物资运输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东莞港内河港点多、分布零散,内河水运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内河港区与海港港区也未得到较好的互动发展。

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东莞港内河水铁、水陆空联运集疏运体系进行规划,将重点优化内河港区整体布局,提出内河港规划方案,解决东莞港内河港区港点多和布局分散、集疏运交通与城市交通混杂、环保问题突出及港区后方陆域紧张等问题。

同时,管委会提出陆港(无水港)规划方案,由无水港集中东莞各镇街运输货物,通过水陆联动和陆空转运,降低东莞企业物流成本,减少陆路集疏运对城市交通和环保影响,进一步保障东莞港海港货源。此外,将构建东莞港与腹地高效、便捷、环保的海陆空立体集疏运体系,充分发挥东莞港腹地水网密集和水运物流成本优势,加快发展内河集疏运,构建内河港区与海港港区联动发展格局;依托石龙港铁路,发展水铁多式联运,进一步拓展东莞港内陆腹地范围,促进东莞港做大做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