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爲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衆叛親離下場

大江東去淘盡風流人物,三國是一個英雄人物不斷湧現的年代。有一統北方誌在天下的雄才大略之主曹孟德,也有遭遇萬千挫折仍然不改變其青雲之志的劉玄德,還有少年時期就雄姿英發的孫伯符,這些人無論軍事才能還是政治遠見都是極其出色的。此外能夠和他們齊名的孫權卻顯得遜色一些,孫權年輕的時候也是一代英主,早年接手父兄留下來的基業之後也是勵精圖治,將江東治理的井井有條,但是後來晚年的時候卻是性情大變,變得昏庸猜忌,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那麼孫權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

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為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

提起孫權就不得不先從他的父兄說起,孫堅孫策父子兩代能夠從白手起家到坐擁江東足可見其才能之高,若非兩人早亡必然能夠在這亂世之中成就一番霸業。奈何天妒英才,兩個人都在各自的創業路上過早夭亡,只留下了剛剛打下來的尚未穩固的江東基業和一個年幼的孫權。孫策曾經說過如果論起來打天下的能力孫權是遠不如自己的,但是若是論起守江山的本領自己是不如孫權的,可以看出孫權治理國家穩固一方的才能還是可以的。

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為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

孫權雖然本身在軍事指揮謀略上遠不如其父兄,比如多次攻打合肥失利,甚至被人譏笑為孫十萬,但是仍然有著無法掩蓋的光輝。他在接手父兄留下來的基業之後將其牢牢的穩固了下來,還能夠在年幼之時就讓人信服,不得不說很有個人魅力,此外孫權還特別善於御人之道,他手下的一幫子文臣武將十分聽從他的命令,很少有爭權奪利現象的發生,孫權還能夠聽從別人的勸諫,選賢舉能治理國家,江東雖然不像魏國那樣人才濟濟,但也是文臣武將層出不窮。

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為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

此外孫權在政治上也是非常有遠見的,他一開始十分信任周瑜和張昭兩人,並且在兩人的輔佐下升起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所以才會聯合弱小的劉備共同抵禦強敵曹操。孫權對於局勢的把握十分精準,也並非一味的看著曹操和劉備兩人做大,他在總體方針上是聯劉抗曹,但是也會時不時向曹魏低頭,順帶敲打一下劉備,自己則在中間取得最大利益。在孫權手裡面,江東的實力不僅變得更加強大,地盤也在不斷擴張,後來奪取荊州也是他所籌謀得到的。光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孫權年輕時候還是非常英明的一位君主。

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為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

然而晚年時候的孫權卻顯得昏庸無道了,最讓人所非議的就是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猶疑不決,造成了朝局的混亂不堪,朝臣們和他也是離心離德,稱之為眾叛親離也不為過。他不僅立下了太子還寵信一個魯王,把權力分別給了兩個人,結果兩方就形成了各自的黨羽勢力,而且互相爭執不斷,於是就產生了很多的矛盾。

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為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

在太子和魯王爭權的過程中,跟隨他多年的忠心耿耿的下屬卻遭了難,本身不好站隊而且又會經常受到排擠和打壓,所以就變得不如之前那麼進獻忠言良策。孫權晚年的時候又變得敏感多疑,對待之前跟隨自己立下大功的老臣也是猜忌頗深,最明顯的兩個例子就是張昭和陸遜。

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為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

張昭是孫策留下來的老臣,又是孫權的師傅,在幫助他治理江東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勞苦功高,並且在江東的威望很高,孫權在晚年卻對其產生了很深的猜忌,逐漸對其疏遠,慢慢的就削減了他的權力。陸遜是東吳唯一一個出將入相的英才,出身豪門貴族本身能力也極其出色,不僅協助呂蒙拿下荊州,後來更是在夷陵之戰擊敗劉備,為江東的延續立下了蓋世之功。孫權本來能夠重用此人,為江東增強更多實力,然而卻對其甚為猜忌,陸遜知道之後經常小心謹慎的行事,到了最後仍然被逼自盡。

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為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

孫權之所以在老年的時候變得猶疑不決患得患失,其實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對於權勢的渴望,他雖然已經是江東之主,但是對於自己死後江東是否還是姓孫是無法確定的。他一方面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繼任者,一方面又想剷除那些不可控的因素,才造成了這一系列慘劇的發生。

孫權年輕時也是一代英主,為何後來變得昏庸,落得個眾叛親離下場

都說權力是個容易讓人喪失理智變得可怕的東西,這點在孫權身上體現的尤為強烈。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