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昏庸、怠政,明朝皇帝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序章:

明朝,出名的不是楊基的《岳陽樓》,也不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智謀無雙的開國元勳劉伯溫,而是中後期出現的一籮筐昏君:荒誕不羈,評價兩極的武宗、怠政二十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神宗、昏庸無能養魏忠賢為患的熹宗等等,提到他們無不讓人津津樂道,他們作為昏君榜樣讓後世引以為戒,甚至是平頭百姓家也拿來做反面教材。但是,昏君的昏庸真的只是他們與生具備的嗎?我看未必。這就要從朱元璋“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和“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定慢慢說起。

荒誕、昏庸、怠政,明朝皇帝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明朝朱元璋嚴格制定了太子繼承的模範,這讓歷代皇帝根深蒂固地執行,如果是與東宮制度配合的天衣無縫,那麼自然對明朝的穩固起到良好的作用,太子的率先確立可以避免諸皇子間骨肉相殘的局面,也可以震懾別有用心的大臣。但是,如果與東宮制度配合的不好,那麼就會出現明朝中後期急轉直下的局面。

一 嚴格的繼承

“家天下”局面形成後,歷代皇帝為了自己的家族能夠一直佔據天下,於是就誕生“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時常發生一些“兄終弟及”或者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通過類似“玄武門之變”的政變奪得皇位。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防止骨肉爭鬥所以早早的定下祖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並且在教育方面更是進行了深入人心的洗腦,早在建國伊始就早早立了儲君,給後世皇帝做了表率。

荒誕、昏庸、怠政,明朝皇帝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太祖在冊封皇太子詔書中說到“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可見他有多麼重視嫡系。洪武三年四月再次重申“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隨後又制定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立”又規定“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譴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既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當式。”對後世子孫的警告之意躍然於紙上。

這在建國初期不失為一劑良方,維護了統治者的權威和社會穩定,事實也證明了前幾代守成君王還是不錯的,這是多虧於繼承製防止了內訌,又有賴於建國初忠良之士較多,對於皇儲教育嘔心瀝血的基礎上。但是,它潛藏的危害不容忽視,這種只論“長幼尊卑,不顧才幹”的繼承製度,無法保證繼承的君主永遠是賢明的。因為它沒有辦法選擇最賢明的皇子作為國家的統治者,如果上位的是一盒昏庸無道的昏君,那麼,這套繼承製度就是王朝的掘墓者,明中後期的皇帝就是嚴格遵守祖制導致上位了一個又一個昏君。

其次,明朝的立儲制度體現了皇帝傳承的唯一性和超穩定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儲君喪失了競爭的危機感。從而導致自身荒廢學業,不思進取,因為有祖宗之制的庇佑,即使東宮太子有再多的荒謬,也無法被廢黜。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武宗在皇太子期間,就已經建立了“豹房”還縱容“八虎”,但是當時皇帝和朝堂大臣並沒有一點辦法對付他,就是因為太祖的這套繼承製度束縛的原因。皇帝選擇的狹隘性,不但讓朝廷缺少了選擇明君的機會,還會使皇子沉迷權力的誘惑,間接造成儲君不重視自身的文化修養,成為一個慵懶的皇帝。這後果就是,明朝中後期的昏君頻出直到滅亡。

不但儲君的問題要怪朱元璋,連後代太子教育不好的原因,我們也要找朱元璋探討探討。

二 禍及東宮

朱元璋制定祖制後還嚴格的制定了一套東宮的秩序,其中,教育方面的影響對後世的子孫是最大的。

東宮的教育主要由“三師”“三少”組成,三師“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三少“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這些老師們沒有固定的人數,官職也不屬於任何人,太祖就是因為這樣的安排給後世帶來了麻煩。

洪武年間,太祖還經常要出征,於是讓太子監國,管理朝堂大小事務。太祖擔心如果東宮的老師過於單一,可能就會讓太子和朝臣之間產生矛盾,於是就讓朝中有能力的大臣輪流擔任太子的輔導老師“朕今立法令省臺都督府宮兼東宮,贊輔之職,父子一體,君臣一心,庶幾無相構之患也”,就此,就任東宮的老師就是一種虛銜。

但是,這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這些擔任老師的大臣不但要輔導太子,還要處理政務,所以很難專心輔導,這就會出現對太子教育的不利影響,國家初期自然都是些忠良死結之臣,不會對太子有什麼別的企圖,但是到了中後期,這樣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容易出問題。

最令人熟悉的就是萬曆皇帝神宗了,隆慶六年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登基,而他的老師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居正,張居正不但是內閣首輔,也是太子老師。雙重身份下自然地位崇高,他利用神宗年幼,對自己言聽計從的便利,一手將內閣推向了權力的巔峰,在張居正後期甚至屢次犯上,但是神宗第一念及是自己的老師,第二害怕張居正的威嚴,根本不敢反抗。

直到張居正死後還將其鞭屍,並且開啟了二十年不上朝的歷史先河,從這不難看出神宗有多麼的害怕和痛恨他。這也充分體現了朱元璋在設計東宮教育體系的時候沒有把教育權和朝堂權分開的錯誤,這導致了後期別有用心的官員通過東宮太傅鍍金,得到年幼皇帝的支持,然後干擾朝政。

荒誕、昏庸、怠政,明朝皇帝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除此之外,東宮在後期基本成為了翰林院的晉升臺階,教導太子的機制幾乎喪失,外加上當時的皇帝用六輔來對文武官員進行大肆封賞。東宮的獨立性也就喪失了再加上太子學習的東西是已經固化的四書五經,試想我們如今的教學方式已經是讓人昏昏欲睡,更別說是一群別有用心的人整天對著太子之乎者也,這根本沒有辦法讓太子受到真正的教育。

還有,“東宮講學,寒暑風雨則止,朔望令節則止,一年不過數月,一月不過數日,一日不過數刻。是進講之時少,輟講之日多”試問這樣的學習時間和方法,怎麼能培養的出來明君?

朱元璋設立的這套教育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皇帝意志左右,孝宗時期雖然大明有中心,但是他過分的溺愛自己的孩子朱厚照,導致了武宗的荒誕不羈,弘治年間,宦官多次干擾太子老師的講學。

這讓吳寬等人十分的憂慮,上書要求“皇太子收斂身心,想接日久,自然識見益廣。”

孝宗因為溺愛朱厚照,怕他太辛苦也就沒有答應,就這樣,武宗的東宮教育就被荒廢,整日聲色犬馬,斷送了“弘治中興”。還有萬曆年間的神宗要求廢嫡,立愛妃的兒子朱常洵為皇帝,但是因為群臣反對,在十年間和群臣打拉鋸戰,導致朱常洛的教育斷斷續續,再加上父皇對他的漠視甚至對皇孫朱由校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朱由校十幾歲的時候還沒有接受教育。在光宗駕崩後,朱由校被群臣擁上皇位,但他幾乎就是個文盲,當然除了後世津津樂道的他還是個傑出的木匠。在這就體現了這套教育沒有任何的穩定性和強制性

朱元璋怕是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設置的東宮教育體系可以說是破爛不堪,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並且有力的對後世子孫進行督促和教育,這就導致了後世子孫的文化一個比一個差,最後甚至還誕生了文盲,這在皇家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朱元璋建國初期斬殺胡惟庸,廢棄了丞相制度後,直接導致了皇帝的公務成幾何倍數增長,這在創業祖宗身上還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後世皇帝因為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根本沒有吃過苦。因此,沒有了丞相後的工作壓力,他們是難以承受。

這就導致了之後的皇帝開始依靠一些宦官來處理政務,甚至為宦官創設了讀書的地方——內書堂。

宦官得到教育後眼界開拓,思維敏捷,不但能承擔君主的政務,甚至還能對皇子起到啟蒙教育,這著實令人震驚,一群閹人對皇子進行輔導,這能有什麼好處?在皇子成長的過程中,陪伴最多的不是父皇母后,而是這些照料自己長大的宦官,自然對宦官有了很大的依賴,有益的宦官畢竟是少數,多的都是像王振和劉瑾一樣“百害而無一利”的宦官,王振侍奉朱祁鎮也就是未來的英宗,英宗登基後對王振寵愛有加,“帝心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賜振赦,極褒美。振權日益重”最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的悲慘結局。

荒誕、昏庸、怠政,明朝皇帝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武宗年間,劉瑾帶頭的“八虎”在武宗的寵信下,專權亂國,每天引導武宗玩樂不顧朝政荒廢學業,導致了宦官專權的結果。

總結

雖然說,後世昏庸,荒誕的皇帝歸根結底還是他們自身的問題,但是,不要忘了,是太祖制定的規矩“立嫡不立長”,即使有更優秀的繼承人也沒有更換太子的可能,而且皇太子的過早確立也會導致儲君不重視自己的學業修為,開始過早的聲色犬馬以至於提前被酒色掏空身體。

荒誕、昏庸、怠政,明朝皇帝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除了這個,嫡長子繼承製還給了宮中別有用心的人預判下一任皇帝的機會,這就給了他們提前巴結皇帝的機會,投資皇帝以求自己能飛黃騰達,不少有心人就是在巴結儲君的過程中毀掉了他本應該成長的路線,等他登基後就是名副其實的昏君。所以,明朝出了那麼多昏庸,荒誕的皇帝,全怪朱元璋,還真沒冤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