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稻米最早的加工形式应该是。很多民俗专家和餐饮行家这么认为。其理由是因为当时青铜器还没有诞生,陶器温度过高会炸,用来熬粥却相得益彰,很合适。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四千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以后么,当然食用药用合二为一,更上层楼,文化人带着步入“养生”。大文豪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当然,这是境界了。所以,我们与粥,可以说就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

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民间有谚语:粳米煮粥最养人。大米分为籼米、粳米和糯米三类。苏州地区种植生产最多的即是粳型非糯性稻谷——粳米,米粒一般呈椭圆形,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百吃不厌。

苏州人规矩多,冬至讲养生,夏至亦讲养生。不同的是,冬至养生是进补,夏至养生讲清淡。

过冬的吃粥习俗,是腊八粥,采用新上市的粳米、糯米、常熟鸭血糯“三米”,红枣、黑枣、蜜枣“三枣”,再加上桃仁、花生仁、桂圆肉、莲心等,配原料,按比例添加水,旺火烧开,文火慢炖,尤其适合手凉脚凉之人,在冬天喝腊八粥取暖绝对是不二之选。

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夏至以后,苏州人非常讲究饮食,有“苦夏”之说。老祖宗传下习俗,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而清淡最简单办法,就是吃粥。炎炎夏日一碗粥下肚,往往沁人心脾,在鱼米之乡,粥是苏州人夏日餐桌上的常客。宣统《太仓州志》记道:“夏至日食夏至粥,以小麦、蚕豆、赤豆、红枣和米煮粥,互相馈遗。”现在通常普遍的就是菜粥,瘦肉皮蛋粥,等等。

吴地传有相关粥谚:“夏天吃粥,郎中要哭。”意思里还强身健体了。还有一句不太好听:“夏至勿吃粥,死了无人哭。”话糙理不糙,活该,幸灾乐祸了,还有强迫人家吃粥的意思。

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当然,过去苏州人吃粥,也有一种情况是事出有因,比如灾荒了,比如定量供粮了,不少家庭只能早晚两顿吃粥,这是出于无奈。

苏州还有句俗语说“面黄昏,粥半夜”,是说薄浪汤粥容易消化,不耐饥,到半夜就会肚皮饿哉。苏州人还有一句歇后语:“一粒米笃粥——米气也没有”。讥讽掺水太过,虚头巴脑,不够格。

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还有一碗粥比较特殊,对粥而言是半路出家,对饭而言是劫后余生,就是剩下的米饭加开水泡泡,成为“饭泡粥”,轻而易举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苏州著名作家包天笑更是武断,在他看来只有两种粥:“一为白米粥,腻若凝脂,一曰泡饭粥,有饭焦香味,我颇好之”。

白米粥堪称真正的代表苏州的“粥”,是直接用苏州上白米“笃”出来的米烧粥。这种粥,比较吃功夫,脂膏稠厚,香滑爽口,可谓粥之上品。难得来苏的人不一定能吃到,最好能在姑苏人家住一晚,苏州阿婆就有辰光做这喷香的米烧粥给你吃,特别在热天,佐以酱瓜、乳腐、虾子鲞鱼,搭粥,味道不要太好哦。

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好像还缺点什么?

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噢,都说苏州人吃甜。在粥的体现,也是再形象生动不过了。再怎么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苏州人最家喻户晓老少皆宜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其实还是涉嫌广告的叫卖:

“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仔耐个肉,还仔耐个壳……”无他,民以食为天,最真诚而本质的实在写照。

苏州人的粥|苏州大米,江南味“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