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過度解讀了「原生家庭」?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絡上開始有很多人轉載類似於“原生家庭的罪與罰“的文章。

所謂原生家庭,就是指的你從出生到與另一半組成再生家庭之間,你與你的父母組成的家庭。也正因為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性格品行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年紀時組成的家庭,因此在心理學上,原生家庭又承載了我們幼年時期心智能夠穩定發展成熟的使命

我們是否過度解讀了“原生家庭”?

但是前段時間在朋友圈很熱的各類“譴責”原生家庭不當教育的帖子中,我卻感受到,我們似乎有些過度解讀了原生家庭。

看著網友們在話題下面熱烈的討論,幼年時父母如何打壓孩子的自尊心,如何通過他們的教育方式毀掉一個孩子。我突然感受到,父母似乎正在成為我們如今生活的不好的替罪羊。

我們是否過度解讀了“原生家庭”?

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的生活從小以來就是豐富的。有些學齡前兒童會進入托兒所幼兒園,接受學前教育,提前學習與同齡人社交。到了學齡我們會去上學,學習知識,與老師同學朝夕相處。

其實隨著我們長大,我們受到父母的影響會越來越少。我們開始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去跟更多的與我們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交往,我們開始學會睜眼看我們周圍的世界。這個時候,父母給我們的影響,更多的是引導我們,給我們的人生疑惑一個較好的解答,而不是把我們隨時隨地“鎖”在他們身邊。

我們是否過度解讀了“原生家庭”?

前段時間,有一個引人爭議的事情,就是一名高材生國外留學,在微信上拉黑了父母好多年。一派認為父母的教育缺失有失妥當,另一派則認為一個人應該學會自己成長,而不是把所有問題都推在父母身上。誠然,兩派人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我們也不能否認,幼年時期的孩子受到父母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是關鍵的。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在瞭解到自己的心理弱點之後,要學會靠自己的力量克服。

不是每一個家庭都那麼圓滿,不是每一對父母都意識到,要理解孩子,呵護孩子的脆弱的內心。

但是,既然隨著成長,我們開始意識到自身的缺陷和弱點,積極地以自己的力量克服,這才是人生向上的態度。與其自怨自哀,陷入“如果父母當初不這樣做”的泥潭,不如振作起來。

我們是否過度解讀了“原生家庭”?

人生應當是五彩的。不要讓漆漆的黑色,覆蓋了你生活原本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