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病毒:意想不到的抗癌利器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且生存期较短的脑癌,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原本会导致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经过基因改造后却成为了对抗脑癌的利器。

脊髓灰质炎病毒:意想不到的抗癌利器

“臭名昭著”的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胶质瘤,俗称脑癌,以其病情发展速度快、预后较差而“臭名昭著”——95%治疗的患者的存活期不超过3个月,国际上的平均生存期约为11个月。最令医生和患者们头疼的一点,就是胶质母细胞瘤能够快速地对常规治疗和靶向治疗产生抵抗性,手术后同步放疗、化疗也只能略微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即使是新型的免疫疗法,对它的用处似乎也不大。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神经肿瘤学专家David Reardon表示,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机制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包括肿瘤中的突变和异常是如何让肿瘤占尽先机的,以及肿瘤是如何逐渐地适应并开始对化疗产生抵抗的等等,但是我们的疗法和药物却仍然不能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命。

但是,美国杜克大学研究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新研究表明,他们所发现的突破性病毒疗法,可显著延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甚至使原本仅为4%的三年存活率提升至21%。

脊髓灰质病毒是怎样杀死癌细胞的?

鉴于基因改造技术的日趋成熟,研究人员们越来越多地对病毒进行改造,并利用改造过的病毒来抗癌——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是这样做的。

脊髓灰质炎病毒能杀伤神经元,从而导致小儿麻痹,但也恰恰是基于这种机制,使其可反作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上。首先,经过改造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以下简称为PVSRIPO病毒)会通过追踪一种叫做CD155的蛋白质来开始它们的攻击,选择性地侵入并进行复制,进而导致癌细胞裂解,而CD155蛋白质则是一种大量存在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蛋白质。在这一阶段,病毒能够杀死一些肿瘤细胞,但未能杀死全部细胞。在此之后,病毒还能够感染抗原提呈细胞(是指具有摄取、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包括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正是这一反应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并让T细胞识别并杀死癌细胞。

就像哈佛医学院的一名专家说的那样:“关于脊髓灰质炎病毒,最令人激动的地方就是,它们不仅仅能直接杀死癌细胞,还能释放出肿瘤抗原。”

抗癌效果超出预期

完成病毒设计后,研究人员首先在动物模型中开展了试验。随后,他们又开始开展临床试验,以便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癌效果。I期临床试验中共包含了61名受试者,研究人员在受试者的头部放置了导管,以便将改造过的病毒直接输送进患者的脑内。经过6个半小时的输注后,研究人员再把导管从患者的脑内移除。

起初,治疗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5个月,而对于接受标准治疗,也就是化疗的患者来说,这一数字为11.3。但随着试验的进一步开展,研究人员却发现了病毒疗法的治疗潜力:治疗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21%,而历史数据为14%,存在显著差异;另外,治疗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达21%,而历史数据仅为4%,这也就是说,病毒疗法将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了四倍。

虽然临床Ⅰ期试验一般只是验证安全性,但PVSRIPO病毒在此期间却表现得显著超出预期——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还有1名20岁的患者和1名60岁的患者的生存期超过了69个月,也就是将近6年。而且这一奇迹还在继续,这两名患者至今仍活着。

让脑癌变成“慢性病”

早在2014年,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就发表了一篇极具突破性的研究,阐述了一种叫做PVSRIPO的病毒是如何杀死肿瘤细胞的。这种病毒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和人鼻病毒的嵌合体,除了能够攻击癌细胞外,还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攻击,从而抑制肿瘤的复发。就在去年,由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也授予了PVSRIPO“突破性疗法”认定,旨在加速极其耗费时间的临床试验进程。而这项新研究则是首次对这种疗法的详细过程进行了叙述。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表示,虽然以前也对经过基因改造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如何工作的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但是新研究让我们能够继续探究,病毒疗法和标准疗法到底应该怎样结合才能进一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另外,对于两名生存期最长的患者来说,他们在治疗期间并不是没有复发过。如果接受的是标准疗法,一旦复发,患者就会对治疗产生抗性,但利用经改造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治疗,则有可能把脑癌一种慢性病——如果患者复发了,那么重新对患者进行治疗就好了。

对其他癌症是否有效?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杜克大学医学院的神经外科教授Matthias Gromeier博士表示:“这篇研究只是第一步,为后续的多项临床试验打开了大门。”在接下来的II期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尝试着把病毒疗法和化疗相结合,从而确定更好的治疗方案。另外,研究人员还将在儿童脑癌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不仅如此,由于把病毒注射进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药更加简单,所以研究人员希望这种疗法对其他类型的癌症同样有效,他们计划在黑色素瘤患者和乳腺癌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