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安慶人的非遺,痘姆陶器在身邊

陶器的發明,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鬥爭的嶄新的一頁,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項技術革命。

驕傲!安慶人的非遺,痘姆陶器在身邊

在安徽安慶的潛山縣,痘姆陶器作為省級非物質遺產,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瞭解。

安徽潛山痘姆鄉政府所在地舊稱“馬道頭”,又叫“窯頭”。此地處於黃泥崗,由於大自然恩賜,沉積了大量優質的黃粘土,具有得天獨厚的生產陶器和磚瓦的條件。

驕傲!安慶人的非遺,痘姆陶器在身邊

從大量考古發現看,這裡古窯密佈,窯基呈狀展布,是歷代陶器的產地。而且民間至今仍流散有眾多造型奇特、做工考究的古陶器。

據專業人士推測,這裡製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

驕傲!安慶人的非遺,痘姆陶器在身邊

陶器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

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驕傲!安慶人的非遺,痘姆陶器在身邊

咸豐初年,窯戶將窯廠遷至洪家窪(今廠址),繼續生產。私人制坯、同窯輪燒,各自經營。

後有孫國雍、儲水生等,將個體窯戶分成八大股,輪流燒窯,直至1949年。

驕傲!安慶人的非遺,痘姆陶器在身邊

1953年成立窯業工會,由主席方清泉集八大股窯戶,興辦集體窯廠。

1954年,縣派畢著文、張正德前來指導建廠。1957年,縣將該廠改為國營痘姆陶器廠。

1960年,將該廠遷至縣城附近彰法山。後紅星大隊另起灶,興辦陶器廠,為隊辦企業。不久彰法山廠因原料遠,效益差,職工紛紛離廠而停產。

1961年,汪嶺村劉金全組織縣廠回來的職工,聯合辦起“汪嶺村陶器廠”。

1974年,痘姆公社將紅星、汪嶺兩窯廠合併為“痘姆公社陶器廠”。

製作陶器需選用純淨而細膩的黃粘土為原料,經手工淘洗、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畫、雕刻等工藝。

作為安慶人,為痘姆陶器驕傲。

驕傲!安慶人的非遺,痘姆陶器在身邊

其實安慶的非遺文化是很多的,像我們最常見的黃梅戲,以及不曾聽說的桑皮紙製作技藝,嶽西高腔,文南詞,這些都是國家級非遺啊!

例如桑皮紙,歷經千年而不衰,因國家故宮大修而被選為了特供紙,從而保住了這一特殊技藝。

驕傲!安慶人的非遺,痘姆陶器在身邊

對於這些文化,特殊技藝,我們要去保護,傳承,在以後才有流傳的機會!各位網友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