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30年前

倘若你駕著一輛它走在街上

就像今天的奔馳寶馬一樣拉風

30年後的今天

它不過是廢鐵一堆

在大廈將傾之時

被一點點拆分出售

這是中國摩托車之王

——嘉陵的故事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提起摩托車

也許今天的很多年輕人

根本就沒有聽過嘉陵

大家更不知道

它靠7個年輕人

花4個月的時間

用榔頭一點一點敲出來

在那一年的國慶典禮上

他們在天安門廣場繞場騎行

舉國上下震驚

人們說,“師夷長技以制夷”

它從學日本的技術開始

然後又帶出了一大批中國摩托車企

進軍“摩托上的國度”越南

一舉幹翻佔據98%市場的日本

風頭之盛,可以說是一時無兩

最後卻死在了親兄弟的手上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這件事,還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說起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

時任四川省委書記趙紫陽提出

要向南斯拉夫共和國學習

生產出人民群眾需要的產品

聽到這個消息後

一家叫嘉陵的工廠

迫不及待地開了場轉型會

決定轉型生產摩托車

雖說,在當時一窮二白的環境下

這一提議遭到不少兄弟企業的嘲笑

可決定已經下了

嘉陵自然全力以赴

小組人員齊備以後

他們成立了“7人摩托車籌備小組”

專程派了幾個人

去南斯拉夫考察了一番

想要看看

心心念唸的摩托車到底長啥樣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要知道,在那之前

不少老百姓

根本就沒見過摩托車


本以為

那時候全世界少有的

會為我們提供不少技術上的幫助

沒想到,這才剛到那裡

就受到了不少冷嘲熱諷

有人當他們面說中國窮

有人嘲笑中國沒電燈

就連生產摩托車的托馬斯公司

也想趁機薅一把中國的羊毛

他們開出了這麼個條件

摩托車的心臟——發動機

必須用他們的

並且,一旦中國的摩托車問世

不能進入有他們銷售點的市場

除了鉅額技術轉讓費外

還要另付1.5%的技術提成費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啥意思呢,蛋蛋姐翻譯過來就是

你們中國製造的摩托車

不能和我們南斯拉夫的競爭

有我們投放的地方

你們就得乖乖靠邊站

並且,除了給我們技術轉讓費以外

你們出售的每輛摩托車

都得給我們錢!錢!錢!


看著對方獅子大開口

大夥兒當然不樂意啊

從南斯拉夫獲取支持的想法

就這樣被扼殺在了搖籃裡

看著派出去的人

垂頭喪氣地回來了

嘉陵的領導層也無比心酸

可決定已經下了

哪能說放棄就放棄

條條大路通羅馬

既然南斯拉夫這條路行不通

那換條路走還不行嗎?

於是,他們瞄準了日本

一入日本,考察人員這才發現

之前沒照著南斯拉夫畫瓢

簡直就是個聰明的決定啊

因為他們發現

日本的本田和雅馬哈工廠

生產出來的摩托車質量更好!


經過層層比較

考察人員最終選定了3輛

本田的PA50車型

將它們帶回了國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有了這3輛最初的模型車

1979年4月20日

嘉陵開始組建摩托車研究所

他們發誓要用5個月

造出第一臺樣車為國慶獻禮

5個月?

從零開始打造一臺摩托車出來

在當時的業內人看來

這無疑是痴人說夢!

可面對業內人的冷眼旁觀

他們的幹勁卻更足了

沒有圖紙、沒有設備

就用最原始的方法

把買到的摩托車拆開了一張張畫圖

“有些精密零件

像發動機活塞這類

只能靠工匠用手工一點一點磨出來

塑料、橡膠跟不上

職工就把自己的舊涼鞋拿來做原料”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靠著這股子信念

4個月後的9月15日

中國首輛民用摩托終於組裝成功!

經過200多公里的試車

技術人員們奇蹟般地發現

它的主要性能

居然要比南斯拉夫的摩托車還要好

這款樣板車重100斤

時速六七十公里

被命名為CJ50型嘉陵摩托車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那年國慶節

5輛嘉陵CJ50型摩托車

在天安門廣場繞場騎行

看著我們自個兒造出的摩托車

舉國上下都震驚了!

等到1980年

嘉陵摩托車正式投放市場

更是在中國大地上

颳起了一股“嘉陵旋風”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嘉陵”都是摩托車的代名詞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雖然拿下了這個No.1

可嘉陵並不滿足於這麼點小成就

為了迅速擴大產量

嘉陵成立“經濟聯合體”

進入80年代後,中國城鄉許多經濟單位之間,以至農民個人相互之間,圍繞生產前、生產中、生產後各環節,根據自願互利原則,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隸屬關係的界限,組成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體。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開展起了跨系統、跨行業的配套工作

靠著這麼一個措施

在嘉陵的帶動下

不少摩托車生產商

像雨後春筍般地生長了起來

竟然從最初5家

發展到後來的100多家

甚至還形成了重慶“摩幫”

嘉陵是一個窮中思變的公司

他們知道

技術究竟有多重要

他們更知道

自己在技術上不足

於是便和日本本田公司

簽訂了《JH8101技術合作合同》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技術牛逼了,車自然比別家的好

那時候,他們的摩托車銷量

突破了5萬輛

成為中國摩托車行業產銷量最大的企業

並在此後長達14年期間

產銷量一直穩居行業第一

那時候,一提起嘉陵摩托

不少人都豎起大拇指

畢竟,那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徵

是曾經的“中國摩托之王”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看著這麼個發展勢頭

每個嘉陵人的表情都是醬嬸的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不過,雖然節節攀升

可每個嘉陵人的心裡

都憋著一個大招

畢竟,贏得了國內市場

還得去征戰國外市場呢

為了儘快縮短

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嘉陵和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企業

於是,他們又一次將目光

瞄向了日本本田公司

並和他們簽訂了《技術合作合同》

目的是通過對日本的技術學習

改進由自己開發的CJ50車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通過這次合作

很快,CJ50型摩托車

達到了國際同類車型的先進水平

接著,在春季參展時

被香港客商相中

一舉進攻國際市場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CJ50型摩托車

嚐到了甜頭的嘉陵

一次又一次和本田簽約

引進了不少技術和設備

靠著這些技術

嘉陵的發展速度堪稱神速啊

1995年,中國嘉陵股票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同年,嘉陵摩托車產銷量達110.85萬

銷售收入達46.53億元

利稅總額突破10億元

成為中國摩托車行業

產銷量首家突破100萬輛大關的企業!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可嘉陵的野心

並沒有就此止步

他們是從學日本開始的

又積極地利用日本的技術

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而他們還想和日本正面硬剛

要知道那會兒

在越南摩托車市場上

日本企業可是佔據了98%呢

可他們似乎絲毫不畏懼

還表現出一股神擋殺神

佛擋殺佛的氣勢

1999年

嘉陵和它一手帶起來的

那些中國摩托小弟們

大舉進入越南市場

那些曾經立於不敗之地的日本摩托車

居然沒了一點競爭優勢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為啥呢?答案很簡單

因為我們賣的便宜啊

有數據統計

當時的中國摩托車

要比日本摩托車便宜

900--1500 美元

蛋蛋姐舉個例子吧

就拿當時最火的彎梁車來說吧

那會兒,日本售價2100美元

而我們中國的呢,才賣1200美元

一下子就省了900美元

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彎梁車

一輛車就能省900美元

那10輛呢,100輛呢

越南人當然不是傻子

於是,他們大肆搶購中國便宜的摩托車

就這樣,以嘉陵為首的一眾摩托車

彷彿一夜之間

全都出現在越南的大街小巷上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越南摩托大軍

短短3年不到

中國摩托車在越南市場的份額

就從0%猛漲到80%

驚得不少人眼鏡都掉下來了

之前遙遙領先的日本摩托車

也不得不在夾縫中生長了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要是照著這個勢頭下去

先壟斷越南,再波及到東南亞

順帶著輻射歐美

那我們國家的摩托車生產商

就可以躺在家裡數錢了

嘉陵還真是這麼做的

最輝煌的時候

嘉陵摩托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

共投放了1800多萬輛摩托車

品牌價值高達80億!

誰能想到

當初那個7人籌備小組

求爺爺告奶奶搞出來的摩托車

會有今天這般榮光

在那個年代

這是多少企業夢寐以求的殊榮啊!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然而,就在這時

危機突然到來

因為中國摩托車的價格太便宜了

不僅讓日本摩托車毫無銷路

也順帶著將越南政府

大力扶持的本國企業

給扼殺在搖籃裡了

越南政府哪裡受得了這個氣

立馬出臺了兩項政策

1,摩托車整車關稅翻番

2,進口進行配額限制


配額限制:對於各種商品在一定時期的進口數量或金額,事先加以規定


可這樣的政策

能難倒我們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嗎?

既然整車的關稅變貴了

既然對進口數量又了限制

那好辦!我們就將整車出口

改成建立生產線

把國內的零件運送過去

再在越南組裝

這麼一來,不就省了一大筆稅?

那陣子

越南瘋狂限制整車

中國在越南的摩托車廠

卻越來越多……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可就在我們的摩托車廠

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增長時

問題一個接一個的來了

雖然我們逃過了越南的政策

可卻沒能逃過

自己的目光短淺

和同胞們的自相殘殺

而這種短視行為

甚至毀掉了中國製造

在整個越南的聲譽

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蛋蛋姐為啥要這麼說呢

我來舉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還記得先前我曾說過

我們之所以戰勝日本

搶佔到越南的市場份額

是因為我們的價格比人家

低多了

人家賣2100美元的摩托車

我們只賣1200美元

可到後來

隨著越南市場上的中國摩托車

越來越多

我們的廠商們都想分得自己的一杯羹

結果,價格一跌再跌

最低的時候,只賣170多美元

每輛車只能賺到

30塊人民幣

30塊錢??

從生產到運輸到組裝

累死累活的開疆破土

一輛摩托車就30塊錢利潤

這怕是史上天大的笑話了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怪不得當時

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會這樣說

“由於惡性價格戰

中國摩托車的價格

已經可以用秤稱其重量算出來

大體是1公斤4美元

其中還包括運輸和保險費用”

是的,沒錯

好端端的摩托車

賣的時候居然要用秤稱

伴隨著同胞間的自相殘殺

令人唏噓感嘆的

是摩托車的質量問題

你說那麼便宜的價格

能有好質量嗎

2002年,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

國際上對摩托車的要求越來越多

為順應這種形式

日本廠家推出不少環保車型

產業轉型過慢的中國摩托車

面臨史上最大的困境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與此同時

中國摩托車進入越南

也有好幾個年頭了

這時候的越南人發現

自己先前買的摩托車

還沒用幾年呢

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不是橫樑斷了就是剎車壞了

總之,各種各樣的問題

只有你想不到

沒有它發生不了

而同時期買日本貨的那些人

他們的摩托車卻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時候他們意識到了

中國摩托車低價競爭的同時

是對產品質量的放任自流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更令他們感到難以接受的是

好好的摩托車壞了

卻連售後廠商都找不到

一樁樁類似的案件多了

越南人也發現了

便宜沒好貨

紛紛轉向日本摩托車

就這樣,中國摩托車的招牌

砸在了自己手裡

當地越南人普遍認為

騎中國生產的摩托車

是一件很丟臉的事

分銷商們也不再推薦中國摩托車了

中國摩托車的市場份額

在越南縮減到不足5%

而先前被我們擠壓的日本摩托車呢

則迅速回升到80%以上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甚至直到今天

對中國摩托車的負面評價

依然赤裸裸的存在著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國外市場份額大幅度銳減

國內就更不用說了

沒有創新+禁摩令

中國一批又一批摩托車廠商

倒下後就再也沒有爬起來

嘉陵摩托首當其衝

雖然這幾年一直在重組和轉型

但仍沒能扭轉業績下滑的慘狀

2016年3月15日

中國嘉陵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發佈了這麼一則公告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公告中稱

要將手裡的股權全部轉讓

曾經的王牌在時代面前

終究淪為棄子

如今,再提起嘉陵摩托車

恐怕沒有幾個年輕人知道

即使偶爾耍耍酷

用的不是哈雷

就是嘉陵當初的師父本田

他們時尚、輕便

代表著潮流和創新

而僅存的嘉陵

也不過是和多年前一樣笨重的單缸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曾經的“中國摩托之王”

就這樣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如果從它接到研發命令的那一年算起

它不過活了38年

中國大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0年

它的確超越了

可是卻倒在了

美國大企業的平均壽命門前

也不過差兩年

像那個年代的許多中國企業

尤其是國企一樣

它始於窮中思變敢想敢幹

雄於虛心學習艱苦奮鬥

最終卻死在了因循守舊停止創新上

這是一個龍頭企業的悲哀

當然,國企笨重的管理機制

也難以洗脫嫌疑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曾研究了全部硅谷百年老企的吳軍

在《浪潮之巔》中說:

在工業史上

新技術代替舊技術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人生最幸運之事

就是發現和順應這個潮流

有很多人發現了這個潮流

於是他們邁出了第一步

並在短時間內紅極一時

可他們也只能紅極一時

曾經的健力寶和長虹

不都是如此嗎

他們曾紅遍整個中國

卻也只能在時代面前倒下

你別說這種幾十年的中國企業了

柯達、富士、樂凱

就連世界知名百年老企諾基亞

都難以逃脫這樣的厄運

30年前,它是寶馬奔馳;30年後,它是廢鐵一堆


也許他們該記住吳軍的另一句話:

近一百多年來

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

有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上

在這十幾年到幾十年間

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

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

可他們更該知道

倘若失去了創新

便只能被下一波浪潮

拍死在沙灘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