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27):抓个高级干部,还用得着派兵那么复杂吗?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27)

明的一手不成,李世民只能压宝另一手了。只是,这一手实在胜算渺茫。

太子党当初商量不能让李世民去洛阳,说:‘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说到底,帝国之中,真正享有权利的不过皇上一人。其他任何人,终是一匹夫耳!

当年刘邦对韩信不放心,底下人吵吵说发兵灭他。刘邦听完摇头,按陈平的主意出游云梦(洞庭湖),韩信来进见,轻易就把他捉住。照现在说法,韩信被纪检保卫干部从会议当场带走;按陈平的话说‘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刘邦是君、韩信是臣。君要抓臣,哪有那么麻烦?不过一个警卫员就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你官再大、本事再高,在皇权面前,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李世民有多少胜算?可以说微乎其微。他唯一的优势:皇上是他老爹。亲情血脉摆在那里,多少要照顾一点感情。对李渊来说,幸运的是有个儿子能打,权力不会落入别人家;不幸的是,眼看他成了威胁,又不太忍心下手。

李渊做皇上那几年,宫廷呈现出一种奇怪的景象:

世民居承乾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与上台、东宫昼夜通行,无复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刀弓杂物,相遇如家人礼。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

‘上台’就是皇上和大小老婆的生活区。按规定,成年皇子中,只有太子可以留在宫里和皇上一块住,其他人要搬出去。现在李世民住承乾(庆)殿、李元吉住武德殿,统统在宫里(太极宫)安了家。

轻松读史之大唐(127):抓个高级干部,还用得着派兵那么复杂吗?

唐太极宫图

本来皇宫是管理最严格的地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活动,都有严格的限定。走错一步,搞不好就是死罪。宫里一不许打闹喧哗,二不得骑马乘轿。携带武器,更是严厉禁止。现在这帮人在宫内安营扎寨不说,还骑马带刀、白天晚上地随意溜达,等于所有的规定形同虚设。你能想象,一帮人挎着枪、揣着手榴弹在中南海里满地跑吗?

另一件不可思议的事:皇上和三个皇子都有权对中央各部委下指示、递条子(皇上的条子叫‘诏敕’,太子的叫‘令’,亲王的叫‘教’)。有关部门谁也不敢得罪,只好搞先来后到,谁的条子先到按谁的办。这都成什么了?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立了一个部就要革命,要革命就要下命令。这些命令党中央不知道、国务院不知道,但都说是中央来的,弄得地方压力很大。”放在这个地方正合适。

宠儿子也没有这么个宠法。李渊这种搞法,出事是正常,不出事才见鬼。

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李渊放得开。领导风格抓大放小,底下能弄就叫他们弄,反正出了事找你。另一方面,他又有点收不住,脑子里那根弦绷得不紧。李渊皇位得来偏快、也偏容易。幸福来太快,人就容易飘飘然。他曾经和裴寂吹牛皮:“我李家本是皇亲国戚,自打起兵,几个月功夫就做了天子。哪象刘邦他们,泥腿子出身,打打杀杀、累个半死,才混到这位置。”

英雄不问出处。李渊说出这种话,说明他思想上出了问题,以为自己进了保险箱、这位置就该他的。其实皇权这东西,得之不易、保住更难,你一个不盯紧、它就可能溜走。

当然,作为一个政治家,李渊心里清楚:既然定了李建成接班,少不得要委屈下李世民。该有的决断他还是有的,在太子党一再劝说下,他决定开始对李世民采取行动。

行动的第一步,是拆班子。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李世民能成事,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李渊的第一步,就是把他这个团队拆掉。这也符合政治斗争通常的规律——首先要分化瓦解对手。

第一个拿出来开刀的,是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手下第一员猛将,他对李世民有救命之恩,二人在血与火中结下牢固的战友情谊。此人武艺高强,李元吉当初不服气,要和他比划比划。搞了两下,李世民看尉迟敬德有所保留,把他喊下来交代:‘怕啥,我在这里呢!就给他点颜色瞧瞧。’结果连着三次空手夺白刃,把李元吉闹了个大红脸。别看一次小小的比武,对李世民来说,就是一次对太子党的心理战。它的威力,到了关键时候才会体现。

李元吉一直记着这事,瞅空在李渊面前打了小报告,把尉迟敬德关起来,准备除掉(‘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

这个做法大概踩了李世民的红线。不知道他采取什么激烈的措施,最终保住了尉迟敬德一条性命(‘世民固请,得免。’)太子党又把目标转向程咬金,‘又谮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出为康州刺史。’给他发落到外地去做官。程咬金抗命不去,对李世民说:“大王左右帮手一个个都没了,早晚搞到你本人头上。我打死也不走,大王你早点作决策!”

武将搞了这两个,文臣那边更惨。太子党商量:秦王手下谋士,最狡猾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把这两个家伙搞走,什么事都好办。于是李渊下一道圣旨,把他们两个调离王府,而且禁止再与李世民来往。

眼看文武班子一个个被驱离,李世民的力量正在渐渐消散。难道,就这么坐以待毙吗?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