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看待骨關節炎—中西醫結合指導下的預防攝生調護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正確看待骨關節炎

中西醫結合指導下的預防攝生調護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溼病科 李劍明

骨關節炎的現狀

衰老是人類最大的敵人,歲月的痕跡不僅留在臉上,也刻在關節筋骨裡,人到了老年就容易引發關節筋骨疼痛。筋骨疼痛與關節炎症相關,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OA)是最常見的關節炎症類型,患病率高且易致殘,是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的主要原因,60 歲以上的人患病率可達 50% ,75 歲的人群則達 80% [1]。骨關節炎的發病與衰老相關,所以,每個人都可能是骨關節炎患者的“後備力量”,中國又是一個逐漸步入老齡化的國家,近十年來65歲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意味著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即將到來和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減少,保護我們的關節也是保持勞動能力的關鍵。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世界骨關節炎日的設立

早在2001年 4月,我國就成立了衛生部關節炎防治教育計劃基金,從衛生行政部門開始重視此疾病。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提出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國家發展基本方略中的重要內容,將健康中國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地位。健康中國的建設關乎著我們每個人,因此作為建設者們,保護我們的關節,保持我們勞動的活力勢在必行。每年的10月12日也是世界骨關節炎日,這樣重要的一個日子,其設立的目的也是提醒我們重視對骨性關節炎的防治,骨性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是一項全社會都需要重視的工作。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骨關節炎與骨質增生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骨關節病,以關節軟骨退變、繼發性骨質增生為主的關節病變[2]。好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包括頸椎、要骶椎、髖、膝、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等,但通常不累及手腕、肘和踝關節。骨關節炎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關節軟骨的磨損、破壞、缺失,常常伴隨有軟骨下骨板的增厚和硬化,關節邊緣骨贅的形成,即骨質增生。骨質增生是骨質再生、修復和重建的結果,在 X 線片上形似刺狀,所以俗稱“骨刺”。因軟骨沒有神經,軟骨損傷不會導致疼痛,X線下軟骨的破壞的嚴重程度與疼痛幾乎沒有關聯。骨關節炎的疼痛來自於軟骨外結構,骨刺的形成、關節滑膜炎性增生,血管及神經在軟骨下的增生以及關節積液、骨髓水腫等,在關節活動時往往刺激造成疼痛,使活動受限[3]。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骨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骨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骨摩擦音( 感)、關節無力、活動度下降,活動障礙等[1]。早期表現為輕度或中度間斷性隱痛,休息時好轉,勞累活動後加重,疼痛還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部分人群早期表現為關節活動時彈響,伴隨輕微的骨摩擦感,由於局部關節滑液的減少所致。隨著疾病的發展關節軟骨破壞、關節面不平,關節活動時出現骨摩擦音(感),多見於膝關節,上下樓梯或蹲起時加重。骨關節炎晚期可出現持續性疼痛或夜間痛,伴壓痛,膝部、雙手指間關節常出現腫大變形。因關節疼痛日久、活動度下降、肌肉出現失用型萎縮、軟組織攣縮可引起關節無力,行走時軟腿或關節絞鎖,不能完全伸直或活動障礙。在此病早期或中晚期炎症活動時,常伴隨者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及發緊感,也稱之晨僵,活動後可緩解,持續時間一般較短,常為幾分鐘至十幾分鍾,很少超過 30 min當在氣壓降低或空氣溼度增加時加重。

現代醫學對骨關節炎認識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骨關節炎的發病與年齡增長、肥胖、勞損、創傷、關節畸形等因素相關,衰老、肥胖是公認的促進膝骨關節炎發展的重要危險因素,衰老引起免疫炎症調節及骨代謝的異常[4];肥胖則增加了關節的負重負擔,體重每增加0.45kg,就會使關節增加3~6倍的負重;長期重複使用關節,容易使肌肉韌帶疲勞,無法有效保護關節;創傷和畸形會導致關節軟骨負荷不均,增加OA的風險。治療的目標是緩解疼痛,減輕功能喪失。主張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結合的綜合療法,非藥物治療包括減輕關節負荷(包括減輕體重、避免過度負荷運動、使用支架、柺杖等輔助工具)、合理的功能鍛鍊、矯形等;藥物治療包括使用非甾類抗炎藥(NSAIDs),關節注射糖皮質激素及透明質酸等,關節嚴重器質性病變應實施關節置換[3]。

中醫對骨關節炎的認識

經過幾千年積累的經驗,中醫對此病有更深刻的認識,骨關節炎歸屬於中醫“痺症”,“萎症”的範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專篇論述此病,“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痺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素問•刺節論》記載:“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痠痛,寒氣至,名曰骨痺”;《素問•脈要精微論》記載:“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依據《黃帝內經》的指導思想,人到年到四十,腎中陰精已經衰減一半了,人體的津液屬於陰精部分,津液虧少不能濡養骨髓、流注關節、滋潤骨節曲伸,因而關節筋骨開始出現疼痛、萎軟、屈伸不利,所謂“不榮則痛”。風寒日久,寒凝血脈,局部氣血不能暢通所致關節痺痛,所謂“不通則痛”,中醫針灸推拿,藥物泡洗可以局部緩解炎症,調理經脈血絡使氣血暢達,通則不痛。後世醫家在《黃帝內經》“腎主骨、肝主筋”的理論指導下,經過不斷的認識及臨床實踐總結出老年骨關節炎主要原因是由於肝腎虧虛,長期勞損及外感風寒所致;歸納本病病機為“肝腎虧虛為本,氣滯、血瘀、痰溼凝聚為標”。主張運用中藥來對症治療骨關節炎,創制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劑,比如左歸丸、龜鹿二仙膏、二仙湯、獨活寄生湯等。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人類經歷百萬年的進化史,自身關節組織存在著一定的保護機制,關節的保護結構包括關節囊和韌帶、肌肉、感覺傳入神經及骨組織。關節滑液起潤滑作用,能夠減少關節軟骨表面之間的摩擦,連接關節的肌肉和肌腱在關節運動時適時調節收縮,為肢體的活動提供適當的力和加速度。肌肉收縮可使關節在收到衝擊前減速,進而使關節局部壓力最小化,使衝擊力能夠廣泛分散於關節表面。關節炎治療及預防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是,1是減少關節軟骨磨損,2是增加關節潤滑。運動鍛鍊加強了關節肌肉韌帶的力量,減少關節軟骨所承受的負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骨關節炎,而過度的運動反而磨損關節軟骨,使肌肉肌腱韌帶組織疲勞受損,所謂“過猶不及”。關節潤滑功能依賴於透明質酸和潤滑素,衰老以及關節損傷和滑膜炎症時,滑液的分泌減少,現代醫學的研究符合中醫學“肝腎虧虛為本,氣滯、血瘀、痰溼凝聚為標”的病因病機概括。然而現代醫學仍不能解決軟骨的衰老問題,軟骨細胞移植對OA治療無效。

因此該病的理想的治療方案應當是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配合西藥、理療、外治及手術治療。1.西藥止痛結合中藥治本為主,骨關節炎最痛苦的症狀是關節痛,採用西藥止痛很有必要,中藥能夠扶正固本,補益精髓、氣血,能夠顯著地預防病變進展;2.中醫外治法配合西醫激素、玻璃酸鈉封閉,中醫外治方法多樣,特別是燻洗、敷藥及針灸推拿等方法均有理想療效;3.西醫手術配合中醫推拿按摩,當關節軟骨損毀嚴重,伴頑固性疼痛,活動障礙的關節主張西醫手術置換,年老體弱者,術後併發症多,功能恢復緩慢,適於中醫藥的調理,給與舒筋活絡強筋中藥,配合推拿按摩,積極指導功能鍛鍊,能夠早期恢復及鞏固關節功能[5]。

推薦預防調護方案

隨著大眾健康理念的普及,治未病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骨關節炎的調攝需注意關節的防寒保暖,順應四時天氣起居,控制體重,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中醫藥以辨證治療與整體觀結合為治療特色,中醫養生保健理念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對預防社會骨關節炎的發生起積極的作用。1.研究證實,中藥從藥理上能夠蓋善骨代謝,調節免疫,對本病早期治療有一定的效果,左歸丸、龜鹿二仙膏、二仙湯、獨活寄生湯能夠補益人體的陰精、氣血,同時還兼具抗炎的療效。2.針灸、按摩等、藥物泡洗等中醫物理療法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的運行更加的暢達。3.生命的真諦在於運動,運動可以改善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肌腱的功能,減輕關節的衝擊負荷,有效的運動鍛鍊方式包括有氧運動和抗阻力練習,太極、八段錦等是推薦的運動方式,但需要長期堅持。4.同時增加食療藥膳配合,發揮綜合效力,中醫講究以形補形,多食動物蹄筋爪類,有助於增加關節結締組織所需營養,多食牛奶、雞蛋等富含鈣質的飲食,有助於調節骨代謝。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 2007年版)[J].中國矯形外科雜誌.2014,22(3):287-288.

[2]李巖峰.骨關節炎的歲月“炎”記[J].中醫健康養生.2017,12.62-63.

[3]丹尼斯•L.卡帕斯等著;慄佔國譯.哈里森內科學:19版.免疫與風溼病分冊[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9:222-224.

[4]周臘梅,徐雯,德吉曲宗,等.骨關節炎研究進展[J].西藏科技,2017,12:53-55.

[5]王承德,沈丕安,胡蔭奇.實用中醫風溼病學,第2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9.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李劍明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碩士,現師從中醫風溼病專家姜泉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治療風溼免疫疾病的臨床與機制研究。

正确看待骨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指导下的预防摄生调护

收穫更多養生知識

請長按後識別二維碼,一鍵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