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弘晝在八爺逼宮中做得很好,但後來他卻跟雍正說「兒臣百無一用」,對此你怎麼看?

紅雨說歷史


其實,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弘晝在八爺黨逼宮中做得並不好,只是當他感到要有問題的時候,選擇了“很有智慧”的方式進行了及時並有效的止損,並在事後又在雍正面前用“自損”的方式,躲過了一劫。

這個弘晝,年紀不大,但是卻是真的做到了“大徹大悟”。

那麼弘晝在八爺黨的逼宮事件當中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呢?

他犯的錯誤真的很大,險些讓八爺黨利用他的錯誤把他老爹從皇位上推翻。但是,他也真的是“無心之過”。

我們看看這個弘晝犯的這個“錯誤”究竟有多大。

在八爺黨看到雍正推行新政的過程中因為侵害或觸及到包括朝廷官員,文人士紳,滿人貴族的切身利益而搞得上上下下怨聲載道,尤其是遭到了“文人清流”階層的反對和抵制的時候,八爺黨的領袖廉親王允禩,這個雍正的死對頭認為雍正已經“喪盡天下人心”,把這個“皇上四哥”扳倒的機會來了。

他策劃了一個他認為是“非常完美,天衣無縫”的計劃,目的就是扳倒雍正,取而代之。

他的計劃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以整頓旗務為名,招關外四個鐵帽子王進京商議如何整頓旗務,同時勾結這幾個鐵帽子王,在朝堂之上突然發難,提出恢復“八王議政”的祖制,來架空雍正並進一步把雍正趕下臺去。

第二,拉攏隆科多和皇三子弘時參與其中,輔助他實現逼宮政變的目的。其中,隆科多是負責京城防務的“九門提督”,也是領侍衛內大臣,只要隆科多支持他“逼宮”,京城內部的防務就由他老八說了算了。而對於弘時,廉親王允禩則是用“事後擁立弘時繼位”的誘餌誘騙拉攏弘時出面向雍正建議“招關外鐵帽子王”進京。

還有更重要的目的第三點,那就是要拿下“京畿防務”部隊的兵權。也就是京郊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

實現了這三個步驟,八爺黨的逼宮政變基本上就算是十拿幾穩。

但也就是京畿防務的兵權不太好拿到手裡,這個時候,廉親王胤禩讓弘時出面,帶著弘晝去兩個大營代表皇上傳達“整頓旗務順便整頓旗營兵務”的口諭。

胤禩則帶著四個鐵帽子王趕在弘時弘晝的前面,率先轉達了一個皇上口諭:讓關外鐵帽子王帶來的人幫著兩大營共管京城的“防務”。

“兵務”和“防務”儘管一字之差,但卻有本質區別,簡單的講,“防務”就是管理內務和操練軍隊。而防務就是節制和調動軍隊佈署。

兵務不涉及“兵權”,而防務的實質就是兵權。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防務,或者說兵權由十三爺怡親王允祥親自掌管,沒有他的命令,兩個大營的主官不可能教出“防務權”。

果然,兩個大營的主官紛紛表示,沒有怡親王的手諭不可能同意由關外鐵帽子王的軍隊“共管防務”。除非有皇上的旨意。

廉親王允禩倒也胸有成竹:別急,皇上的旨意馬上就到——他事先做了一個心理暗示,等一會來的人就是傳達皇上的聖旨的!

不久,弘時帶著弘晝來到了大營,允禩讓弘時當著大家的面說說,皇上的旨意是怎麼說的。

弘時說:讓關外的鐵帽子王協助整頓旗營的防務,是皇阿瑪親口給我說的,五阿哥也在場。

他轉頭問弘晝:你說對吧?弘晝說:沒錯,皇阿瑪就是這麼說的。

西山銳健營和豐臺大營的防務就這麼被鐵帽子王帶來的人“共管”了。

允禩達到了目的。

弘晝就此犯下了“大錯”。

其實,弘晝還是很快的意識到,他的三哥弘時在傳達皇上旨意的時候,說的意思是和皇上的原意不一樣,在回去的路上,他對弘時說:三哥,皇阿瑪好像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啊!

弘時此時開始不認賬:那你剛才為什麼不說?並安慰弘晝:錯了也不要緊,明天再改過來不就行了!

但弘晝的心中的疑慮並未消除。第二天一早,他在上朝的路上等著十三爺怡親王允祥,並在見到怡親王允祥的時候,告訴他: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防務被關外鐵帽子王帶來的人共管了!

允祥驚出了一身冷汗,他當即告訴弘時:去告訴皇上,我的毛病又犯了,要去看太醫,朝會就不參加了!

然後,調轉坐轎匆匆離去。弘晝的疑惑變成了深深地不安。

允禩的計劃,百密一疏,這個“一疏”就疏在這個“共管防務”上面。

他的基本要求,是通過“共管”來穩住兩個大營,可以達到不能支援京城防務的目的,而在經城之內,就是隆科多的天下了。

但這個共管,是在怡親王允祥無法親自調動京畿防務的基礎上的,一旦允祥親自出馬,共同防務就毫無用處,因為京畿的防務,是怡親王允祥親自掌管的。除了皇上就是他。但是,允禩認為允祥病重,加上有皇上口諭,好像不會有什麼意外。

但是,意外還是來了。在這個意外當中,弘晝的“及時止損”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果弘晝害怕承擔責任而不做這個補救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事件平息之後,雍正並沒有責怪弘晝,說明還是認可弘晝的“將功補過”的舉動的。

沒有責怪降罪的意思,並不代表沒有“懷疑”的想法。雍正對弘晝的懷疑集中在一個問題上面,那就是“弘晝究竟是無心之過還是有意幫助”。

無心之過,雖有過但其行可涼,有心為之,雖無果而其心可誅。這兩點都是雍正要落實的,他希望弘晝是上一種人。

在雍正下旨讓他的三哥允祉以及三皇子弘時和五皇子弘晝共同去老八允禩府上抄家的時候,弘晝上演了一出“活出喪”的鬧劇,之所以搞這個荒唐的舉動,弘晝給他的三叔和三哥的解釋是:有道長算命,這些天不能外出,會有血光之災,做一個“活出喪”的道場,是為了消除血光之災。

不得不說,弘晝是徹底看明白了一個道理:哪怕是荒唐,也不能參與任何的“朝廷政務”。這一點,這個五阿哥貫徹的非常徹底,直到乾隆朝,五阿哥弘晝都是一個“荒唐王爺”。

弘晝導演了這麼一出“活出喪的荒唐劇”,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但總是要給他的皇上老爹解釋清楚的,這一點弘晝很清楚,所以在上演“活出喪”拒絕了“查抄八爺府”的差事之後,這個“荒唐王爺”便到雍正面前謝罪去了。

這個弘晝的“大智慧”在這一次和雍正的對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不但讓康熙對這個兒子徹底放心,還讓他的這個老爹從此不再去追究他的所謂的荒唐舉動。

這是一個和自己的年齡不太相稱的“少年老成”的皇子,在他去面見雍正的時候,沒有忘記通過賄賂來給自己找一個退路:覲見之前拿出銀票告訴雍正的親信太監李德全:如果在裡面過不去了,請李公公找折幫他躲過這一劫。

在面對他的皇阿瑪雍正,這個五阿哥弘晝表現出了與年齡不相符的“老道與城府”。

弘晝和雍正一見面,雍正就開門見山的問他:你的那個道場做完了吧?這個時候把你叫到我這裡來,你不怕有血光之災嗎?

雍正的這個問話,很隨意,也很有深意:你的那個道場,真的就是為了躲避“血光之災”嗎?

弘晝的回答, 很乾淨也很真實:兒子是沒有那個心思干預朝政,也實在是沒有那個能耐辦差,所以辦這個道場,只是為了掩人耳目。還請求皇阿瑪治他欺君之罪。

雍正很滿意這個回答:既然說開了,就不算欺君。

然後,雍正開始誇獎弘晝:不錯!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明哲保身。

此時弘晝的回答就是:兒臣是百無一用之人,就是修上十輩子也無法望皇阿瑪的項背。

弘晝要表達的意思非常清晰:本人水平有限,距離當皇上的標準差得很遠,您老人家就放心吧,我十輩子也趕不上您!

雍正被捧的比較開心,誇弘晝:朕的三個兒子當中就你最像朕,從來不爭什麼,朕當這個皇帝還是我爹非要我來當才勉為其難的當了。

雍正這話的意思是:爭是沒用的,只有你爹讓你當,你才能當的上啊……

弘晝立刻順杆爬:您老人家像太陽,光芒萬丈的,您就是不爭,也無人能與您爭輝。我就是盞小蠟燭,就那點亮,拿什麼爭啊!

雍正此時已經心裡有數,這個兒子有自知之明,基本可以放心。但他還是要把有些事搞踏實。

他拿了曾靜汙衊他為“暴君”和“昏君”的摺子,讓弘晝看看,意思是:你看如何處置啊?

弘晝把摺子退了回去:這狂犬吠日的東西,我不看 ,也不信。您老人家也別當回事。

意思很明白:這樣的朝廷政務,我不參與。

在雍正給他講了一通為什麼要在乎的道理的時候,這個弘晝再次表示謙虛:兒臣愚鈍,想不到這麼多,這麼深。

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來了,對弘晝來講也是最大的考驗。

雍正很溫和的問:在豐臺大營的幾個旗主王爺面前,你是怎麼“誤傳聖旨”的?

雍正沒有以“假傳聖旨”來定義弘晝的錯誤,用“誤傳聖旨”的描述,說明,雍正對弘晝在逼宮事件當中的作用,已經基本傾向於“無心之過”了。

然後,雍正問了一個關鍵的問題:當時弘時是怎麼說的?

這個問題,很關鍵,也很要命。弘晝如果回答的不好,會把自己從新捲進逼宮事件當中。

聰明的弘晝,選擇了繼續糊塗:一陣由於之後,說了句:好像也沒說什麼……。

雍正心裡就非常清楚了:這個弘時肯定是說了什麼,並且是很不該說的話,不然,弘晝是沒有必要替他隱瞞的!弘時參與逼宮的嫌疑陡然增大了……

雍正也沒有繼續追問:不想說就算了。但他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這個弘晝,真是把一切看得很透徹:不參與爭奪太子之位,不問朝政,在皇上老爹面前只做兒子,不做皇子。

這個信息他向雍正傳達的非常清楚也非常有效。

於是,他就可以放心的當一個“荒唐王爺”。因為,他只是皇帝的兒子,可以享受榮華富貴,絕不染指權力和朝政。

荒唐王爺其實也是個“聰明王爺”。


步武堂


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保弘晝一世平安!

第一,弘晝並不是無罪的。



雖然八爺逼宮時,弘晝及時將消息透露給了十三爺,讓雍正躲過了一場大難,但八爺胤禩最初到豐臺大營奪兵權時,是弘時和弘晝兩人跟著去的,並且弘晝當時沒敢反駁,默認了老八炮製出的所謂“整頓旗營兵務”的假聖旨。說到底,在八王議政的陰謀中,弘晝有意無意間充當了幫兇,雍正完全可以把他當做從犯進行處理。另外,在抄家事件中,弘晝為了避禍,鬧了一場活出喪,這是抗旨不遵,屬於重罪。所以,即便弘晝在處理八爺逼宮事件中有功,但仍要小心謹慎,不敢驕縱邀功。

第二,弘晝必須要向雍正示弱。



眾所周知,弘曆是康熙和雍正早早就欽定下來的接班人。而且雍正在位期間,由於九子奪嫡給他帶來的陰影,他對弘曆更是多方保護,生怕有誰在自己死後阻止弘曆繼位,甚至是篡奪皇位。所以,對弘時和弘晝兩個兒子,雍正其實是心存疑慮的。而此次八爺逼宮,正好給了雍正一個觀察的機會。事實證明,弘時確有奪嫡之心,而且已經跳出來了,雍正也決定對其加以防範。但對於弘晝,他在八王議政中究竟充當什麼角色?他鬧出活出喪,究竟是在韜光養晦呢,還是確無爭位之心,只是為了避禍和避嫌?雍正仍舊拿不準他的態度,所以還需不斷試探。這時,弘晝如不主動示弱,用以表達自己毫無爭位之心,以雍正的性格,難保不會對他也痛下殺手,斬草除根。



畢竟,無論怎樣沖淡舊日記憶,九子奪嫡的陰影在雍正的心中都是永遠無法抹去的了。


達摩說


不得不說,弘晝這才是大智慧,有點像是雍正當年九子奪嫡,韜光養晦的做法!


可以這麼說,弘晝必須這麼做,必須得表現出謙虛和謹慎,只要有一絲驕縱就很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雖然弘晝在八爺逼宮事件中表現很好,但是弘晝也一定程度上助力了逼宮事件,也是有罪的

八爺為了逼宮順利,特地去更換京城周圍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防務,但是京城安全都聽命於皇帝一人,其他人無權更換將領,於是八爺派弘時假傳聖旨,弘時還把弘晝也一起帶了過去,哄騙弘晝附和弘時,那些將領一看兩位皇子異口同聲,自然深信不疑,所以弘晝在弘時假傳聖旨這件事情中算是從犯!所以雖然弘晝及時通知了十三爺阻止了逼宮事件,但是實際上弘晝也是有罪的,因此,雖然雍正表揚了他,但是他可不敢沾沾自喜!


弘曆已經被內定為接班人,這時候弘晝只能避其鋒芒

弘曆將成為太子,這是大清朝眾人皆知的事情,也是眾望所歸,但是弘時偏偏不安分想要爭奪皇位,所以弘時最後的下場很慘!弘晝雖然資質平庸,但是官場之道他還是懂的,他的存在就是襯托弘曆,不要出風頭,不然弘曆即位後或許會大開殺戒滅了弘晝


青年史學家


弘晝害怕了,從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來看,他的一生註定只能做一個王爺!因為他知道雍正的皇位註定是留給弘曆的!從康熙時代起,弘曆的種種表現都是他們這一代皇子中的楷模!尤其是經歷了九子奪嫡事件,他也清楚的看到了雍正是如何對待年羹堯,對待隆科多,對待老八,老九,老十的!深知這個父親是心狠手辣的,所以他對皇位早已心死,現在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怎樣明哲保身!當他受到弘時和老八陷害,讓豐臺大營失去控制時,他想了很多,他面對的是爭奪皇位之站,怎樣他才能自保,當他意識到弘時和老八這樣逼宮根本威脅不到雍正的皇位時,他立刻把這件事告訴給老十三,其實老十三去不去豐臺大營接管兵權結果都是一樣,只不過老十三來了能夠把損傷降到最低!然而雍正看到的事情,經歷的事情,他不希望發生在弘曆身上,所以弘時有錯,但是錯不至死,雍正為了大清江山活生生的把自己的親兒子給殺死了!這也足夠說明雍正的心狠啊!弘晝雖然沒有親眼看見弘時的屍首,但是他心裡明鏡的,這是為弘曆登基掃清障礙,此時的弘晝能不害怕麼,因為能夠威脅到弘曆的只剩下他了,於是他主動跟雍正認慫,把自己貶的百無一用,這樣或許能夠逃得一死!確實雍正也對待弘晝也的確心軟了,最終放過弘晝一命,不得不說如果弘晝表現的特別突出,對雍正特別上心,那麼他也難逃一死,說明弘晝選擇一個最聰明的做法!


可樂男孩


洪晝比較聰明,知道自己在雍正皇帝心中的位置,更知道自己無緣皇位,論辦事能力不如洪利,論陰險狡詐不如洪時,他沒有和兩個哥哥爭皇位的資本,索性不如做個逍遙王爺,但是又擔心遭兩個哥哥和父皇的猜忌,所以故意做出一些荒唐事,以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另外也是告訴兩個哥哥他沒有爭皇位的心,同時也是做山觀虎鬥,無論洪時和洪利誰贏他都是既得利益者,令外在洪時的背後是以八王為首的皇族王爺的勢力,洪利被後是張廷玉為首的相權勢力,而洪晝沒有任何勢力可以依靠。他能所依靠的勢力在後宮和建立在雍正喜歡他的前提下,但這種依靠是最不牢靠的,與其夾在兩股強大的勢力中間,看不到勝算,不如壓根不參與爭鬥,在這兩派沒有分出勝負的時候,誰的勢力都不參與,不得罪,跳身事外,當有一方佔絕對優勢,取得最後勝利之前果斷出手,保住自己的那一部分利益不受損失就夠了。他的真實想法,可以騙過兩個哥哥,但騙不過雍正,這一點洪時是清楚的,他害怕雍正怪罪,又不敢賣乖,所以在雍正面前這麼說,把內心的恐懼暴露給雍正,讓雍正放心,打消雍正的顧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