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灰犀牛:孫正義「靜靜地」砸了多少錢在汽車領域?

前兩天,外媒報道,軟銀和豐田共同成立了一家出行服務公司,而且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出行服務公司。

在筆者看來,最值得關注的不是豐田,而是軟銀。這家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名為MONET,軟銀持股為50.25%;豐田為49.75%,軟銀佔大頭。MONET將整合軟銀的數據收集分析平臺和豐田的移動出行平臺。目前專注日本市場,未來有望推向海外。

汽車灰犀牛:孫正義“靜靜地”砸了多少錢在汽車領域?


對於軟銀來說,這是小錢。新公司初期投資約合1754 萬美元,未來還會繼續增資約合8772 萬美元,總計不過一億多美金。而眾所周知,軟銀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的規模是千億美元。

馬雲曾經說,他很後悔當年賣給孫正義那麼多股份。反過來也證明,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這筆買賣多麼超值,多麼眼光毒辣,多麼有遠見。6000萬美金一度變成2000億美金的傳奇故事。

20年的投資界各路大風口吹過,錢早不是原來的錢。現在孫正義在出行領域的動作都是以億為單位的。

據外媒報道,在今年年中的軟銀大會上,站在孫正義旁邊的是通用汽車的Daniel Ammann和滴滴的柳青。

汽車灰犀牛:孫正義“靜靜地”砸了多少錢在汽車領域?


這兩個人代表孫正義投資出行的兩大方向,而且這兩大方向的策略不同。

套路一| 出行服務領域:一統江湖

華爾街日報今年3月的統計數字表示,當時軟銀在出行服務的投資金額已經達到200億美元。

有個段子說,軟銀剛開始想投資頭部企業Uber,但是受到創始人阻攔。於是軟銀就把Uber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投一遍。直到2017年6月,Uber的聯合創始人兼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avis Kalanick迫於股東壓力辭職,軟銀終於拿下了Uber的投資。故事可能是附會,但事實是,2017年12月,軟銀斥資77億美元,獲得了Uber 15%的股份和兩個董事席位。

滴滴方面,據不完全報道,2017年4月,軟銀向滴滴投資50億美元;9月從阿里巴巴購買了5%股權,12月又投資了30億美元,報道稱,9月交易後總持股就已經達到20%。而今年滴滴負面纏身上市延遲,不少D輪投資人轉讓原始股,接盤的還是軟銀。所以目前軟銀佔股多少筆者難以說清,投資額保守估計也在100億美元規模。

汽車灰犀牛:孫正義“靜靜地”砸了多少錢在汽車領域?


不到兩年時間,通過一些列投資,軟銀已經成為Uber和滴滴的最大股東。

在此基礎上,軟銀還跟豐田、滴滴聯合向東南亞出行和移動支付平臺Grab投資。Grab這家公司大概目前獲得了超過65億美金融資,其中大部分來自軟銀、滴滴和豐田汽車。此外,軟銀還在印度投資當地出行服務企業Ola,軟銀在這些公司的持股都具有相當規模。

俯瞰軟銀的全球汽車出行投資版圖,讓人倒吸一口冷氣啊,從某種意義上已經一統江湖了吧?

套路二| 智能出行領域:擒賊先擒王

世界很大,但是人的數量是有限的,出行需求也是有限的。如果說軟銀在出行服務領域的線路圖是圈地和控場,而在邊界模糊、潛力無限的智能出行領域,其策略無疑是擒賊先擒王。

孫正義在智能出行有很多投資,但最大的兩筆給了做芯片的英偉達和通用汽車Cruise。

2017年,軟銀悄然成為英偉達第四大股東,累計投資40億美元。核心業務為“高性能計算、數據CPU和AI加速器”的英偉達厲害之處在哪?一目瞭然。又是芯片,還是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度學習的AI芯片!

汽車灰犀牛:孫正義“靜靜地”砸了多少錢在汽車領域?


再說通用。通用搭上軟銀,讓Cruise自動駕駛部門力壓谷歌,做到了美國該領域的頭把交椅。今年5月,通用宣佈,日本軟銀集團旗下的願景基金將向Cruise自動駕駛部門投資22.5億美元。而前兩天,本田也將向通用Cruise自動駕駛部門投資,金額達到27.5億美金。這就是投資界的馬太效應,強者更強。

以下為媒體整理的軟銀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部分投資:

汽車灰犀牛:孫正義“靜靜地”砸了多少錢在汽車領域?


其實還有一筆更大的投資,間接也與智能出行有關。2016 年軟銀於用310 億美元收購了ARM,並讓其在交易完成後退市。這是軟銀成立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 ARM 本質上是一家架構設計供應商,世界上超過95% 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ARM 的架構。今年9 月,ARM 就推出了專注網絡安全的全新自動駕駛汽車處理器。

孫正義曾預言,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全球微處理器產能的40% 都會貢獻給汽車行業。

“我們相信,這些芯片會一個個安裝在汽車上。”

汽車灰犀牛:孫正義“靜靜地”砸了多少錢在汽車領域?


孫正義在出行領域的投資會像阿里巴巴這樣成功嗎?結果不好說。但是這樣龐大的手筆讓人敬畏。

結語:

這篇稿子本不算是灰犀牛系列。鳳凰網汽車2018灰犀牛系列稿件旨在提醒和解析威脅汽車行業發展的系統性危機。但是,從民族汽車工業發展的角度看,對手的謀略是激勵,更是挑戰。當芯片之戰的傷口還在隱痛,當行業中依舊瀰漫著各種虛頭巴腦的故事,當政策投機者混淆視聽,當初心未明的各方頻繁撕扯,何以保持警醒和危機感?

就像上期福特的困境所示,在產業變革的大漩渦中,面對強大的對手,即使百年福特也難免失去平衡和節奏。未來,我們中國汽車業何以安身立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