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改变,才能引领孩子卓越成长

孩子在小学阶段,自我意识还在发展之中,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主要来源于父母、老师和同学,这些外部的评价会转化为内部的自我评价。

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孩子在小学阶段(6~12岁)主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个阶段成长的关键任务是发展能力,通过竞争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优化和调整自己。

如何正确看待竞争和成长进步,不能靠孩子自己去“悟”。作为家长,有必要刻意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挑战和压力的能力、面对失败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升,会带来良好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孩子形成优秀的品格特质,比如乐观自信、勇敢坚毅、积极进取、自律、同理心、爱心。

这个阶段如果发展得不好,孩子自我评价低,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状态,害怕困难,不愿意尝试,很难积极主动的投入努力。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认知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那么,父母要做到哪些改变才能引领孩子卓越成长呢?基础层面有三大原则:

一、信心

父母有成长型思维,引导和帮助孩子持续进步,相信“复利效应”会带来惊人的成长,就不会再焦虑。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越有耐心。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对孩子有信心?

(1)是否能够理性接纳孩子当下的真实状态

很多父母心理上不能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对孩子有过多的否定,主要的表现就是会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懒惰”、“不上进”、“胆小”等等负面标签。

而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很可能会成为跟标签一样的人,这就是标签效应。孩子们在这种心理效应下更为明显,因为年幼的孩子往往很信任父母和老师,把他们的话当真理,这种情况下的负面标签的破坏作用更大。即使开始的时候抗拒被贴上负面标签,但随着父母的经常性地重复评价,也往往会陷入“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

(2)是否对孩子有合理的近期期待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压不住火”。因为他们的期待是:这个你早就应该懂得,早就应该会了。而事实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发展能力的阶段,很多能力发展并不均衡,很多对大人来讲很简单的是,对孩子可能是很难的事。正常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应该是让孩子需要用力跳一跳才能勉强够得到的程度,也就是让孩子保持在学习区内。

如果父母期望高于这个程度,那么获得的必然是失望。而在不断的失望中,不能改善“无力教会孩子”这个事实,那么这些失望和无助就会转化为愤怒,无法控制地发泄情绪和攻击:“你不会动脑子啊!这么简单的题目不会啊!你天天都学什么了啊!!……什么关系啊!!互为相反数关系啊!!!”。

严重的负面情绪不但极大的消耗时间和精力,而且会减少采用积极行动的可能。

二、耐心

(1)家长能够摆正心态

以平静的状态去对待孩子,没有负面情绪的干扰,就可以体会孩子的理解方法和面对的困境,可以思考更多可行的策略。而孩子获得的是理解、认同和支持,可以把心力和精力用来专注于探索和练习,发展自己的能力。而不用消耗不必要的脑力去思考:又要爆发啦!是不是要骂我?是不是要打我??当大脑的情绪脑处在活跃状态时,理智脑的活跃程度会受到很大的抑制,出现“越骂越笨”的现象。

(2)克制自己对完美的追求

很多家长习惯于发现错误,认为严格就是不放过任何问题,只要发现这些问题,马上纠正问题,孩子就完美了。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就睁大一双眼睛,紧盯着,每一处毛病都马上指出来,要求孩子马上都改掉。实际情况是,以这样模式,问题会层出不穷,旧问题还没有效解决,新问题又冒出来了。这时候家长就会责怪孩子,一点也不上进,毛病说了多少遍也不改。

每个问题至少对应一个目标,指出问题越多,说明目标越多,目标越多事情越难做好。孩子每次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成就感,还被指责一大堆问题,这种情况能持续吗?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论什么行为和努力都遭到否定的话,这个孩子未来一定会缺乏自信、没有主观能动性,有些孩子还可能压抑、内心充满愤怒。

三、支持

家长要学会引导与帮助孩子如何持续进步。

(1)“进步”意味着家庭教育思路的转变

从“纠正问题”变为“如何进步”:

改正爱发脾气的毛病,转换为,如何表达需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正上课不专心的问题,转换为,如何提高听讲质量;

纠正写作业磨蹭拖拉的毛病,转换为,如何提高作业环节的效率。

这些毛病和问题,其实是孩子缺乏某项或几项能力的表象,随着能力的提升,这些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孩子成长过程,是以“补短”为主要任务的过程。对于学习,要系统地从流程和环节的角度来综合分析,提高这些流程和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能力。

(2)“持续”进步,需要系统化学习和践行

很多家长,看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也看了各种朋友圈的知识和经验分享,懂得很多道理。但是这种“碎片化”的知识,形成不了完整的体系。在践行的时候,只做了看得懂的,记得住的部分,这些一知半解,一招半式起不了真正的作用。

比如很多认可“快乐教育”理念的家长,做到了“快乐”,对孩子有耐心,但是没有做到“教育”——引导和帮助孩子持续进步,这相当于缺了一条腿,当然坚持不了多久。“静待花开”不是消极等待,更需要积极正确的行动来支撑。逃避做困难的事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必须包括能力提升带来的自我效能感,征服困难带来的成就感。

知易行难,明白一个道理很容易,但是落实到行动很难。难在越简单的道理,越需要一套完整的行动体系来支持。会的要做,不会的要学。关于家长要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才能引领和帮助孩子持续进步,请关注“七星家长”的后续知识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