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美国到底有多豪:二战对苏援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二战爆发后,纳粹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投降,英国面临极大威胁,在此情况下,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该法案授权总统可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那些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军事援助。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大片国土很快被德军占领。面对欧洲的严峻形势,美国总统罗斯福确信纳粹德国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他坚定地认为,苏联成功抵抗德国东进步伐,对维护美国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

于是,美国暂时放弃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态度,在同年10月将苏联纳入《租借法案》的受援国范围,向其提供大量战略物资。事实证明,这一援助是明智的,它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因素。

探秘美国到底有多豪:二战对苏援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美国对苏联实施《租借法案》后,向其提供的援助物资通过多条线路运送,主要有三条:

其一是从美国西海岸港口到苏联太平洋港口的北太平洋航线。这条路线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在二战期间运往苏联的租借物资中大约有一半是经由此路线输送的。

其二是通往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北极航线。这条路线几乎是自杀性的,受护送的船队始终受到德国舰艇和驻扎在挪威的德国空军的袭击。

其三是波斯湾—伊朗线。这条路线到达伊朗后转铁路运输的基础设施还须建设和完善。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北太平洋航线。

一、北太平洋航线的开辟

北太平洋航线的起点是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沿途经过临近阿拉斯加州南部的荷兰港和基斯卡岛,以苏联远东太平洋上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为终点。美苏经济合作与交流为此航线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做出开辟该航线的决定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该航路靠近日本领海,因而存在不可忽视的安全问题,但日本并未采取敌对行动。

(一)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领事馆

十月革命后,美国一直不承认苏维埃政权,但随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并受日本在远东侵略等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美国于1933年11月与苏联建交。苏美建交以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进展比较顺利,苏联接受了由美国提供的大量先进的制造技艺、工业设备及原材料,这对苏联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美苏两国关系的发展,美国希望两国间的贸易往来能够更加便利,于是在1940年7月首次向苏联提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美国领事馆的建议。经双方协商,苏联对此表示同意,美国驻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领事馆于1941年2月13日正式宣告成立。美国在苏联政府允许的情况下,于1941年8月在该领事馆委任船运顾问并安排海军观察员,以便将此地的日常工作及时汇报给在美国本土的海军总部。

探秘美国到底有多豪:二战对苏援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该领事馆的成功建立为美苏的外交活动提供很大便利。此外,符拉迪沃斯托克又是苏联远东太平洋上的重要港口,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将其作为对苏实施《租借法案》之北太平洋航线的终点站便水到渠成了。

(二)航线的启用

1.开辟与阻力

莫洛托夫在1941年7月访美期间提出了开辟北太平洋航线的建议。罗斯福总统同意苏联船只从美国西海岸港口(西雅图和旧金山)装载供应物,并由这些船只穿过北太平洋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苏联远东太平洋沿岸的其他港口。苏联希望凭借《苏日中立条约》来确保运送物资船只的安全。这样,《租借法案》物资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能够被更快更安全地运到苏联乌拉尔综合工业区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和苏德战争前线。

探秘美国到底有多豪:二战对苏援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但是美国仍有不少人士反对开辟这条航线。这种质疑以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口的地理位置为根据,因其与日本东京的航空距离只有675英里,其附近海域距日本领海以及日本控制的海峡和军事基地都非常近,所以很容易被日军袭击。这种说法客观上是有道理的,但历史事实证明,日本在美国援苏期间未与苏联开战,而是集中兵力于亚洲和太平洋战场。

2.安全问题

如果日本袭击苏联将不利于从北太平洋航线运送援苏物资,于是美国公开表示要援助苏联以

挫败日本侵苏计划。罗斯福为此要求国务卿于1941年7月6日直接致函日本首相近卫文麿,信中称美国得到了日本打算对苏联采取敌对行动的种种情报,并委婉地要求日本保证不进攻苏联。日本的松冈洋右外相答复说,日本要遵守同年4月签订的《苏日中立条约》[2]。美国由此从某种程度上达到目的。可见,牵制日本这个劲敌,对美国制定援苏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动机。

《朴茨茅斯条约》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确保运输安全的作用。它是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订立的,规定拉彼鲁兹海峡(北海道和萨哈林之间)在协商之下保持开放,萨哈林与俄国大陆之间的海峡也如此。《苏日中立条约》承诺,日后日本每届政府都将维持拉彼鲁兹海峡现状并将其作为永久自由走廊。这一海峡正是美国援苏物资运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必经之路,在此条约基础上苏联船只能够相对安全地经过这里。

3.解决运输困难

北太平洋航路的正常运作需要足够的运输工具,由于船只匮乏,苏联政府多次借用美国商船用于运输以确保租借物资顺利供应。

斯大林于1942年2月18日写信给罗斯福,他表示在运送从美国购买的军火和物资这个问题上苏联方面遇到很大困难。斯大林认为,最适宜的方法是借鉴英国把军火运到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时使用的办法,即由提供军火和物资的英国军事当局自己选择船只以及监督它们在港口的装货工作,并将其护送至目的地港口。斯大林说:“如果运送军火和护航船只到苏联港口的同样办法也被美国政府所采用,苏联对此将非常感谢。”

斯大林于1942年10月7日再次告知美国,向苏联运送军用物资的困难主要是缺少船只。为了弥补这一缺陷,苏联政府准备对美国运往苏联的物资数量进行削减,并准备暂时放弃坦克、大炮、弹药、手枪等军事物资的输入。

探秘美国到底有多豪:二战对苏援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同时,苏联要求美国能够保证每月至少运送500架歼击机、8000~10000辆卡车、5000吨铝和4000~5000吨炸药。斯大林还强调,苏联在接下来的一年内需要200万吨谷物(小麦)和尽可能多的油脂、浓缩食品和肉罐头。如果美国同意支援苏联哪怕是20~30艘船来补充船队,苏联船只将可以经由符拉迪沃斯托克运进更多粮食。

(三)航线的运输情况

1、各类物资在总运量中所占比例

对俄议定书是美国援助苏联的主要依据,笔者结合现有资料将这一过程分为七个时期:议定书出台前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议定书时期、里程碑协议时期以及租借终止期。每个文件执行过程中经北太平洋航线所运物资的种类和运量等.

探秘美国到底有多豪:二战对苏援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这七个时期的情况如下:

(1)1941年6—9月,即《租借法案》正式对苏联生效以前,美国通过北太平洋航线向苏联供应的货物有少量汽车和大量金属、化学制品、石油、机械和食物;

(2)1941年10月初——1942年6月底,即《第一议定书》期间,苏联接受的粮食数量占美国同期各航线运输总量的一半,其他物资很少;

(3)1942年7月初至1943年6月底,即《第二议定书》期间,此条航线承担了占各线路总运量一半以上的石油、机械、食物和化学制品,汽车和金属大概占总量的三分之一;(4)1943年7月——1944年6月底,即《第三议定书》期间,石油运输几乎全部利用此条航线,运输的机械占运输总量的一半以上,铁路器材、食物和化学制品的运量几乎是总量的一半,金属和其他物资占总量的三分之一,并运进少量汽车;

(5)1944年7月——1945年5月12日,即《第四议定书》期间,除汽车数量较少外,其他类物资运量都为总量的一半或以上;

(6)1945年5月13日——9月2日,即里程碑协议期间,各项物资运量在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7)同年9月3—20日租借终止期内,美国经此路线为苏联提供了铁路器材和汽车的全部,以及除石油外的很大比例的其他类货物。不难看出,食物供应总量最多,并且在各阶段持续占有很大比重;机械、石油、金属以及化学制品除在《第二议定书》执行期间供应很少外,在其他阶段也都占有很大比重。

2、年运量及总运量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接近五年之久,北太平洋航线运送物资总量占美国援苏物资总量的一半。

探秘美国到底有多豪:二战对苏援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每年经北太平洋航线运送的美国援苏物资数量几乎达到各条路线总运量的一半。从1941年6月至1945年9月,援苏货物数量不断增多。正如美国罗斯福总统在1942年10月9日给斯大林的信中所言:“我还在设法用我们的一些商船增加你们在太平洋的物资运输量。”可见,该航线为运送援苏物资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北太平洋航线特点

(一)可通航时间长

北太平洋航线主要以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为起点,并以苏联远东太平洋上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终点。该港被誉为“俄罗斯的开放之门”,是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重要对外交流港口。它位于日本海海岸,进港船只必须穿过拉彼鲁兹海峡。处于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该航线备受争议。

结冰期是影响物资运输的一个重要因素。纬度高低直接导致结冰期的长短,北太平洋航线纬度低于北极航线,其冬季结冰期比北极港口短,即使在冬季也不妨碍货船正常行驶。可通航时间长、货船往返次数多,就意味着苏联能够获得更多的战略补给。可通航时间长,使该航线比北极航线更占优势。

(二)安全而稳定

北太平洋航线也有其劣势,即总距离较长(耗时长)。从美国出发到苏联东部港口的货物要经西伯利亚大铁路才能抵达苏联战场。符拉迪沃斯托克距离旧金山5250英里,距离苏联西部6350英里,援助物资经此路线即从美国旧金山运到苏联战场的总长度为11600英里。在正常情况下,轮船须花费20天才能完成一次运输,从港口转西伯利亚铁路抵达苏联西部通常又要花费10天,因此,完成一次运输总共需要一个月。

探秘美国到底有多豪:二战对苏援助,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但是,北太平洋航线的优势大于劣势。原因有二:

其一,由上文可知北太平洋航线较为安全,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战略物资,完全能够弥补其单个周期耗费时间长的缺陷。苏联为了保证自己的后方安全,一直注意不去刺激日本。美日太平洋战争期间,苏联也持中立态度。

1942年,美国杜立特从大黄蜂航空母舰率领飞机队空袭日本东京,飞机因油料不足返回时有一架迫降苏联境内,结果一直被扣押到苏联参战为止。日本出于集中全力对抗美国的考虑,也尽量与苏联保持友好避免引发战端。而北极航线虽然离战场近、耗时较短,但始终遭受法西斯国家的袭击,导致理论上效率高实际上损失大。

其二,由上文中的统计数据可知,在美国援苏期间占半数的物资是通过此航线被运往苏联的。可见,北太平洋航线的运量确实很大,此航线最终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

三、结论

北太平洋航线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该航线美国为苏联战场提供了大量战争所必需的军用物资以及后勤补给品,应该予以重视。对苏援助是以四个对俄议定书为依据的,美国在这些议定书执行前后的几段时间里也使用该航线向苏联运送了一定数量的物资,还有一些是超出文件范围的额外供应。但也应该指出,美国给苏联以援助也是从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考虑的。一旦苏联崩溃,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但欧洲难以解放,甚至美国也自身难保,这是它不愿意看到的。

可以说美国对苏联实施《租借法案》的影响是相互的,美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生产力度向苏联提供尽可能多的战略物资,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同时,美国在同盟国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并且壮大了军工企业等各类制造工业的生产规模,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