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讀書=快樂童年?奶爸八年育兒實踐告訴你怎麼做

不讀書=快樂童年?別為自己的懶惰和不負責任找藉口

超級奶爸八年育兒經驗反思

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 伏爾泰

號稱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的想法的來源大概有兩個:1、童年很短暫,讀書的時間很漫長,要讓孩子痛快的玩。2、提前學習會讓孩子在課堂上覺得自己都會,養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和驕傲自滿的態度。

我們需要問自己的是:讀書就不快樂嗎?不讀書就一定快樂嗎?而事實上正好相反,閱讀可以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感,孩子什麼都不會反而會自卑,自卑的孩子更少的體會到幸福。

一、教育是社會分層的機器,你願意孩子在哪一層?

十幾年前快樂教育的理念從歐美傳入中國,像流行病一樣瘋狂傳播,迷惑了無數學生、家長、老師,對從1977恢復高考以來的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中國教育界形成了巨大沖擊。誠然,我們的教育讓孩子太累太苦,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存在很大問題。

但在現階段的中國,最公平的考試就是高考,我們通過高考把學生錄取到不同等級的學校,實現了學生的初步分層。

但歐美國家確實從中小學就實現了社會的分層,底層家庭的孩子上免費的公立學校,師資差、管理松,輕輕鬆鬆玩幾年,然後上個社區大學,畢業後依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而精英的孩子在收費高到普通家庭承受不起的私立中學、私立大學裡受到更為嚴格的訓練,繼續成為社會精英。

不讀書=快樂童年?奶爸八年育兒實踐告訴你怎麼做

不讀書=快樂童年?奶爸八年育兒實踐告訴你怎麼做

BBC的紀錄片《我的生活:伊頓公學》介紹了英國的這所世界頂級貴族學校,一年收費33000英鎊(約合人民幣32萬元)。管理極其嚴格,片中的一個男孩因為上課要遲到而忘記帶領結被嚴厲呵斥,不得不跑回去重新穿戴整齊。反觀我們國內現在的教育,學生擾亂課堂秩序,老師都不敢管,你還指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精英嗎?在《人生七年》這部紀錄片中,銀行家的孩子七歲時就能閱讀《金融時報》談論時政問題,普通人家的孩子卻只是在玩泥巴。你還會對孩子說“玩開心”就好嗎?再來看一下李湘的女兒王詩齡的畫,你讓孩子學會了什麼?

不讀書=快樂童年?奶爸八年育兒實踐告訴你怎麼做

二、讀書帶給孩子成本最低的快樂

相對於上天價的貴族學校,花費不菲的“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價格高昂的鋼琴、繪畫、高爾夫等教育,讀書是可以普通家庭就能承受的成本最低的快樂。孩子從中外故事、科學知識、歷史地理等等知識中開拓視野,獲取新知識,當孩子興奮地講述他的新發現時的幸福感不亞於得到了整個世界。

能考上好大學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從小就培養了閱讀習慣,對讀書有很大興趣的孩子。除了課本沒讀過別的書的孩子理解能力會很差,字都認識就是讀不懂什麼意思,你還指望他能學習好?

三、怎樣讀書認字的更有效?

錯誤的觀念:幼兒園就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單純枯燥的讓孩子識字、寫字。

這樣做的唯一結果就是培養一個厭學的孩子,提前澆滅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奶爸的小孩上小學一年級時三千常用漢字基本都認識了,可以無障礙的閱讀小學五年級的課本,怎麼做到的?

1、識字不能是刻意的,最好是在閱讀中自然而然的學會的。用小朋友自己的話說:我也不知道怎麼就認識了這些字。平時讀繪本故事時家長可以點著讀,街上遇到的廣告牌、宣傳畫可以念給孩子聽,慢慢就認識了。但要注意前提是,不要強迫孩子。

2、捨得給孩子買書,開闊孩子眼界。作家馮唐在自傳體小說中說的,愛讀書的孩子至少不會變成壞孩子。曾聽一個家長說:我給他買了好幾本作文輔導書,他就是不愛看。那種枯燥沒有營養的書,孩子愛看才怪呢!買書要注意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結合,孩子才會主動去讀,才能培養讀書的興趣。

3、不要提前學習學校的課程內容。有些輔導班提前教學校的課程,結果是孩子在課堂上覺得自己都會了,反而不聽老師講課,養成壞毛病後成績只能一落千丈。

4、營造家庭讀書的氛圍。如果家長長時間的玩手機、看電視、打遊戲,讓孩子去讀書?這怎麼可能,讀書是一件低刺激性的活動,但它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是持久的。打遊戲是可以帶來一時的興奮體驗,但過後的空虛感是長時間的。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 培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