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蜀汉四相”费祎用血淋淋的教训回答!

世人言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无需赘述,害人终害己、多行不义必自毙;可劳神费力、利害参半的“防人之心”要如何维系呢?“防人之心”的准则和尺度又是什么呢?“防人之心”处于“信任”和“猜疑”之间的怎样一个位置上呢?都是各执一词、错综复杂的问题。天下枭雄曹操的“疑心病”是臭名远扬的,误杀吕伯奢一家、错杀神医华佗等等,且说“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真是“防人之心”的极致了。然而,三国时期的另一个人,将“防人之心”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端,招致杀身之祸,此人,就是“蜀汉四相”之一的费祎。

为什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蜀汉四相”费祎用血淋淋的教训回答!

(天下枭雄曹操)

费祎,字文伟,生于江夏郡鄳(读音méng)县的名门望族,其父命薄福浅、逝于韶华,此后,年幼的费祎就寄养在族父伯仁的家中。伯仁的亲姑姑乃是益州牧刘璋的生母,因这一层关系,刘璋差遣使节迎请伯仁,伯仁带着费祎一起入蜀,游历四方、阔其见闻,拜服名师、明其慧德,一直尽心竭力的栽培费祎。蜀先主刘备平定益州之时(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费祎已是学富五车、声名远扬的青年才俊,与汝南郡的许叔龙、南郡的董允不相上下。

为什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蜀汉四相”费祎用血淋淋的教训回答!

(“蜀汉四相”之一的费祎)

许靖的长子许钦逝世的时候,董允和费祎想要一起前往许氏一族的墓园、出席许钦的葬礼,董允请求父亲、掌军中郎将董和差遣一辆马车,载送董允和费祎一程,董和出人意料的差遣了一辆破旧不堪、怪模怪样的鹿车过来。面上无光的董允倍感尴尬和难堪,迟迟不肯登上鹿车,而满不在乎的费祎率先上车,还颇费口舌的劝慰董允。到了许氏一族的墓园,董允看到诸葛亮等等达官显贵芸芸而集,一个个锦衣华服、马车精致,两相映衬之下,更让董允羞愧难当、手足无措,而费祎泰然自若、彬彬有礼。此后,驾驶鹿车的车夫将董允和费祎的表现细细致致的回报了董和,董和对董允说:“吾常疑汝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为什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蜀汉四相”费祎用血淋淋的教训回答!

(“蜀汉四相”之一的董允)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势如破竹的平定南中四郡,凯歌高奏而班师回朝,群臣于成都城外几十里的地方恭迎诸葛亮和将士们,恭迎的大多数朝臣比费祎官职更高、权力更重、资历更深,但诸葛亮特命费祎同乘一辆马车,一路亲密无间、谈笑风生,故此,大臣们对费祎另眼相看、不敢小觑。回朝之后,诸葛亮就提拔费祎为“昭信校尉”一职,令费祎出使东吴、进一步修缮和巩固两国的关系。

为什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蜀汉四相”费祎用血淋淋的教训回答!

(蜀国丞相诸葛亮)

蜀国的使团抵达东吴之后,尚是吴王的孙权设宴款待费祎等人,诙谐和机巧的孙权旁敲侧击、明褒暗讽的调侃和嘲讽蜀国的一些人和事,见闻广博、能言善辩的诸葛恪、羊衜等人也随声附和、边鼓旁敲,一时间疑惑、诘问和难题扑面而来,处变不惊的费祎对答如流、据理力争,几近一人之力就化解了孙权、诸葛恪等人的发难,这让孙权由衷的叹服,对费祎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确如孙权之所言,费祎的威望越来越高、官职一升再升,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祎已官至“司马”,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尽心辅佐。

为什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蜀汉四相”费祎用血淋淋的教训回答!

(吴王孙权)

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之间的明争暗斗已是臭名远播,吴王孙权也略知一二,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费祎也心知肚明、无可奈何,只能从中斡旋和劝阻。每一次杨仪和魏延仇人相见,都免不了一番唇枪舌剑,白热化的时候,怒火灌顶的魏延抽刀出鞘、半真半假的要杀死杨仪,杨仪吓得泣涕横流、连滚带爬,若不是费祎制止和劝解魏延,指不定闹出什么乱子。此后,费祎常常坐在杨仪和魏延之间的位置,以防二人意气用事的干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故此,一直到诸葛亮病逝为止,杨仪和魏延“鱼和熊掌兼得”、各尽其用,有赖于费祎左右支解的功劳。

为什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蜀汉四相”费祎用血淋淋的教训回答!

(心胸狭隘的杨仪)

诸葛亮病逝之后,杨仪和魏延再无慑惧,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此时,“老好人”费祎的软肋就一览无遗了,他能忍善耐、一味宽纵,可谓“妇人之仁”,终不能恩威并施的杜绝杨仪和魏延的私仇。最终,杨仪和魏延相互诬告,致使魏延蒙受“叛国投敌”之罪而一族尽诛,杨仪也口出狂言、遭费祎密告而贬为庶民。蜀国的大将张嶷初次的拜见费祎时,费祎已是国之枢纽、举足轻重的大将军,但他本性难移、“恣性泛爱”,近乎于毫无“防人之心”,哪怕是作乱的逆贼、敌国的叛将等等劣迹昭彰的人,他也轻信和纵容。心知不妙的张嶷致信费祎,说:“昔岑彭率师,来歙杖节,咸见害於刺客,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宜鉴前事,少以为警。”即张嶷以岑彭遇刺一事,警告费祎不可疏忽,不过,张嶷一语成谶,费祎栽在了“防人之心”一事上。

为什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蜀汉四相”费祎用血淋淋的教训回答!

(蜀国名将张嶷)

曹魏的将领郭循(或叫郭脩,此人的名字有争议)被姜维所俘虏,迫不得已的归降蜀国,但他“身在蜀营心在魏”,一直寻思着戴罪立功、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再逃回魏国,一方面将功补过、另一方面一洗前耻。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正月,大将军费祎在汉寿县举办岁首大会,庆贺这一辞旧迎新、普天同庆的佳节,觥筹交错的酒宴上,费祎任由郭循坐在一旁、毫无防备。郭循见文臣武将一个个的大醉酩酊、卫兵也疏于警惕,便抽出暗藏的匕首,猛刺费祎几刀之后夺路而逃。倒在血泊中的费祎伤重不治、一命呜呼,这样的死法,真称得上“死于非命”了,可惜了一位栋梁之材。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叵测、不可轻信,故“防人之心不可无”是一则至理名言也。

小考题:您认为“防人之心”的限度在何处?如何防止“防人之心”变成“疑神疑鬼”呢?

(本号专注于历史拾遗、人物品鉴,还望您的关注和订阅,万分感谢!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