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段祺瑞拒绝了蒋介石,选择去上海租界当寓公?

李秋橙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通电下野彻底告别政坛,到天津当起寓公,随后发生系列大事件,1930年,日本人策动原北洋军阀成立反蒋联合,成立北洋大联盟打算由段祺瑞主政,吴佩孚主军,组建北京政府分裂中国,被段祺瑞一口回绝。


风起云涌,贼心不死的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中国东北建立了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把目光投向华北地区,又计划成立华北伪政权,由段祺瑞出任首脑,拉大旗当虎皮,继续对中国执行蚕食分化政策,但三番五次派人相邀无果。

树的皮人的影,段祺瑞的声望摆在那里,日本人动作频频,蒋介石深感不安,恐怕他为敌方利用,便以段曾任保定军校总办,而蒋曾在该校就读为由,执弟子礼请段祺瑞南下到南京居住。段祺瑞不致可否,蒋介石为打消疑虑,动作频繁,嘘寒问暖之余,又派心腹吴忠信前往看望并多次送上生活费。


盛情难却,1933年1月,在蒋介石再次亲笔恳请下,段祺瑞离开天津前往南京,大喜过望的蒋介石命令南京少将以上级别的大员都到车站迎接,横幅打着“民国功臣”,“三造共和”等大标语。蒋介石一身戎装前往亲迎,盛宴款待,第二天又一同拜谒中山陵。

住了一夜两天后,段祺瑞以女儿住在上海为由,启程前往上海定居,居住在陈调元的公馆中,蒋介石则每月送上一万元生活费。段祺瑞到上海接受《申报》采访时说“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惟有自救耳”。

上海不比天津,是国之重地,日本人不能在此为所欲为,适合定居避开骚扰及不测之事。而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曾是敌人,作为北洋老人,若住在老敌手的重镇南京,情何以堪?段的南京之行,在大是大非上也作出选择,即承认尊重南京政府为当时中国合法政府,对原北洋系和日本人表达了倾向,这也是蒋同意他住在上海的根本。同时,段自知寿命将至,已无须顾虑太多,定居上海的第二年,段祺瑞便胃病发作,多方救治迁延日久,于1936年在医院病逝,终年72岁。

读史鉴今,修心明性,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南方鹏


说起段祺瑞这个人,毁誉参半,我就提他一点,国内政治人物中,少有人能做得到。段祺瑞一路升到国务总理费了20多年,这20多年里,段家一直租房子住,你没看错,段祺瑞没有自己的房产。

有两年是个例外,袁世凯送给他一套房子住,这套房子是别人打感情牌输给袁世凯的,袁世凯死后,人家房主手里还攥着房契,居然就找到堂堂国务总理段祺瑞家去收房,段祺瑞看到人家的房契,居然也乖乖的配合腾退,重新出去租房住。

有这等胸襟的人,我只能说,不适合从政。

1926年三一八事件后,段祺瑞被冯玉祥将军逼迫下台,说负气也好,自愿也罢,段氏从此再也没有登上历史舞台,隐居天津当了一个小公寓的寓公。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对段祺瑞连续发力,企图扶植段祺瑞东山再起,段氏不为所动,并未逆势而行,在蒋介石的劝说下,秘密南下。

蒋介石还是比较尊重段祺瑞的,一度谦卑的自称学生,这学生当的不冤,蒋介石做过保定陆军学堂的学生,而段祺瑞正是第一任校长。段祺瑞隐居期间,在一次记者采访过程中谈到蒋介石,他认为蒋介石不算第一流的人杰,只算得二流人才。

段氏口中的二流人才亲自率领少将以上军衔的几百名将军们在南京下关码头迎接段祺瑞,又亲自将段氏搀扶下船,算是给足了前校长面子,并委以“国府委员”衔,当夜,“国府委员”段祺瑞赶往上海,开始了他的上海寓公生涯,“国府委员”成为段氏人生最后的一个虚衔。

蒋介石每月赠送一万元敬仪,使得晚年少有积蓄的段祺瑞免于生活困扰,对此,段氏是心存感激的。随着日本人侵略脚步一天天的临近,被历史定位为亲日派的段祺瑞多次托他人给蒋送话:“介石和我下棋赢了,赢得有风度,我希望他和日本人下,也要赢才好!”


历来现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众多的北洋军阀中,段祺瑞算的上一个极其复杂的人了,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

段祺瑞是一个怎样的人?

功绩

1.三造共和

2.支持自己的部下徐树铮收服外蒙古。

3.对中国陆军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4.使中国军队更现代化,摆脱了封建迷信思想。

个人品德

不要以为所有的军阀都穷凶极恶,贪恋钱财,段祺瑞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被称为"六不将军",哪六不呢? 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段祺瑞刚正廉明,两袖清风,甚至在他当总统时所住的房子都是租的,堪称道德模范。


负面

1.在段祺瑞的军阀统治期间,过分依赖日本的支持和援助。为了换取日本的实力援助,出卖了很多国家利益。

2.制造了"3.18惨案\

历史惊文


民国十五年(1926年)4月9日,冯玉祥将段祺瑞驱逐下台。失去了北京临时执政宝座的段祺瑞回到了天津,定居在日租界须麽街魏宗瀚公馆(魏宗瀚是段祺瑞的旧部)。自此,年已六旬高龄的段祺瑞告别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

在天津隐居,段祺瑞没有经济来源,只得靠旧部和学生的资助来度日。幸亏他的旧部和学生很多都在北洋政府担任高官,所以生活还能维持下去。但是段祺瑞毕竟是下野之人,风光不在了。为了节省家中开支,从不过问家里日常开销的段祺瑞,在天津也认真地管起家务,每日账目他都要过目审核。

当时段祺瑞表面上声称厌倦了政治,但他其实每天都还在读报,关注时局的发展。他与各方面的势力均有接触和书信往来(广东革命政府除外),以妄图东山再起。但是现实是无比残酷的,北伐军势如破竹,甭管是直系还是奉系都被北伐军打的很惨。段祺瑞见如此情形,也就彻底断了自己东山再起的梦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土肥原这个老鬼子在拉拢了溥仪后,又打算将段祺瑞也拉下水。他希望借助段祺瑞在北洋军人中的威望和影响,建立华北伪政权,为其侵略服务。段祺瑞虽然热衷于权力,但是对于出卖国家主权、当汉奸,他是没兴趣的。因此断然拒绝了土肥原贤二。

对于段祺瑞的声明大义,南京政府方面非常感激。因为南方要剿共,北方还要抗日,南京政府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此时蒋介石正在北京,在蒋的授意下,安徽省主席吴忠信出面联络(吴和段都是合肥人),找到了段祺瑞的侄子段宏纲。并由他牵线搭桥,蒋介石与段宏纲在北京饭店见了一面。据段宏纲的回忆:蒋先生说自己是保定陆军学堂的学生,段公是我的老师,我因为公务太繁忙,不能前往天津看望先生。这次会见后,蒋介石派吴忠信去天津拜访了段祺瑞,并送去两万元生活费。段祺瑞也因此改变了对国民政府的印象。



随着日军侵略华北的加剧,南京方面认为如果段祺瑞仍然住在天津日租借,恐怕会有生命安全。便安排了中国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永铭,让他到段祺瑞的公寓,邀请他南下。钱永铭这次天津之行,带去了蒋介石的亲笔信。在信中蒋介石恳请段祺瑞南下颐养,并表示只要段祺瑞愿意南下,什么都可以商量。恰巧当时社会上传消息,说日本人要劫持段祺瑞。在这种情况下,段接受了蒋的邀请。他对钱永铭说:我已老不中用了,如蒋先生认为我南下,于国事有益,我可以随时南行。

表完这个态,段祺瑞遂即收拾行李,于第二天离开天津南下。

在途经山东时,山东主席韩复渠带领济南大小官员在车站迎接。韩复渠曾经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段祺瑞本来是不想见的。但是值此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段公还是选择了与韩复渠握手言和。

火车到达南京浦口车站时,站台上呈现的情景让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蒋介石给了段祺瑞极高的礼遇,他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将以上军人,一律过长江,在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并在随后为段祺瑞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上,蒋介石第一个登船迎接,当众给段祺瑞行了一个军礼。(学生给老师敬礼)




抵达南京后,段祺瑞做了两件事,震惊了当时的媒体圈。第一件事是,发表力挺蒋介石以和国民政府的讲话;第二件事是,拜谒了南京中山陵。当年孙中山北上,段与孙曾发生过严重分歧,孙在逝世北京时,段祺瑞赌气没有出席葬礼。此次段祺瑞拜谒中山陵,一方面是承认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则是意在告诉国人,国难当头,团结第一。一切私人恩怨都可以放到一边。



在忙完这一切后,当天夜里,段祺瑞同随员乘快车赴上海。蒋介石电令上海市政府负责接待安排。他之所以要离开南京,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没打算留在南京。因为段祺瑞有一种不屈就得性格,当年怼清廷、怼袁世凯、怼黎元洪和冯国璋,他都是这种不屈就的做派。换句话说就是段祺瑞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毕竟六十八岁了,没必要待在南京这种全国的政治中心。远离南京,但又离得不太远,这才是明智之举。

段祺瑞去到上海后,蒋介石每个月都会给他送一万块的生活费。并且还精心的给段祺瑞安排在了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的公馆。蒋这么安排,不仅是因为陈调元的公馆足够气派,更是因为陈调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这能让段公感到体面。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给段公提供万元月俸,这笔钱保证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从容生活。不过,段祺瑞对此已经不太关心了,晚年的他潜心于佛事,大部分时间都在静坐朗诵佛经,对政治已经是心灰意冷了。


1936年,段祺瑞因胃病发作,出血不止,病死在了上海宏恩医院。蒋介石得知后,拨款了二十万元,用于段公的墓地购置。并且林森、居正、于右任、吴忠信、张治中等国府要员亲临吊唁。当天国民政府明令以国葬,这是继黎元洪之后第二位享受国葬的北洋政府元首。

但是,段祺瑞的丧事还是办的虎头蛇尾。南京方面是风风光光的给段公办了丧事,并且在北京也成立了治丧筹备组。

但是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却将二十万治丧款给花掉了。结果就导致段祺瑞的灵柩运回北平后,没有钱安置。最后还是宋哲元出面,筹集了两千块,才将段祺瑞的灵柩暂停放在了西山卧佛寺的一处新搭建的房屋内。谁知这一搁置就搁了整整二十八年,一直到1964年,才在章士钊的出面下,将段祺瑞的灵柩移葬于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地的规模非常小,知道的人并不多。(章士钊也是段的老部下)





段祺瑞的墓碑背面刻着段祺瑞的遗训,而正面也没有任何官衔,除了家属亲人的名字外只有八个大字: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Mer86


九一八事变后,一批原北洋下野军阀被日本人利用,纷纷组织亲日组织,原北京政府国务总理、临时执政段祺瑞也进入日本人视野。为避免此公被日本人利用,蒋介石遂派心腹、江浙财阀钱新之前往天津劝说段氏南下。

正当盛年的段祺瑞

钱新之与段祺瑞心腹、原财政总长曹汝霖是好友,曹也寓居津门。到天津后,钱新之上门造访,曹汝霖颇为惊异,问他为何突然来津。钱说明来意,请曹汝霖代为禀报段祺瑞。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段祺瑞当时住在姻亲和部下吴光新家,距离曹汝霖寓所很近,曹汝霖一口应承,与钱新之一同来到段家。

段祺瑞曾兼任保定军校校长,蒋介石是他的学生,蒋此次也是以弟子礼邀老师南下的。钱新之很会说话,将事情说得婉转且不露痕迹。段祺瑞是个明白人,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马上应承,并让钱新之马上订机票南下。

段祺瑞在京津一带的部下得知此事后,纷纷表示反对,但段祺瑞决心已下,对众人说:“我已答应钱新之,岂能失信!况且机票已经订好,马上即可动身。”众人知道段祺瑞的脾气,一旦打定主意即难更改,只好听之。

段祺瑞到南京后,蒋介石亲自到机场迎接,口称“志清”,执弟子之礼甚恭,段祺瑞非常满意。蒋介石说明了自己的意见,请老师在南京居住。但段祺瑞不同意,他说南京是国民政府驻地,蒋介石政务繁忙,自己居此颇为不便,要求到上海租界居住,并以部下和学生陈调元的一处房子作为寓所。陈调元的这处住宅是西式建筑,院中草木葳蕤,颇为幽静。蒋介石非常满意,于是同意了老师的意见。

段祺瑞在南京还对新闻界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

当此共赴国难之际,政府既有整个御侮方针和办法,无论朝野,皆应一致起为后援。祺瑞虽衰,亦勉从国人之后。

段祺瑞到沪上后,国民政府除了一切用度外,每月另付特别费20000元。段祺瑞生活简朴,称用不了这么多钱,蒋介石说若不需此数,可以分赠旧日部下袍泽,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段祺瑞这才接受,自己只留下数千元,其他的均分给旧日部下。

老段到沪上居住后,生活清静,北方部下如曹汝霖等人常来探望,据文史作家李洁在《文武北洋》中透露,蒋介石也曾来探视。段祺瑞每日在院内散步,在佛堂诵经,然后便在院内草坪上读书看报。晚上与家人朋友打几圈麻将,有时还与人下围棋,围棋天才吴清源常来段府对弈,段祺瑞经常赢他半子。

晚年段祺瑞学会了打台球

段祺瑞平常吃素,平常吃饭只一菜一汤,有时只有一碟咸菜,这与蒋介石的生活到颇为相似。1936年11月,段祺瑞因长期吃素,引发胃病及营养不良,逝于沪上,享年72岁。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因其一生事业都在北方,所以其子女将灵柩移于北平,后葬于万安公墓,其老友和部下章士钊题写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段祺瑞在上海的故居后来成为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不知如今还在否?


民国年间那些事


1933年1月22日,国军序列少将以上军衔到南京浦口车站,集体恭迎北洋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蒋介石亦在下关码头戎装迎接。(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段祺瑞恍惚间就看到了自己当年的身影,但在稍微的快意之后,段祺瑞仍然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对于一个从1926年就下野赋闲在家的老北洋来说,这样的礼遇不可谓不高,在旁人看来,段祺瑞大有再次出山问政之势。

但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段祺瑞做为当年叱咤风云的政界人物岂能不知蒋介石的真是意图。

做为老派军阀,蒋介石能对他礼遇有加,并不真的是看重段祺瑞的才华和能力,更不是看重他在军界的地位,蒋介石一不过是怕段祺瑞当汉奸,二则是搞那么大的场面,看似在迎段祺瑞,实则是拒。

说白了就是客气到让你以后不好意思再来,再来主人的位置都要“让”给你了,你还敢来?


即使请人做客这事,恰到好处是为“迎”,过犹不及,就蒋介石的举动,其实是在释放强烈的信号:时代已经没有了你的位置,功成身退,保住晚节,识相才是真英雄!

段祺瑞怎么做的呢?他并不是不与蒋介石合作,而是双方确实没有合作的基础,他们唯一一致的一点就是对待日本的态度上。

1933年,日本人极力拉拢段祺瑞,试图将他拉下水当汉奸,段祺瑞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但蒋介石仍觉不妥,认为段祺瑞在天津始终是个隐患,天津当时是日本人的地盘。

于是便安排人与段祺瑞取得联系,还许诺在政治上共商国是,段祺瑞明知道这些不过是个幌子,但不当汉奸却是他的本意,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他懂,因此他也觉得有必要离开天津,但绝不是要与蒋介石共事。

而是逃离是非,果然在与蒋介石会面的第二天,段祺瑞就识趣的离开了南京,奔赴上海,蒋介石能做的就是仁至义尽,以每月2万元的经费供段祺瑞花销。


历史三日谈


先简单描述下段祺瑞:

段祺瑞,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外号“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极有可能被日本人谋杀。

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享誉于世。

现在回答段祺瑞为什么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

第一政治主张不一样,段祺瑞的北洋军阀脱胎于洋务派,跟蒋介石的国民党的政治主张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段祺瑞去了也只是做个花瓶,按段的地位是不可能去的,去了也发挥不了作用。

第二段是前辈,蒋是后辈。段是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这种新军阀的师傅辈,虎死不倒威,丢不起这个脸。

第三段也可能年纪大了,手里一点本钱全赔光了,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了。养老很正常。


黑瞳视野


作为性格异常刚硬,刚硬到甚至有些刚愎自用的北洋顶级人物,段祺瑞在人生垂暮之年能抛弃前嫌,接受昔日敌人蒋介石的邀请欣然南下,这绝不是苟安,更不是低头,而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大义之举,明智之举。

这事看似并不能给大家带来强烈的感受或者冲击,其实很不容易,没有光明正大的广博胸襟,没有历经沉浮的深厚智慧,换他人多半要么不甘,要么不屑。

你看,同时代、同等高度的如吴佩孚、曹锟乃至晚一点的孙传芳这些大佬,即便他们最终没有叛国投敌,但屈尊南下的事他们却也没有做。

不理解枭雄的内心有多“尊”,就无法理解段公之“屈尊”有多可贵。

慈禧是何等万人之上,曾经的段祺瑞硬是可以屹立不跪!

袁世凯是何等霸道之极,曾经的段祺瑞硬是能够誓死不从!

对比这些,再看段公的欣然南下,说他的这个举动是国难之时的大成全那是一点不为过,一个南下既成全了蒋介石、自己,也成全了时局、国家。

然而,仔细看段公的具体行程,你又会发现段公的南下是屈尊但又不屈就。

所谓的不屈就,正像这个问题指出的那样,段公是同意南下,但拒绝了蒋介石让他留在南京的说法。

在南京短暂停留一日后,段公即取道去了上海,并在上海渡过了他人生最后的三年时光。

为什么执意不留南京,总而言之就是咱们上面说的不屈就,段公的“不屈就”很知趣,很淡泊,也很明智。

而之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更主要的是因为段公南下呈现出来的种种情景实在是一段难得的民国佳话,在这段佳话中你能看到中国的传承之道、礼仪之道、君子之道。

1933年1月19日,国民政府派特使钱永铭秘密到天津面见段祺瑞,并奉上了蒋介石的亲笔信邀其南下。段祺瑞当即表示可立即南下,他说:“余老矣,无能为矣。如介石认为我南下于国事有益,我随时可以就道。”

表完这个态,段祺瑞即收拾行李,于1月21日离开天津南下。

途经山东时,段祺瑞见了曾是宿敌的冯玉祥部将韩复榘,内忧外患之时,段公选择了握手言和。

1月22日中午抵达南京的时候,南京浦口站台上呈现的情景让段祺瑞感到既意外,又欣慰。

蒋介石命令“在南京所有少将以上军人,一律过江于浦口迎接北洋元老段祺瑞老先生。”

在随后为段祺瑞举行的盛大欢迎仪式上,蒋介石第一个登船迎接,并在见到段祺瑞时行了一个颇有师生涵义的军礼。

抵达南京后,段祺瑞除了发表力挺蒋介石以及对国民政府表示期许的讲话,更做了一件极具象征意义的事。

段公拜谒了中山陵。

此举的象征意义何在呢?

一来,段公此举实为向孙中山表示歉意。当年孙中山北上时,段与孙曾发生严重分歧,孙逝世北京,段祺瑞没有出席葬礼。

二来,段公此举更意在告诉国人,国难当头,团结第一。

一天紧张的行程后,段祺瑞在23日晚乘车去了上海。

蒋介石对段祺瑞的选择表示了高度的尊重,有一个细节很能反应蒋介石的用心与尊重。

他特意安排段祺瑞一家住进了法租界霞飞路1487号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的公馆。

这么安排不仅是因为陈调元的公馆足够气派,更是因为陈调元曾是段公的老部下,它能让段公感到体面。

除此之外,就是每月给段公提供万元月俸,这笔钱保证了一生清廉的段公在上海可以从容生活。

居沪三年期间,段公女儿回忆的一个细节也很让人感慨——一日,蒋介石来段公馆看望段公,因门卫不识蒋居然被挡在了门外,而蒋介石呢,则安静地坐进车里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

幸亏段公女儿发现门外有贵客,蒋介石这才得以进了段公馆。

这个细节说明,蒋介石对段公的尊重不是表面文章。

三年后,段公最终因胃溃疡复发,胃部大出血去世。

弥留之际,段公留下了忧国忧民的临终“八勿”遗嘱。

在之后的葬礼上,民国政府用八十人抬棺、二十一响礼炮、三千人送行的方式向段公表达了最后的敬意!


黑句本


段祺瑞是近代史上少有的从一而终的明白人,从反对袁世凯称帝却念及袁世凯的知遇之恩没有参加讨伐袁世凯的运动,到后来言辞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来到上海租界安静度过余生,他有过风光无限野心勃勃的时期,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丝毫不曾含糊。他因为为官清廉,下野后生活都成了问题,晚年还要靠着国民政府的救济生活,最后去世的时候竟然没有一处房产。

段祺瑞在下野之后知道自己已经难以东山再起,彼时他已经年过花甲,但是日本方面还是看中他的声望,拉拢溥仪之后还妄想拉他下水,段祺瑞严词拒绝。正在北京的蒋介石对他的爱国行为十分感激,但是始终害怕段祺瑞被日军利用,于是派人通过他的侄子联系上了他,因为知道他当时生活困难,还捎去了两万元生活费。

蒋介石在带话给段祺瑞时是以学生的身份(他是保定陆军学堂的学生),态度十分诚恳,当时的段祺瑞已经心有动摇。后来蒋介石亲自写信给段祺瑞,担忧日军对段祺瑞和家人不利,希望他能离开天津南下,段祺瑞同意后第二日就启程去了南京。

蒋介石为表诚心,亲自率南京少将以上官员前往迎接段祺瑞,并且当场以学生身份向段祺瑞行礼。在国家大义面前,段祺瑞选择了放弃私人恩怨。不仅支持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而且前往拜谒了中山陵。

而后来段祺瑞还是拒绝了蒋介石留段祺瑞住在南京的好意,而是去了上海租界,远离国民政府的权力中心。虽然冰释前嫌,但是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之间针锋相对的历史毕竟不能全部抹去,加上双方从来就没有合作的基础,北洋政权已灭,对于蒋介石来说,段祺瑞的利用价值已经不高。段祺瑞十分知趣,不会留下来在国民政府任职,避免落得被动的地位。

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因为段祺瑞已经对政治心灰意冷,对权力已经没有什么留恋。晚年的段祺瑞潜心佛学,他曾在3·18惨案之中,作为一国总理的段祺瑞曾对学生长跪不起,并且立誓要终身食素以求赎罪。这个决定他真的坚持到了最后,后来他胃病严重,医生多次建议他改善饮食都不曾动摇。

段祺瑞被骂卖国主要是曾经利用部分省份的开矿权、铁路修筑权等等作为抵押,先后向日本人借了五亿日元。这些钱他都用作了士兵的军饷和其他的建设工作。虽然后来段祺瑞曾经象征性地还了一点点钱,但是大部分钱他本来就打算赖账不还。加上当时他抵押给日本人的大多是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东西,等到北洋政府倒台之后,国民政府根本不认这笔账,导致了国内的“昭和恐慌”,弄得负责追债的日本军官直接自杀了。


木剑温不胜


我真的不懂为什么近年来开始美化北洋军阀,如果吴佩孚、段祺瑞真的是清正廉明,那么中国近代是民主革命的正确性就丧失了。以段祺瑞为例,现在的人说他是六不总理,我就问了,不喜欢钱的总理是如何养活七个妻妾的?石家庄井陉煤矿一直是由段氏家族控制,石家庄的段家楼占地千亩,美轮美奂,是谁的?段祺瑞抗战初期,一直与日本人暗通款曲,是民国政府以利益和手枪进行利诱和警告后,才离开北京去南京的,根本谈不上民族大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