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胡同的《百业源流》

《百业源流》是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的“世纪长春系列丛书”之一,孙彦平先生编著,长春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书中记述了长春200年来各行各业的存在与发展,追溯各个行业在长春的源头与发端、发展与进步、跌宕与演变,所有的行业都在长春城市发展中占有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百业源流》中有关于新市场、新民市场以及新民胡同的记载,归纳整理如下。

新民胡同的《百业源流》

2014年5月的新民胡同

1,商业--市场交易业。

长春的市场最早有两个柴草市一个骡马市和三个菜市。随着城市的扩展,市场的数量和容量也在扩大。1919年长春警察厅报告,辖境内有粮米市场1处,柴草市场6处,牲畜市场5处,菜市场6处,杂业市场4处,其中最著名的算是商埠老市场和商埠新市场,老长春人无人不晓。随着商埠的建成,商埠地的中心逐渐北移,商埠督办陶彬为促进商务,于1917年指定在西四马路、西五马路中间建新市场一处,规模较商埠老市场小。商埠新市场也是综合性杂业市场,但偏重于饮食娱乐性。著名的新民戏院就设在该市场内,长春著名的小吃也多集中在这里,长春人遂把这里的小吃戏称为“六国饭店”。民国时期设立的商埠地新、老市场,中间经历伪满和国民党统治,至解放后依然生机勃勃,成为长春城市市场交易业的代表。

2,饮食服务业—餐饮业。

1918年商埠局又在西四马路与西五马路中间开办以饮食娱乐为主的新市场,这里又出现了许多饭店,据老长春人回忆不下几十家,长春人将这里戏称为“六国饭店”。这些饭店为了招徕顾客,都把厨房的门窗洞开,让顾客能直接看到里面,做馅食的常把馅摆在案上。1925年,回宝珍在新民胡同创办了“回记饺子”,以其味道鲜美而闻名长春,并至今不衰,成为长春餐饮业中的名品。

新民胡同的《百业源流》

《发现长春》书中的新民胡同

3,文化艺术事业—京剧演出业。

1934年,新民剧场由黄楚宝、侯春华经营京戏班,成为专演京戏的剧院,长春的京剧演出业由此进入一个兴盛时期。

侯春华(1880年—1950年),河北香河人,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参加戏班活动,1924年在哈尔滨大舞台任前台管事,后道长春城内龙春戏院当经理,1931年下半年至1932年3月,被首次聘到新民戏院。到新民戏院后,他针对当时大量清朝遗老到长春爱看京戏的情况,组织了一些有名行当参加的较强的戏班,演出京剧,每天中午和晚上演出两场。仅1932年1、2月间,新民戏院就演出了《呼延庆征东》、《五龙下凡》、《赵匡胤出世》等连台本戏,“票价提高到100吊,仍座无虚席”。

1932年新民戏院重修,建成占地1228平方米、坐北朝南的2层楼房,戏台为舌形,楼下设池座,楼上设包厢,戏班演员增至75人,职员增至147人,全场可容观众1000人。新民戏院至此成为长春演出京剧的剧院之首,伪满皇帝溥仪曾来此观戏。

1934年侯春华再次入主新民戏院,用号称东北“四大永”之一樊永在坐中(后台业务总管),召著名演员孙玉楼以及韩少芳、苏少舫、李秋波、阎茂林等陆续入班,演出连台本戏,成为以演本戏为主、在东北很有特色的戏班。侯春华因此与哈尔滨新舞台的秦玉峰、沈阳共益舞台的孙福臣、大连宏济舞台的李祥阁齐名,被称为东北的“四大班主”。沦陷期间来新民剧场演出的关内名角有言菊朋、马连良、谭小培、裘盛戎、袁世海、童芷苓、李少春、谭富英等,东北名角有程永龙、唐韵笙、白玉昆、李盛斌、梁慧超、周少楼、张云溪、曹艺斌、容丽娟、孟丽君、吕慧君、新黛玉、张莆华、张春山、高亚樵等,演出的剧目有《西游记》《济公活佛》《金鞭记》《武松》《狸猫换太子》《彭公案》《三侠剑》《唐明皇游月宫》《张汶祥刺马》《空城计》《长坂坡》《宝莲灯》《六月雪》《借东风》《四进士》《春秋笔》等。

4,文化艺术事业—电影放映业。

至1928年,长春经常放映电影的影剧院主要有5处,其中有商埠新市场内的爱国茶园。

东北沦陷后影院增多,至1945年,新市场附近的影院有国泰电影院(今大众剧场)、大安电影院(后为前进电影院,已无)、大光明影院(原市少年宫,已拆),这时的电影已是有声电影了。

新民胡同的《百业源流》

2013年9月的新民北胡同

5,医疗事业—中医业。

为研究中医理论、中医临床经验和中草药的作用,1941年9月,伪新京特别市立第四医院(即翠华医院)附设汉医研究所,研究工作由医院的中医科承担,科主任是马英麟(后为孙纯一),设病床30张,初步开展临床医学和实验研究。中医自此正式走进西医院,并已在实践中探索与西医相结合的道路。

长春商埠新市场之百业,由此窥见一斑。显然,《百业源流》所记载的新民胡同,并不是新民胡同的全部业态。

图文丨和平

新民胡同的《百业源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