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重阳节就有着特殊的感情。及至今日,它也成了颇富人情味的节日——老年节。中华民族历来尊老敬老,习近平也是如此。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工作中,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习近平始终孝亲敬老,留下了许多敬老故事。

在习近平的办公室里,几张不同年代的温馨家庭生活照,被放置在醒目的位置。其中一张照片,是他用轮椅推着年事已高的父亲,和家人一起散步。还有一张照片,是他拉着母亲齐心的手,漫步在公园中……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重视家庭、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深植根在习近平心中。虽然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经常陪伴父母左右,但他心中始终惦记着双亲。

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的家人为其父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米寿”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公务繁忙,难以脱身,只能抱愧地向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

习近平在信中深情地写道:“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在信中,他希望自己继承和学习父亲的五点宝贵品质: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那天,习近平的姐姐桥桥向大家宣读这封信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习仲勋听完来信,非常理解儿子,向家人、子女和亲朋们说:“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类似的话,习近平的母亲齐心也曾说过。有一年春节,习近平工作繁忙,不能回家跟父母一起过年,齐心在电话里对他说:“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孝心,这就是对家庭负责,也对你自己负责,这都一致的。”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始终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抱着一颗为人民做事的心,他把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一张张图片,一次次记录。瞬间定格的背后,是总书记的尊老敬贤之情。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到北京大学考察。他特意来到临湖轩北侧的庭院中,看望邓小南、王缉思、林毅夫、钱乘旦、申丹、杜维明、安乐哲等资深老教授。

习近平说,看到各位老教授身体健康、精神矍铄,非常高兴,你们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悉心育人,为培养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向你们表示敬意。对美国籍的汉学大师安乐哲先生,习近平亲切询问他来自哪所大学、来中国多长时间、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并希望他更多向国外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言辞殷殷,关切深深。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习近平握着黄旭华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边来。这是发生在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的一个感人场景。

当习近平准备同代表合影时,看到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两位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握住他们的手,微笑着问候说:“你们这么大岁数,身体还不错。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总书记拉着他们的手,请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来,两人执意推辞,习近平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于是,便有了这张暖心的照片。

如何尊老敬贤,这就是总书记的言传身教。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为革命成功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不能忘记为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为建立新中国、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老同志们。”

2017年6月21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习近平对晋绥边区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们这样说。

习近平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祝他们健康长寿、晚年幸福。老人们的脸上,是开心的笑容。

尊重老兵,就是尊重我们血与火的历史。习近平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2016年9月9日,北京八一学校,习近平与母校的老教师们在一起。

习近平说,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厉,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一位老师对总书记说:“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习近平答道:“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忆往事,聊近况。习近平感谢老师们当年的教诲,祝他们健康长寿。

老师们感叹,这么多年他没变,还是那样“善良朴素”“尊师重道”。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2015年9月2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为30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帮助和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或其遗属代表,一一佩挂纪念章。

抗战的硝烟虽已远去,但精神永世长存。纪念章,是以国之名,向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更是以国之名,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2014年1月27日,马年春节到来前,习近平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宝力根苏木牧民、81岁的玛吉格老人家。客厅、厨房、卧室、库房,他一一察看,细心询问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当听到老人反映有的牧户在用电、通行上还有些困难时,他当即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作出规划,努力加以解决。

而今,玛吉格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建了标准化棚圈,饲养的牲畜数量翻了一番。“牧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都很满意。”玛吉格感慨道。

习近平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习近平认了一位大姐:石爬专。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十八洞村特困户施齐文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盏节能灯是唯一“电器”。老人老伴石爬专问:“怎么称呼您?”村主任说:“这是总书记。”习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询问年纪,听说老人64岁了,他说:“你是大姐。”

总书记与苗族大妈的“认亲”,彰显的是总书记的为民情怀。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开怀地笑,亲热地聊。这是2013年习近平在正定,与曾经在一个班子工作的老同事们欢聚一堂。“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感情深不深,主要不在时间长短。”习近平说,我们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份感情,只要在一个地方工作过,就永远不会忘记那里的群众。

老同事们的头发白了,模样变了,但笑容未变,情谊依旧,情怀依然。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工作繁忙的习近平,每当有时间陪母亲齐心一起吃饭后,都会拉着母亲的手散步,陪她聊天。陪伴,就是最好的孝心。

由小家而大家,由父母而天下老人。尊老敬贤,习近平情意浓浓。

今年的10月15日是习仲勋同志诞辰105周年纪念日,这些书带你了解习仲勋同志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习仲勋文集(上、下卷)》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习仲勋文集》分为上、下两卷,收入了习仲勋同志自1940年至2002年的讲话、报告、文章、批示、电报、书信等文稿,共计210篇。上卷收入了1940年1月至1980年10月的文稿94篇;下卷收入了1981年1月至2002年5月的文稿116篇。其中,77篇选自作者生前审定出版的《习仲勋文选》;其余133篇是新收入的文稿,多数为首次公开发表。这些文稿的公开出版,对于深入研究习仲勋的生平和思想,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作风,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习仲勋的故事(新版)》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习仲勋的故事》以习仲勋同志的生平为基本线索,选取一系列重要的、感人的事例写成故事,编撰成书。

本书由编著者从一手史料和亲历者中收集整理的的故事组成,不同于传记,这些故事“短小、简练、感人,教育性强,易于阅读”。这些故事有来自同志关系密切的老同志、老战友和亲友的回忆,也有来自流传于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人民的事迹。

这些故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及待人接物和为人处世等,多侧面、多角度,更全面、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传奇曲折的人生历程、忠贞不渝的党性品质、光明磊落的英雄情怀和大智大勇的伟人风采,是一本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通俗读物。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记述了习仲勋同志在西北战斗、工作的往事。作为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习仲勋同志的老部下,何载同志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追忆习仲勋同志战斗、工作期间“*有创新和富有教育意义的事情”。

《红旗漫卷西北高原:缅怀习仲勋在西北》史料丰富,感情真挚,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整理

更多红旗出版社精彩资讯详见旗书网:http://www.hongqipress.com

点击右上角“朋友圈”

尊老敬贤,让孝文化深入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