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集市溯源王道臣:首羡茌李庄集

革命老区首羡茌李庄地处江苏省的西北边陲,苏鲁两省三县交界处,西北同山东金乡接壤,西面与山东单县为邻,距丰县城约30公里。

丰县集市溯源王道臣:首羡茌李庄集

网络图片


茌李庄是一个较早形成的古村,有人说先民们是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有的说还要早,但具体形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这里是湖西抗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血雨腥风,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先烈的战斗足迹。

由于地处偏僻,地理环境特殊,在风雨飘摇,壮怀激烈的战争年代,这里成了中原八路军进入丰北战场的中转站。

有时,八路军战士在这里短暂停留,了解前方敌情后,进入杀敌的战场,战斗结束部队撤回,家家生火做饭慰劳亲人八路军,经过短暂休整,他们又继续开赴其他战场。

八路军的几次进驻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英勇的茌李庄人民以及丰单边境一带几个村的山东人民为丰县革命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里是一片带有红色基因土地,在丰县形势更加严峻,丰北革命进入比较艰难的阶段,丰县县委书记葛步海、县长陈至立领导抗战力量撤出张后屯转战丰单一带,以茌李庄为秘密根据地,并在此驻扎设立指挥部,继续指导军民坚持对敌游击斗争,打击了敌人,鼓舞了士气。

1946年下半年,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队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冀鲁豫三地委和丰县、华山两县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组织党政军人员和家属北撤。

茌李庄作为部分区北撤的集合聚集地,各区人员集中后,县委决定将这400余名党政军人员和家属分两支队伍北撤。

根据地委安排,县委书记葛步海等人留下来,领导部分留守的县大队、武工队人员继续开展对敌斗争。

这里的党政军民,在战争年代铸就了血浓于水的关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思想觉悟高,基础牢。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徐州军分区等部门在这里建立了一处军事基地,作为预防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战时档案馆。

后来,由于形势变化,这座基地就交给了茌李庄大队,作为大队部使用。这里一时成为茌李庄大队的政治、经济、文化、医疗中心,成为乡村的最高权力机构,风光一时,成为几代人的记忆(见《我们的新房子一文》)。

茌李庄原本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村庄,经过不断发展,早已连为一体。茌李庄村下辖茌庄、李庄、丁楼、大张庄、小张庄、崔楼、孔庄等七个自然村,耕地面积5860余亩,户籍人口3000余人。

在这片沃土上,以往种植的农作物多而庞杂,现在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葱、大蒜,附带种植些棉花、大豆等。

茌李庄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有集市,而距离最近的集市少则七、八里路,远的有十余里。

东有首羡集,南有便集,西有单县的张集和黄堆集,西北有金乡的周大庄集。这些集市都具有一定的历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首羡供销社收购了村头生产队的场院,建了一个大院和一溜十余间的门市部,设立了收购站、棉站。

“新房子”的供销社和收购站也搬到这里,本村原有的营业员一个没用,一下子从首羡供销社和城里来了五、六个年青的营业员。供销社扩大了经营规模,充实了力量,商品种类也更加丰富起来。

这里因地处偏僻,靠种地为生的村民们,生活并不富裕,而村集体也无任何收入来源,穷则思变,一些胆子大的人也开始摸索着做起生意。

在1985年的秋天,地里庄稼收拾完毕,村干部们(这时大队已经改为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喊集,成立集市!

成立集市不仅方便自己的村民,还能加强与山东边界一带村民的贸易往来,使周边群众也能受益。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改善本村村民的经济条件。

这件事很快便提上了村干部们的议事日程,并且得到上级的批准和支持。

成立集市必须要有场地,于是,新供销社门前的东西大道成为集市的理想场地。为了拓宽街道,紧靠学校操场南边的一条长水沟必须填平。

经过研究决定全村按家庭人口,每口人从庄东边的河堤取土一平板车,填埋水沟和路面的坑洼。

至今难忘那震撼人心的动人场面,大家深明大义,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众乡亲士气高涨,干劲十足,车辆穿梭,多拉快跑,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激情。短短两天时间便顺利地把场地平整好。

接下来定下每月农历初二、六、十二、十六、二十二、二十六为集日。不知不觉间转眼进入了冬季,村里租了一辆拖拉机,配上大喇叭,几位热心为家乡喊集的乡贤,开始走村串户做宣传。

他们坐在拖拉机的车厢里,冒着刺骨的寒风,风尘仆仆,辛苦奔波在方圆二十余里范围内的村庄、集市进行宣传,一直宣传到腊月中旬。腊月二十二成集,借助年集一炮打响。

这期间村里向村民集资请来戏剧团,连续演唱了好多天的大戏,进行宣传成集。乡亲们也在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成集那天的到来。

集市就在家门口,人们盼望已久的时刻就要来到。

腊月二十二日成集这天,没有举行任何庆祝仪式,集市正式成立了!乡亲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向过年一样热闹。

成集这天,大路上到处是前来看热闹和赶集的人群,因为也是年集,前来赶集的人越来越多,集市上人流涌动,摩肩擦踵,热闹的集市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以及浓浓的年集气息。

随着赶集的人流,呈现眼前的是各种年货,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和日用品,种类丰富,品种齐全,应有尽有。

人们精挑细选,好似那些成立多年的老集市一样,可以满足大家不同的购买需求。

甚至还有牛羊市,学校操场上说书的、唱戏的、玩把戏的和讨价还价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真是人欢马叫。

集市上最吸引人,最热闹的还是卖炮仗的地方,操场上卖炮仗的排成一溜,吸引了很多人围观。

这些卖炮仗的也不负众望,纷纷拿出自家的大雷子,比一比谁的响。

有的用钳子夹住,有的在铁丝一头绕个圈,用来套着大雷子,有胆子大的干脆把大雷子撕开一点纸,直接用手捏着这一点纸片燃放。胆子小的慌忙用手捂住耳朵,躲的远远的,生怕炸到自己。

就这样,这个集市也慢慢走上正轨。有时逢集的时候,首羡派出所的大老孟也会驾驶着偏三轮摩托过来,帮助维持秩序。

每到收购大蒜、棉花的季节,收购站的大门外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呈现出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邻居运河叔在河南学过裁剪技术,这期间,我们劝他出摊试一试做生意,刚开始感觉不好意思,大家帮助他出谋划策,有人从家中拿来自己的衣服,让他当样品吸引人,有的甚至围绕在摊子前当托,然而各种办法都试过,几个集下来,由于无人问津,就没有坚持下来。

和运河叔相比,华子叔就非常幸运,因为有了集却收获了爱情。家住单县地的瑞婶,由于经常和父亲一块赶集经营布匹生意,一来二去和华子叔对上眼,终于在有心人的撮合下成就姻缘。

茌李庄集这个特殊的集市,就像运河叔出摊一样,开张了五、六年,热闹了一阵子,慢慢的人员开始减少,到最后只有本村几家炸油条、打烧饼、煎包子和电焊铺在维持。后来,就无法坚持下去。刚成立几年的集市,连同供销社一块就这样消失了。

王道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