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裝備製造業被稱為現代工業的“母機”,是為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可以說它是工業的心臟和國民經濟的生命線,是支撐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石,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水平完全取決於裝備的水平。

我區裝備工業發展起步較晚,經過50多年的艱難發展,在礦山機械、儀器儀表、機床工具、電工電器、鑄件鑄造、機械基礎件等產業已有一定規模和基礎。同時,新能源裝備、機器人、專用汽車等產業正在興起。然而,近些年來,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受我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以及投機盛行等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區工業三大支柱產業的裝備製造業,呈逐年下降趨勢,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5%,到目前不足5%,與佔全國工業1/3強的全國裝備工業相比、與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的北京、上海、深圳裝備工業佔工業比重已超過50%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究其原因:

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倚重依能特徵明顯。

受自然地理、經濟區位、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區工業主要依賴煤炭、電力等資源優勢建立的高載能為主的工業體系,猶如一把“雙刃劍”,在擔綱寧夏經濟“發動機”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工業能耗為全國平均值的2倍多,全區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54.4%。製造業比重偏低,規模以上工業中製造業比重僅為65%,比全國低22個百分點。有些傳統企業由於包袱重、資金緊等先天不足,創新沒有動力,轉型沒有魄力,升級缺乏能力,還沒有從完全依賴資源和傳統產業的思維中解放出來。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二是行業總體規模偏小,裝備技術水平低。

改革開放初期,全區裝備工業佔工業的比重在25%左右,“八五”末還佔10%以上,到2013年,全區規上企業實現增加值37.8億元,佔全區工業的4.2%,佔全國裝備工業的0.049%。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少,大部分企業產品更新換代跟不上市場需求,中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導致行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大多數企業裝備技術處於20世紀90年代水平,自動化水平低,數控化僅為25%,比全國75%平均水平低50個百分點。同時,產業及企業相互之間協作配套能力非常低,75%以上“核心、高端、基礎”的關鍵元器件和關鍵部件主要是依賴進口或區外配套。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三是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弱。

我區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居全國第27位,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在全國也處於較低水平。裝備製造企業領軍人才稀缺,流出人才遠遠大於流入人才。全區裝備製造業高級工程師以上職稱佔工程技術人員的比例不到10%,碩士以上工程技術人員比例不到1%。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創新體系不夠健全,研發投入不足,缺乏行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創新。裝備製造業研發投入(R&D)佔生產總值比重為0.9%,比全國(R&D)1.41%,低0.51個百分點,創新推動力不足。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四是融資瓶頸突出,生存壓力增加。

由於受銀行惜貸、抽貸和企業自有資金不足等原因影響,導致部分企業立足未來發展的產品結構升級技改及技術引進項目暫時擱置,運營資金嚴重不足影響到企業穩定發展。部分骨幹企業雖已初步形成一定盈利能力但不穩固,自我造血機能差,無法通過技術升級和規模擴張實現良性發展。同時,企業融資渠道單一、成本高,尤其是人力成本已取代融資成本成為企業最大的壓力來源。社會資本也因基礎裝備製造等行業投入資金額大、回報週期長、短期收益低而缺乏投入意願。多重因素的疊加造成企業生產效率較低、製造成本偏高、產品質量不穩定、產品價格下降,利潤空間大幅縮小,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有研究表明,我國製造業投資增加1個百分點,GDP將增加0.836個百分點,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每增加1個百分點,GDP將增加0.041-0.102個百分點。當前中國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就是要振興製造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今世界工業強國無一不是裝備製造業的強國,裝備製造業是寧夏經濟未來的希望所在,“轉型”大勢所趨,“加快”時不我待。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幾點建議:

一是頂層設計推發展。“中國製造2025”的出臺,以快速推進結構優化,提升經濟效率,佔領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必將著力扭轉“花拳繡腿不抵堅船利炮”的不利局面。我區應抓住這個重大機遇,加強裝備製造業頂層設計。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全區裝備製造業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各地發展方向和重點,補足產業短板,促進全產業鏈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制定更加優惠和高效的政策措施,明確支持重點和方向,鼓勵各地及企業大力發展市場需求旺盛的先進智能裝備產品,充分滿足和保障我區及周邊巨大的裝備製造市場需求。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二是政策引導促發展。裝備工業是典型的“以用促產型”產業,政府要把幫助本土企業佔領市場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探索建立自治區裝備製造產品供需雙向激勵機制,面向全區各行業市場需求,定期舉辦裝備製造產品產需對接會,搭建區內裝備製造產銷對接平臺,鼓勵引導全區企事業單位優先採用本地裝備產品。另一方面要著力解決本地名優產品在政府採購中“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問題,建立採購本地產品目錄,凡是我區能夠生產的產品,要納入政府採購計劃;建立優先使用本地產首臺(套)裝備產品和名優產品的機制,在同等條件下切實提高本地名優產品的使用比例;對非政府投資項目,除引導採購使用本地產品外,建議自治區財政按照採購金額給予一定比例補貼。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三是優化投入抓創新。財政科技支出總量要與優化結構並重,保持財政科技支出總量的合理增長,用以支持扶持、獎勵激勵、補貼補償科技創新行為。擴大研發經費與豐富經費來源並重,鼓勵企業擴大自有資金用於創新活動,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政府創新研發經費支出,保障重大科技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發項目穩步推進;提升社會資本、風險投資等用於創新活動比例;堅持科技獎勵一年一評,借鑑區外技獎獎項和額度,增加重大科技創新獎獎項,提高我區科技進步獎獎勵額度。每年召開全區科學技術大會,自治區書記、主席親自參加,鼓勵從事科技研究的工程技術人員創新熱情,努力營造全社會崇尚科技創新的環境與氛圍。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四是金融創新助發展。積極創新信貸產品,開展減費讓利活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切實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對我區裝備製造企業給予貸款支持,做到不抽貸、不壓貸、不限貸。對一時還款困難但生產經營正常、產品有市場、發展前景好的企業,積極探索採取“先貸後還”、提前續貸審批、設立循環貸款、貸款展期等方式予以支持;適當提升風險容忍度,加大銀行不良貸款核銷力度,保持資產負債行為的理性平衡;加強政擔、銀擔合作,政府通過多種方式籌措資本金,協調我區大型擔保中心,為裝備製造企業提供增信服務;積極推進票據融資,設立小額票據貼現機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小額票據流轉難、變現難問題;繼續加大企業上市引導獎勵力度,鼓勵和推進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或發行債券融資,逐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提高銀行信用等級,拓寬融資渠道;建立健全協調推進機制,金融、銀監、工信及政府建立企業和銀行業金融機構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信息溝通,確保行動一致,避免個別銀行單獨抽貸、停貸等現象。

從戰略高度謀劃我區裝備製造業發展

五是人才培養強發展。政府要逐步建立人才資源數據庫,加強對我區裝備製造業人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