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之古代那些皇帝们-三国番外之谋士

讲完了美色与名将,今天轮到了三国时期的谋士。顾名思义,谋士就是出谋划策之人,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但有一部分不能“仕”的读书人以“门客”、“军师”、“幕僚”等身份,投靠一方势力、权贵等等,为自己的“主人”、“主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从广义来说,入“仕”的大臣也算是谋士,为帝王朝政谋。通常所理解的谋士更多以行军打仗、政斗权争相关。

谋士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发展到一个高峰,诸子百家都可称之为“谋”,往来各国,游说诸侯,推广各自的学说,助君王谋划天下,差异只在于是以德、以武、以法等等。三国期间,诸雄争霸,也催生了诸多名留千古的谋士。一般谋士的理解是只策划、不负责实施,例如春秋时候的管仲、范蠡,汉初张良,三国的郭嘉、贾诩等,但是很多名将本身就是多谋之人,如汉初的韩信,东吴的三大都督(周瑜、吕蒙、陆逊)也可归为此列。当然,还有一种谋士转型更成功的,如立周八百年的姜尚,三国第一谋将诸葛亮。

1.卧龙诸葛亮

三国第一猛将是吕布,第一谋士无疑是诸葛亮。《三国志》中除了君王外,只有两个人有单独的传,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是陆逊。但与诸葛亮独立支撑蜀国基业的功绩相比,得到孙权极大信任的陆逊还是要稍逊三分的。《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更是神化,通晓天文地理,明晰人情世故,精于军阵八卦,知悉朝政民生,可谓“多智而近妖”。史书中所论自然没演义的那么神,但是诸葛亮无论文韬、武略、军务、朝事确是个个精通,可谓西蜀建立存续的第一功臣。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幼年极为坎坷,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后来跟随叔父诸葛玄,16岁的时候叔父也去世了,诸葛亮便隐居在隆中,静待明主。诸葛亮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其他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后来也是因为徐庶的推荐,刘备才三顾茅庐,请他出山。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争天下大略。当时曹操拥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他相争。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可以作为外援,不能谋取。天下可取之地只剩荆州、益州,荆益两地通连巴蜀,易守难攻,足可作为争霸天下的根基。刘备听了诸葛亮之策,极为信服,力邀他加入大业,《隆中对》也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时年诸葛亮仅27岁。

诸葛亮出山的第一次大战,也可谓成名之战就是赤壁联孙抗曹,《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中对这场战争都有很详细描述,此战也是讲诸葛亮的谋略展现的淋漓尽致,智激孙权周瑜,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后来又是从孙权手中借的荆州,奠定了蜀汉建立的根基。现代所拍的电视剧或者电影里通常把诸葛亮演做中年的模样,周瑜是一个小白脸,其实那时诸葛亮只有27岁的小年轻,而周瑜才是已过而立之年的33岁大叔。

赤壁之战后,刘备、诸葛亮按照既定的方针,借荆州、占益州、夺汉中,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223年,刘备病逝,临终托孤于诸葛亮,“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让后主刘禅视其为父,诸葛亮有感于刘备知遇之恩,对蜀国后来是呕心沥血,“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执掌蜀国大权,他继承了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对外重新与孙权订立盟约,对内整理朝政、平定边疆,在他的治理下,蜀国官民和谐,国力强盛,随后他就开启了北伐。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五伐中原,曹魏接连兵败,只得启用了被曹操压制的司马懿,才对诸葛亮有所遏制。

诸葛亮执政掌军都非常仔细,事无大小均要过问。司马懿曾向蜀汉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食和办事多少,了解到他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 上的责罚,都亲自披阅;所吃的饭食不到几升。司马懿就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后来,诸葛亮就因积劳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不久就去世了。司马懿探知知道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推出雕刻成诸葛亮模样的木雕并率领大军回返,司马懿看到木雕,以为中了计,慌忙逃窜了数十里,期间还多次问周围的人“吾头尚在否?”此事后来被传作“死诸葛走生仲达”。

三十六计之一的空城计也是源于诸葛亮。司马懿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被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便设了一个空城计,“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尘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见此情形,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当然,这个故事本身就是来源于《三国演义》,真实性存疑。而且以司马懿的才能,也不会中这样的计谋,因此也有人说司马懿知道如果消灭了诸葛亮,他的兵权也自然会被解除,因此将计就计撤兵了。

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子嗣也对蜀国极为忠心。诸葛亮先是收兄长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为养子,但是英年早逝,25岁就死了。后来有了儿子诸葛瞻,邓艾伐蜀时,诸葛瞻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因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而坐失良机,后来出城与邓艾决战,诸葛瞻父子均在交战时阵亡。蜀汉灭亡后,诸葛瞻剩下的小儿子诸葛京随刘禅投降,算是为诸葛亮留下了血脉。

2.鬼才郭嘉

有句话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曹操的谋臣郭嘉是公元207年去世,而卧龙诸葛亮是208年入世,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是因为忌惮郭嘉而不敢出山,如此之说虽不足信,但也足以佐证郭嘉之能。

郭嘉出生于公元170年,比“80后”的诸葛亮足足大了11岁。 当时天下动乱,郭嘉隐居在家,因此知晓他名气的人不多,21岁的时候,他出山投奔袁绍,发现并非明主,就又归隐山林6年。

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请荀彧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两人是一见如故,一个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另一个言“真吾主也。”

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对当时各方诸侯的分析无一不中,他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常常成了曹操决策的重要依据。

刘备最初投靠曹操时,郭嘉劝他应厚待刘备,但是要软禁起来,否则必成大患,曹操没有完全听从,后来是追悔莫及。孙策平定江东,当时曹操与袁绍对峙,其他大臣害怕孙策来攻,只有郭嘉认为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后来孙策果然被刺杀身死。

曹操出兵攻打占据徐州的吕布,双方相持了大半年,曹操想要退兵,被郭嘉劝阻,此后一鼓作气擒杀了吕布。刘备叛逃后,曹操面对袁绍、刘备的两面威胁,郭嘉劝曹操“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后来果然如其所料,曹操击溃了刘备,袁绍还在为儿子生病的事情发愁呢。

郭嘉最出名的就是关于曹袁双方的胜败分析。当时袁绍兵力强盛,大臣们,甚至曹操都没有信心赢过袁绍,郭嘉便提出曹操在“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必胜、而袁绍必败的理由,经曹操信心大增,后来果然在官渡之战中发生袁绍。

郭嘉38岁就死了,曹操非常伤心,后世评价说“以成魏之霸业者,昱、嘉之谋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后来赤壁之战中曹操惨败,不由感叹“倘若奉孝在此,我何故惨败?"由此可见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

3.王道荀彧

郭嘉与曹操情投意合,“媒人”是另一个有名的谋士荀彧(xún yù),不单是郭嘉,荀彧还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等大量人才,当然,他的最主要工作还是为曹操出谋划策,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出身名门,是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年少是就非常有名,南阳名士何颙评价他“王佐之才”,他父亲担心树大招风,就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后来董卓专权,荀彧就去冀州避难,当时袁绍占据冀州,对他的到来非常欢迎,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但是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于是在191年离开袁绍而投曹操,两人也是一见钟情,一番攀谈后,曹操任荀彧为别部司马。

荀彧对曹操的诸多战略性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迎奉天子与官渡之战就是在荀彧的力主下完成的。

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逃出长安,袁绍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同样,曹操的谋士也并非都主张要迎奉天子。荀彧力排众议,“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后续证明了荀彧的战略眼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大义,各路势力纷纷归从,声望大震。

官渡之战使袁绍曹操实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荀彧在其中居功至伟。首先在与袁绍对抗的决心上。荀彧、郭嘉等为曹操深入分析双方形势,使曹操下定了决心与袁绍直接抗衡。第二在作战准备上,曹操听从荀彧意见,先消灭了周边的张绣、吕布、眭固等,平定徐州,控制河内,消除了隐患,为与袁绍展开决战做好了准备。第三在后援支持上,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在外征战,军国之事多由荀彧调度筹划,使曹操无后顾之忧,而且他又为曹操推荐了很多人才,均在曹操大业中立下大功。第四在稳定军心上,曹袁官渡对峙良久,曹操一度动摇想收兵以后再战,被荀彧劝阻才又决定继续坚守,最终击败了袁绍大军。第五在彻底消除袁绍势力方面,荀彧建议应乘胜追击,暂时无需担忧其他势力,否则“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对袁绍穷寇急追,袁绍势力被彻底消灭,曹操消灭了心腹之患,后续就开始专心对付孙权和刘备。在后来曹操进攻荆州刘表时。荀彧建议“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当时恰巧刘表病死,曹操大军轻装简从,行动迅速,顺利占领了荆州。

曹操与荀彧的蜜月期持续了20年,212年,曹操想自封为国公,荀彧认为曹操既然得到了汉室的大义之名,就不应再擅权自封,“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由此惹怒了曹操,此后对其不再重用,不久荀彧就忧虑生病而死。也有一种说法是被曹操逼死的,说是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

三国的谋士众多,除了文中所说的三人,还有庞统、法正、贾诩、荀攸、田丰、沮授等等,这些谋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各路诸侯不可或缺的助力。诚然,“世间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君主与谋士,实则互为伯乐与千里马,尤其在三国征战时期,良禽择木而栖,更何况以天下为棋盘、以诸侯为棋子的善谋之士,栽下梧桐树,方能引的凤凰来。

2018年8月29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