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清算張居正時,爲什麼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江東汪郎


很多電視劇小說描繪李太后和張居正的關係,那簡直就是“單純的男女關係”。按這個邏輯,張居正有事,李太后無論如何都應該出面的。但是萬曆清算張居正的時候,李太后竟然毫無動靜。不應該啊,畢竟“黑心宰相上過你的龍床啊”。


所以很容易得出個結論,“原來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實際上萬歷初期的政治格局,從一開始而言,是危如累卵的。因為那是典型的“主少國疑”的時代。而宮廷之內,朝堂之上,充滿了野心家。

李太后出身裕王府一個宮女。她入王府之時,裕王也不過是個坐冷板凳的王爺而已。而最終能夠最終成為聖母皇太后,是她畢生中的最大的彩票,就是因為她生了萬曆。所以萬曆是她唯一的資本。

亂世離人命,而在複雜的政治鬥爭環境之中,李太后實際上是根本沒有任何心思如談情說愛的,即便她仍處於應該談情說愛的年紀。

看看隆慶的正牌皇后陳皇后吧,你們可曾還記得此人?這個隆慶生前最愛的女人,隆慶時期,整個大明王朝最尊貴的皇后。到了萬曆年間,還有幾個人記得她呢?


在扳倒高拱之後,最終形稱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權力格局,那就是馮保、張居正、李太后這三角穩定的權力格局。

很多電視劇和小說把這三人之間的關係又描繪成穿一條褲子的關係。這其實又錯了。既然是權力鬥爭,那就是為了共同利益可以沆瀣一氣;為了個人利益又相互鬥爭、相互制約。

李太后是無法忘懷當年,那個聲音比雷聲都大的高拱是如何說“小皇帝怎麼能當家”的那副欺負孤兒寡母的那副德行的,但是高拱是壞人嗎?好像並不是。那個說話細聲柔氣的馮保,總是非常體貼關懷小萬曆,小萬曆稱呼他為“大伴”,大事小事恨不能鹹決於他,可是她是好人嗎?好像並不是。還有那個說話滴水不漏,總是面無表情,但是總能在最關鍵時刻拿處解決方案的張居正,亦正亦邪,總讓人捉摸不透。


而李太后能從一個宮女變成太后,就說明了她絕對不白給。她是一個非常睿智的女,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女人。

張居正有經邦治國之才,那麼我將萬曆定位成小學徒,向你學習理政,將來做一代聖君。總有一天,小學徒會出師。但是在出師之前,自己作為一個“婦道人家”一定要約束好萬曆,千萬不能出一絲差錯。你要權力給你權力,你要名聲給你名聲。總之,在萬曆親政之前,你要啥我給啥,你要上龍床,便給你上龍床!

因為有司禮監和內閣這種權力制約的設置,李太后放心大膽地讓張居正如實現自己的抱負。但其實這種平衡只維持到萬曆6年。

從萬曆元年(1573年)到萬曆6年(1578年),李太后生活在乾清宮的這段日子,李太后對萬曆的管教相當嚴格。幾乎時刻關注萬曆的學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陪讀的媽媽們。萬曆有絲毫懈怠,便會被李太后責罰。史書中,關於李太后管教萬曆的例子不甚枚舉。因為李太后明白,在這種環境下,你沒有資格懈怠。你必須學會如何理政如何治國,如何用人,最終才能不受制於人。



萬曆6年(1578年),萬曆大婚,按照傳統,皇帝大婚後便可以親政了,也就是說輔政大臣此刻得歸政於萬曆了。而李太后則主動從乾清宮搬回慈寧宮。名義上,萬曆自己結婚了,李太后不適合再住乾清宮了。實際目的就是在做榜樣,歸政萬曆。然而張居正卻絲毫沒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沒有得到歸政的萬曆,開始懈怠,玩樂。李太后藉口萬曆割了一個小戲子頭髮的事情,揚言要廢了萬曆,結果張居正帶頭求情。李太后果真要廢了萬曆?你若真這麼想腦子就要糊了。

她所做的,無非是不讓這句話從張居正口中說出來而已。

直到20歲萬曆要求親政,李太后破口大罵,30歲之前都不要想親政的事情,好好跟著張先生學習。這話又是說給張居正聽的。

但是同年張居正竟然莫名其妙死了,關於張居正的死因,史書上各種矛盾各種不一致。相對官方一點的說法,那是因為痔瘡死的;相對野史一點的,是海狗腎吃多了,馬上風死的。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別人”盼”死的呢?


不可否認張居正在萬曆前10年,創造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居功至偉!但是他嚴重地破壞了權力結構的平衡,而且非常不客氣地吹牛“吾非相,乃攝也!”這也是他身後的悲劇所在。

或許是李太后那種態度害了張居正,張居正竟然把一個女人的話信以為真了。抑或張居正看過了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人的下場以後,早就對自己的結局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才在生前如此地有恃無恐!

從萬曆親政後,對張居正表現出來的恨,我們不難看出萬曆年幼時受張居正的壓抑究竟有多深。

而此刻的李太后是不會傻到再替張居正說話的。原因很簡單,現在掌握權柄的是自己的兒子萬曆,為了有這天,她已經說過多少違心的話了?



炒米視角


別胡謅八扯地為張居正和李太后辨白了,″居正不正,黑心宰相臥龍床"可不是妄言。張居正是個情聖,欲力超強,隆慶嗚呼時李太后二十剛過,這一對乾柴烈焰政治上相依為命,如果不弄出點感情上的才子佳人身心互補來,似乎有悖情理!

張居正晚年已經徹底把權力交給萬曆,他得痔瘡後被萬曆整得七葷八素,可見他對皇上已經構不成威脅,李太后沒由頭聯合兒子來整他。

萬曆整張居正,李太后當然心疼,也曾出頭責罵兒子,但被萬曆:"我早知道你們那襠事,只不過不挑破"的暗示給堵住了嘴,有口難言而已。畢竟這事如果公開,大明江山坍塌不說,當事人誰也好不了。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張居正無論從政治還是生活上一手帶大了萬曆,他能長大成人,全靠張.李.馮聯盟,可以說沒有張居正,就沒有萬曆。就這種關係,萬曆就算不感恩,也沒由頭恨張居正,而且恨到骨子裡去。但現實卻是:張居正死了不久,就被萬曆抄家鞭屍,而且累及家人一一這是多大的仇恨啊?

唯一原因,就是張李那襠事萬曆從小就知道,男孩,對這事往往特敏感,男人,最容不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人給自己的老爹戴綠帽子!


文刀沐子


李太后為兒子萬曆趕走高拱,同樣也希望兒子徹底掌握皇權。母親對兒子的支持當然要比一個對死去的人的支持。僅李太后主張對張居正抄家這點就能說明一切。張居正和高拱只不過是皇權的工具而已,活著的時候有用,死了就沒用了。

在“張居正改革是不是拾高拱的牙慧,如果是,為什麼又把高拱貶的一文不值”問答中,我說過二人其實能力一樣、性格一樣,二人都是獨裁(無貶義)式的人物,已經威脅到皇權。

(1)李太后怒曰: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錢就有了

李太后的二兒子潞王結婚前,因為珠寶等沒有準備好且不夠好,找大兒子萬曆想辦法,萬曆說:近年來,天下無恥官員,全把錢財、珠寶獻給張居正、馮保二人,造成物價飛漲,好的珠寶都很貴。

李太后聽罷大怒:抄了他們的家,錢就有了。

在母親心裡,什麼大臣、家臣,都不如兒子重要。

(2)李太后和萬曆都懼怕的則是壓制了皇權

馮保、張居正卻有貪腐問題。但明朝的官員大多都有此類問題。以張居正的級別、貢獻說還真不算多。相關案例參見“戚繼光為何要委曲求全賄賂張居正”這一問答。

說二人貪腐造成物價飛漲則是故意誇大其詞。貪腐只是藉口,更重要的原因是下面的案例所表現的內容:

張居正曾收到一副用黃金製成的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對聯的文字放在封建社會哪個朝代都是大不敬。

同時,馮保對萬曆也比較專橫,所以,萬曆朝對宦官干政問題比較注意。馮保被打倒後,其他掌握大權的宦官也被打倒了。萬曆朝,宦官沒有大權者,基本做好了奴才的職責。

由此可見,萬曆對張居正、馮保地打擊都是為保住皇權,李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哪有不支持兒子的道理。

(3)張居正教育萬曆要節儉要做聖賢,結果自己行之卻不是,李太后、萬曆對其有失望、痛恨情緒

張居正對萬曆幼小時的教育可沒有貪腐的位置,要做聖賢。其結果呢?張居正本身並沒有做聖賢,由此,對其必然有一種憤恨。

非但如此,張居正對太后、萬曆地要求卻比較嚴格,使二人產生故意為之的憤恨。例如1572年十一月,大內要求買珠寶,張居正阻攔;1575年李太后的父親因為造墳塋需要兩萬兩白銀,張居正以大義凜然的道理勸阻;1577年五月,萬曆要修慈慶、慈寧兩宮,張居正也阻止,後於馮張二人被清算後的1584年三月開工。。

如此等等,案例還有很多。


坐古談今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今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今屬荊州),故而時人又稱之“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有明一代,張居正是最傑出的改革家,從1573年出任內閣首輔開始,便掀起了一場以整頓吏治、推行一條鞭法、鞏固邊防等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浪潮,從而使本已衰頹的明王朝統治一度出現了中興的景象,但是很多人不瞭解的是,張居正改革的成功離不開一個女人的支持,

這個女人就是明神宗之母—孝定李太后。李太后雖出身下層(宮女),然而極具見識,在萬曆(10歲)繼承皇位之後,支持張居正實行變法,增強國力,可以說張居正改革成功,李太后功不可沒,史書對其的評價也是很高的,但就在15849月(張居正死後2年),張居正遭到清算時,對張居正甚為倚重的李太后卻不發一言,任由朝廷打擊張氏家族,可以說非常奇怪,歷來猜測紛紛而莫衷一是,要談這個問題,首先要看看張居正被清算的原因:

第一個因素就是萬曆收攏皇權的需要。歷史對張居正的評價很高,爭論也不少,但在一個方面卻很一致,那就是—權臣,做權臣就要侵犯皇權,無論是行為上還是言語上,在這點上,張居正的表現也確實符合權臣的定義,在趕走高拱取得朝廷權柄後,就幹了很多犯忌甚至侵犯皇權的事情

,出行坐32人抬的大轎子、錦衣衛給自家(修張宅)當工人等等,這要是在朱元璋時代,早給咔嚓了。尤其在考成法實施、奪情等風浪中,他用霹靂手段打擊懲罰了持反對意見的人,手中的權力更加鞏固後,就愈發專橫跋扈,《明史·張居正傳》說,“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 明代邱南鎮由亞卿降為藩參時為了重新升官,他自擬一副對聯:“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並用黃金製成,送給當朝宰相張居正,把太嶽相公與大明天子相提並論,簡直是把張居正放在火上燒烤,問題是張居正不僅收了還光明正大地懸掛示人。當時在內閣中,張居正也是一家獨大,
如呂調陽、張四維等大學士,根本沒有什麼權力,只能在首輔的後面亦步亦趨,幾乎成了張居正的小夥計,“吾非相,乃攝也”,這是張居正在內閣中常說的一句話,用來敲打內閣中人,問題是這話萬曆聽了是什麼滋味,當時戶部員外郎王國汲在奏摺中說
:“孟子曰‘逢君之惡其罪大’,臣則謂逢相之惡其罪更大也。”也就是說張居正的威權比皇帝還大,這在皇權時代是任何皇帝也無法容忍的,所以對萬曆來說,要想成為大權獨攬的名副其實的君主,第一件事情是使他的朝廷擺脫張居正的影響,要消除一個權臣的影響,打擊清算就是最好的辦法。

第二個因素就是既得利益者的反攻倒算。歷史上,改革者素來沒有好下場,如吳起、商鞅、王安石等人,張居正自然也不能逃脫這個結局。明代中後期,商品經濟高度發展,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大批官僚、貴族、地主成為社會上的既得利益集團,不僅經營農業和土地,收取租稅,而且經營商業活動,賺取高額利潤;同時侵佔貧民土地,隱藏資產、田地、佃戶的真實數目,逃避徭役和賦稅,張居正改革的重點為富國強兵,清丈土地、整頓賦稅、核查吏治都是其中的重要措施,而這無疑嚴重損害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核心利益,從而招致他們的堅決反對,以一人之力來對抗不合理的政治體制,結局無疑是可以預料的。張居正死後,張四維遞升為內閣首輔,他看清萬曆皇帝的意圖,授意科、道等言官,上疏彈劾張居正當國期間的不法行為,“反張派”藉此揭發事實,製造輿論,如應天府鄉試,試官竟以“舜亦以命禹”為題,暗指張居正有企圖謀反篡位之心;又如“奪情風波”,稱張居正貪戀祿位,不肯丁憂,置父母之恩於個人名利之下,使張居正的形象變得虛偽和毒辣,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別說是張居正,包拯來了都白扯。

第三個因素就是與皇室的矛盾。雖然張居正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改革,但二人也有著矛盾。先是李太后之父,武清伯李偉,也就是萬曆的外祖父,因為納賄被張居正召喚到宮門外,當眾申飭一頓,李太后雖然斥責了父親,但是內心無疑也是非常難堪的。而且經此一事,張居正得罪李偉的同時,也得罪了大學士張四維(與李偉交好,且有鄉誼)、得罪了三邊總督王崇古(張四維的舅父)、得罪了太監張誠(與李太后之弟有姻親關係),其次是李太后信佛,她想用私蓄修娘娘廟,張居正不但直接禁止,還把太后的私蓄用於改造橋樑,還禁止她在宮內設壇拜菩薩,真心說這就不應該了,老太太在這事上是有話說的。再者是朱家後人,萬曆17

歲時,有一次醉酒調戲宮女,張居正等人向李太后告狀,太后差點廢掉萬曆,萬曆因此對張居正等人懷恨在心。1584年,遼王王妃控訴張居正,他生前為了滾奪府鄰,竟矇蔽聖聰,廢黜遼王,侵犯皇室以自肥。

收攏皇權、得罪皇室和權貴階級,可以說在當時對張居正及其家族的打擊清算就是一種大勢,任何人也阻擋不了,別說是李太后,就是朱元璋來了也得清算了再說,何況,在老朱手下,張居正估計早就死了呢。

接下來再看看李太后。李太后即慈聖皇太后(1544―1614年),本名李綵鳳,漢族,漷縣人。隆慶帝皇貴妃,萬曆帝生母。十五歲進入裕王府,為裕王朱載垕生第三子朱翊鈞,進而由都人(宮女)升為側妃。裕王登基後被封貴妃,地位僅次於陳皇后。萬曆元年(1573年),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為母親李氏上尊號為慈聖皇太后,萬曆四十二年二月崩。

李太后的一生都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自己的兒子萬曆皇帝,是圍繞萬曆展開的。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由宮女到皇貴妃乃至太后,這種經歷,即使是對政治一竅不通的人也鍛鍊成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了,作為母憑子貴的代表,她的一切行為出發點都要維護萬曆的地位和權威。萬曆登基後,和萬曆的關係有點像孝莊和康熙,而張居正就是那個鰲拜,同樣,孝莊在誅除鰲拜怎麼表現,作為政治家的通病,李太后在清算張居正時也會八九不離十,即使不落井下石,也不會出言阻撓,何況是在當時皇權、皇室、權貴都要清算的大環境下呢。李太后不發一言的另一個原因可能就是當時她對朝政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歷史對李太后的記載大多集中於萬曆親政前也就是1578年,尤其是1584年,張居正去世、馮保倒臺後,除了在立儲一事上說過一番話外,就鮮有記錄,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李太后應該是深居簡出的,對朝政也很少過問,問了可能也沒用,既然沒用,索性不說。


鶴夢舞清影


首先,張居正對於李太后來說不過是一個利用的工具,是用來穩固萬曆的統治的。而在這一點上,張居正明顯超額完成了任務,為萬曆這個時期奠定了基礎。但是,張居正本身無疑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人死了,就沒有利用價值了,況且被張居正整過的人並不少,其中還不乏朝廷重官,李太后沒必要為了一個死人去觸眾怒,因此,李太后沒有出面阻止。

退一萬步說,就算李太后願意出面,萬曆會聽嗎?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萬曆要清算張居正,很簡單,就兩個字:權力。小時候被張居正嚇怕了,以為皇權會被奪走,長大了,張居正都死了,還不得趕緊享受一下權力的樂趣嗎?試問,在這種狀態下的萬曆,李太后阻止得了嗎?我想答案不言而喻。說難聽點,萬曆不去清算李太后就已經很給他面子了,如果李太后在多管閒事,說不定下場就跟張居正一樣了。

在原史中,李太后是個很聰明的人,正是因為她和張居正強強聯手,才成功讓萬曆登上了皇位,可以說,她是個懂政治的女人。她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張居正死後,李太后整個人也像銷聲匿跡了一樣,很少出現。也許,就也是她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吧!


逆天小英才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就需要考慮很多方面。單從一點來說,君權最大,皇帝已長大!


何曉暢導演


有沒阻止不好說,我覺得肯定有,但明朝的皇后太后基本不幹政,這點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